絕世琴曲

關於《廣陵散》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裏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嵇康也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

又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誌》說: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餘,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嚐行,去路數十裏,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複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複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遠同千載。於此長絕,不能悵然。”公元262年,時年39歲的嵇康因不滿司馬氏的黑暗統治,被司馬氏集團賜死。,臨刑前他泰然自若,從哥哥嵇喜手裏接過他原來那架愛琴,對著學生親友和圍觀的民眾,彈了一曲他最鍾愛的琴曲——《廣陵散》。曲終,無限惋惜地說道:“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觀者聞之痛哭。以後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的美好事物,稱之為“廣陵散”,把它當作“絕響《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裏(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誌、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勇士。當時韓國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生了仇隙。嚴仲子花重金試圖收買聶政去刺殺俠累。聶政原本為一市井“屠狗輩”,因要贍養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後來聶政的母親離世,聶政在安葬母親之後,對嚴仲子說自己本來是市井之徒,而嚴仲子作為“諸侯之卿相”,不遠千裏,驅車前來以重金邀請。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因此他“將為知己者用”,誓死報答嚴仲子。嚴仲子說自己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他一直想請刺客去刺殺俠累。但俠累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圍防衛森嚴,恐不易得手。聶政隨即答應了嚴仲子的請求。

聶政仗劍隻身前往韓國邑都。到了邑都後韓相俠累正在府中。俠累雖然有大量侍衛層層保護,但聶政還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殺了俠累。《史記》中隻用了簡略的語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麵,“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不止,又連殺數十人。聶政最後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麵,剜眼,剖腹。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而連累嚴仲子。後聶政被暴屍於市,可無人認得他。韓國國君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

後來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刺客刺殺了韓相而被暴屍街頭,就懷疑是自己的弟弟聶政所為,於是聶榮立即動身到韓國去探詢究竟。聶榮到達聶政的暴屍之處後,認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了嚴仲子重托來刺殺俠累。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麵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然後聶榮哀慟而死。根據索隱對《史記》的注解,聶榮顯然誤會了聶政的意圖。聶政這麽做的目的是保護嚴仲子,而聶榮以為是為了避免連累自己。但聶榮這麽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聶政成為無名刺客。

聶政刺殺俠累應該是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讚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裏”,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同時又稱讚嚴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無人對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買凶殺人的嚴仲子,是整個事件的幕後主謀。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都很中立的提到嚴仲子與俠累之間的矛盾衝突。例如《史記卷八十六》裏這樣說,“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戰國策韓策二》提到,“韓傀相韓,嚴遂重於君,二人相害也。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韓傀以之叱之於朝。嚴遂拔劍趨之,以救解。於是嚴遂懼誅,亡去遊,求人可以報韓傀者。”可見當時兩人已經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誰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