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康熙的八大貢獻

縱觀康熙一生對中華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貢獻,主要有八點。

(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康熙十二年(1673年),20歲的玄燁開始了平定三藩叛亂的鬥爭。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坐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坐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坐鎮福建。這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清廷的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盡全國財力,也不足一藩之需求,到康熙初年,這種財政困難仍未見好轉。平西王吳三桂圈占土地,掠奪人口,還自行選派官員,由此,除去鼇拜後,三藩成了

康熙最大的心病。

在這一年,尚可喜上書想歸老遼東,以其子尚之信襲爵,留在廣東。

康熙帝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他們也上書告老,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以試探朝廷。康熙於是抓住時機,決定三藩俱撤。當時,朝廷上下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認為撤藩將促使三藩反叛,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年輕的康熙帝力排眾議說:“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

反,不如先發製人。”

果然,吳三桂見偷雞不成,首先公開舉起叛旗,耿精忠、尚之信等也紛紛嘯眾而起。隨即,東南西北,一石激起千層浪。京城裏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京師又發生地震,太和殿又失火,康熙愛後赫舍裏也因病突然崩逝。朝裏與朝外,外叛與內變,天災與人禍,一齊擊到青年天子的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了老家

鄉裏。

沉著冷靜是傑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康熙帝在危急時刻,堅持鎮定,心靜不慌,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臣索額圖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地說:“撤藩是朕的主意,他們何罪之有?”

這就堅定了平叛大臣的決心。康熙帝首先下詔削去了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城的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等逮捕處死。進而一方麵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鎮壓吳三桂,另一方麵又下令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以便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極為不利,便帶兵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還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漸漸支撐不下去了,最後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後就斷了氣。吳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繼續領兵造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世璠自殺而死。

這樣,經過8年的平叛戰爭,康熙終於取得了削平三藩的勝利,統一

了南方。

(二)澎湖海戰,統一台灣

早在康熙元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其弟鄭世襲與其子鄭經為爭繼承權火拚的時候,清廷就派人招撫過鄭經,但未成功。不過與此同時,清廷派兵相繼收複了廈門、金門等鄭氏控製的沿海五省主要據點。康熙六年和八年,清廷又派官員赴台招撫,均遭拒絕。鄭經企圖繼續割據獨立,要求像朝鮮、琉球一樣保持藩屬關係,結果這些談判不能進行下去。康熙認為台灣皆閩人,不能和其他地區相比,堅決不許台灣被分裂出去,這顯示出康熙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出兵攻占福建、廣東沿海七府,但清廷仍將他與三藩區別對待,命前線指揮官對耿精忠宜用剿,而對鄭經則用撫,並對招撫的條件做出重大讓步。

當招撫再次遭到拒絕後,清廷便將招撫重點轉向鄭氏部屬,正式提出“招撫條例十款”,並在漳州設“修來館”,對投降官兵實行厚禮款待,給予高官厚祿等優待政策,結果鄭軍中的投誠者接踵而來。康熙十九年,僅鄭氏部將朱天貴一人,就率所部兩萬餘人和300餘艘船來降,為清軍建立強大的水師奠定了基礎。隨後清軍乘勢收複東南沿海諸島,使鄭氏失去進攻大陸的前沿基地,並逐步掌握了統一台灣的戰略主動權。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鄭經病逝,其內部又發生爭位衝突。

權臣馮錫範等殺害了鄭經長子鄭克臧,立次子克塽繼位,台灣內部政局一片混亂。康熙帝認為武力攻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同年六月下達了攻取澎湖、台灣的命令。接著,又力排眾議任命原鄭成功部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福建總督姚啟聖共同籌劃攻取澎、台的方略。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進軍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但在如何攻取台灣的方式上,姚啟聖與施琅發生了爭執,姚啟聖主張等候北風,直取台灣,然後再取澎湖;施琅則主張乘南風先取澎湖,奪其門戶,使台灣不攻自破。雙方爭執不下,施琅密奏康熙帝,請求給予專征之權,康熙帝知道施琅有海上作戰經驗,為避免姚施二人相互掣肘,決定令施琅一人獨掌專征台灣的指

揮權,令姚啟聖負責糧餉。

鄭軍得知施琅征台的消息,非常緊張。這時破獲了清軍間諜所寫關於澎湖防備情況的密信,知道了清攻台的重點。於是命大將劉國軒為總督,率大小戰船200餘艘,水步兵2萬餘人,守衛澎湖,鄭軍在娘媽宮、四角山、中心灣、雞籠嶼等處修築炮台,凡小船可登陸處,皆築矮牆,分兵把守。劉國軒將座船停泊於中心灣,指揮作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各種戰船230餘艘,官兵2萬多人,由銅山直撲澎湖。劉國軒原以為澎湖列島防禦堅固,6月份又是台風多發季節,施琅不會貿然出兵。因此,當十五日清兵水師突然出現在澎湖海域時,劉國軒驚慌不已,急令各島守軍嚴加防禦。次日,施琅率水師進攻澎湖,鄭軍列船應戰,激戰中,雙方開始不分勝負,後來落潮時,施琅座船擱淺,鄭軍乘機集中炮火向施琅座船猛轟,施琅右腿被擊傷,清軍旗艦遇險,餘船合力進前打退圍攻,救出施琅。傍晚,清軍撤出戰鬥,退泊西嶼頭。第二天,施琅總結了昨日海戰失敗的教訓,根據鄭軍船少、清軍船多的特點,製訂出五船結為一隊、圍攻敵一船的“五梅花”

戰術。十八日,清軍攻取了虎井、盤桶嶼,隨後又以老弱驕兵之計,小船隊佯攻澎湖內外塹,以分鄭軍兵勢。

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本島,與鄭軍在澎湖海域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海戰。施琅將部隊分為三路,命陳蟒率50艘戰船組成左路船隊,自己率戰船136艘組成中路船隊,直攻娘媽宮炮壘。清將林賢、朱天貴率先衝入敵陣,各船也爭相靠近敵船,然後以“五梅花”戰術,五艘戰船圍攻敵一艘戰船,澎湖海麵炮火矢石如雨,煙火蔽天。戰至下午,南風大作,清軍處於上風,各船揚帆疾進,分割圍殲敵船,銳不可當。經過一整天的激戰,清軍大勝,共擊毀鄭軍大小戰船190艘,殲敵1.7萬餘人,而清軍僅亡329人,傷1800餘人。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率殘部逃回台灣,自此鄭軍主力全部覆沒。

鄭克塽見澎湖失守,精銳喪盡,無力抵禦清軍,隻得遣使赴澎湖請降,八月十一日,施琅率軍到台灣受降。康熙統一台灣後,又開府設縣,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清軍入關後,黑龍江一帶屢遭沙皇俄國的侵擾。當時清政府忙於攻取江南、平定三藩、收複台灣等,無暇顧及東北黑龍江一帶,給沙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機,致使沙俄先後占據雅克薩、尼布楚等地。沙俄政府在這些地方修建碉堡,建立殖民地,強征當地居民的賦稅,甚至向清朝發布外交文書,要清朝皇帝向他們稱臣,無理要求中國每年向沙俄進貢白銀4萬兩和絲綢等物品,這一切都遭到了康熙帝的嚴詞拒絕。沙俄於是又增兵雅克薩,修築更多的堡壘據點,並擴大侵略範圍。

三藩平定後,國內政局基本安定。康熙帝認為應適時出兵黑龍江,給沙俄侵略者以應有的回擊,以保衛國家的領土主權不受侵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趁回盛京沈陽拜謁太祖、太宗陵寢之機,親自到邊境調查情況。他乘船沿鬆花江北行,詢問由黑龍江逃回來的百姓,打聽那裏的情況。聽到百姓對沙俄的憤怒與咒罵之聲,康熙知道民心思歸,不為沙俄所用,意識到這是擊敗沙俄、保衛邊境的有力保證。

回京後,為了更好地掌握沙俄的實際情況,康熙帝又派都統郎坦率領幾百名健卒,化裝成獵人,深入雅克薩一帶偵察敵情,勘察地形交通。經過一個多月的偵察,郎坦取得了可靠的信息,繪製了地形圖回到北京。

為了永保邊境的長治久安,康熙認為必須在邊境建城駐兵,屯田開荒,修築水路公路,以加強同內地的聯係,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加強邊境地區的防禦能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派兵駐守璦琿等地,任命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派戶部尚書伊桑阿到吉林督造船隻,修通水路,擴建陸路,使邊境與北京的聯係幾天之內就可以通達。康熙帝還諄諄告誡薩布素,要關心和保護好邊民,加強軍民團結。

經過兩年的準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為都統,率領陸軍水軍15000人,浩浩****開到雅克薩城下,把雅克薩圍了起來,沙俄軍隊經過幾年的準備,已經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觀察了地形之後,在城南築起土山,讓兵士站到土山上往城裏射箭。城裏的俄軍以為清兵要在城南進攻,就把兵力移到城南,哪知清軍卻在城北隱蔽地方安置了火炮,趁城北敵人防守空虛,突然轟起炮來,炮彈在城頭呼嘯著飛向城裏,敵人的城樓被炮彈擊中,燃起了大火。第二天清晨,清軍又在城下堆起柴草,準備放火燒城,俄軍頭目嚇得慌了神,在城頭扯起了白旗

投降。

攻下雅克薩後,康熙帝告誡薩布素要警惕沙俄軍隊卷土重來。果然,沙俄軍後來探聽到清軍拆了雅克薩城堡後便回到璦琿城的消息,馬上又回到雅克薩,把城堡修築得更加堅固。

於是康熙命令薩布素率軍第二次進攻雅克薩。這次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戰爭持續了三個月,最後沙俄頭子托爾布被擊斃,俄軍士兵死亡百分之九十,清軍重新奪回了雅克薩。

隨後,康熙致書沙皇,提出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沙皇因兩次受挫,看到想用武力霸占黑龍江流域毫無希望,隻好答應談判。談判中,沙皇代表果洛文使出渾身解數,耍盡了無賴手法,清朝代表索額圖義正詞嚴不卑不亢。最後,果洛文害怕再賴下去將失去在黑龍江一帶的所有地方,隻好接受了中國代表的方案。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雙方在尼布楚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分了兩國邊界,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這是中國曆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正式條約。

(四)康熙定藏

西藏自唐朝時就與中原關係密切,作為附屬國的西藏與內地年年來往,互通婚姻,到元明時期已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清初時,漠西蒙古的和碩特部顧實汗遷往青海並與達賴五世、班禪四世建立友好關係。他們對統治西藏的藏巴汗不滿,由顧實汗出兵,殺死藏巴汗後與達賴、班禪共

管西藏。

不久,顧實汗病逝,達賴五世也圓寂,大權落入第巴桑結手中,他想立自己心中的達賴六世,便對達賴五世的圓寂密而不報,這引起了對第巴桑結不滿的拉藏汗的氣憤,拉藏汗把此事上報了清廷,第巴桑結非常恐慌,結果事發,竟被拉藏汗所殺。拉藏汗掌權後,首先把第巴桑結所立的達賴六世押往北京,請清廷處置,結果在北去的途中達賴六世病死了。拉

康熙——石刻耕織圖

藏汗想立一個自己心中的達賴七世,但青海方麵也立了一個達賴七世,雙方互不相讓,紛紛指責對方是假的。康熙帝為慎重起見,特派侍郎赫壽去

協助拉藏汗處理此事。

過了幾年,雙方又上奏康熙帝,都要求自己的達賴坐床。為免出意外,康熙帝讓青海的達賴到北京,但青海不答應,不顧拉藏汗的反對,擅自讓自己選的達賴坐床。由於達賴真假之爭,雙方矛盾越來越大,這就給準噶爾部的策旺阿拉布造反造成了可乘之機。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策旺阿拉布出兵西藏,兩軍相戰兩月之久,拉藏汗兵敗被殺,策旺阿拉布占領布達拉宮,大肆搶劫,連寺廟也沒

能幸免。

康熙帝得知策旺阿拉布進兵西藏的消息後,十分震驚,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安定西藏社會秩序,消滅策旺阿拉布,康熙帝排除主和派的意見,下詔封青海達賴為七世達賴,廢除拉藏汗所立的七世達賴,並命第十四皇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藏。清軍將領延信帶大隊人馬迎頭痛擊了策旺阿拉布的軍隊。前有強大清軍的圍剿,後有藏民及喇嘛兵的襲擊,首尾不能相顧的策旺阿拉布的軍隊很快被清軍擊敗,逃回伊犁,後又歸

順了清朝。

清軍擊敗策旺阿拉布後,進入西藏,安定社會秩序,又將達賴七世從青海接到西藏,重新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儀式,成千上萬的喇嘛藏民擁到布達拉宮,朝拜七世達賴,延信當眾宣讀皇帝詔書,詔書中規定,西藏從此政教合一,由達賴和班禪統一管理,達賴負責前藏,班禪負責後藏。從此,中國西南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局麵。

五)三征噶爾丹,善治蒙古《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年,沙俄政府又唆使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當時,除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外,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準噶爾部族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在伊犁一帶過著遊牧生活,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又野心勃勃地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接著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一陣失敗了,幾十萬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政府給予保護,康熙帝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以為有沙俄在背後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攻漠南,氣焰十分囂張。

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和睦,康熙帝決定親征噶爾丹。1690年,康熙帝兵分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康熙帝自己帶兵坐鎮指揮。右路清軍先接觸到噶爾丹軍,經過激烈交戰,打了敗仗,康熙帝又命令左路軍福全進行

全力反擊。

噶爾丹把幾萬騎兵集中在大紅山下,那裏地形複雜,後有樹木掩護,前有河流阻擋,他又把上萬頭駱駝綁住四腳,使它們躺在地上,再在駝背上加上箱子,用氈毯裹住,擺成長長的一個駝城。叛軍躲在箱子後麵射箭

放槍,阻止清軍進攻。

但清軍用炮火很快就把駝城打開了一個缺口,然後步兵、騎兵一起衝殺過去,福全又帶兵繞到山後對其進行前後夾擊,直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噶爾丹一看形勢不利,就趕快派個喇嘛到清營求和,自己

帶領殘兵到漠北去了。

回到漠北以後,噶爾丹表麵向清政府表示屈服歸順,暗地裏卻又重新招兵買馬,準備伺機反撲。1694年,康熙帝讓噶爾丹前來會見,準備訂立盟約。出乎意料的是,噶爾丹不但不來,還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四處揚言自己已經向沙俄政府借到鳥槍兵六萬,將大舉進攻清朝,推翻其統治。內蒙古各部親王紛紛向康熙帝揭露告發。

1696年,康熙帝忍無可忍,決定第二次禦駕親征。清軍兵分三路,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飛揚古率陝西、甘肅的兵,從西路出兵,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帝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三路軍約定同時夾攻。康熙帝的中路軍率先到達科圖,遇到了敵軍前鋒。噶爾丹在山頭上看見清軍黃旗飄揚,軍容整齊,嚇得連夜拔營撤退。

康熙帝一麵派兵在後麵緊緊追擊,一麵通知西路軍飛揚古在半路上截擊叛軍。噶爾丹帶兵逃到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昭莫多原是一片大樹林,前麵有一個很大的開闊地帶,曆來是漠北重要戰場。飛揚古在小山的樹林茂密處設下埋伏,派四百人誘戰,邊戰邊退,把叛軍引到事先

拉薩圖

埋伏好的地方。隨著一聲號角,清軍從山上向叛軍發起進攻,飛揚古又派一支人馬在山下襲擊叛軍輜重,進行前後夾擊。叛軍被打得慘敗。最後,噶爾丹隻帶了幾十名騎兵逃出。

隔了一年,康熙又帶兵渡過黃河第三次親征。這時,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旺阿拉布占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都紛紛投降,並表示願意做清軍的向導,噶爾丹見此時自己已是眾叛親離,走投無路,隻好服毒自殺。至此,曆時13年的噶爾丹之亂被徹底平定,清政府重新控製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並編喀爾喀蒙古為49旗,給當地蒙古貴族各種封號和官職,同時又在烏裏雅蘇台設立將軍,統轄漠北蒙古,實行有效管理。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民族難題,終於為康熙所解決。對此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這句話,很值得國人

回味。

(六)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下令禁止,但禁而不止。康熙帝下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

複生產。

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七)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皇家園林,而後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興建了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為頤和園)和圓明園,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了高峰。特別是康熙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將複雜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意義以及保持王公大臣們勇猛、強悍人生風範的教育機製轉化為一片幽靜閑適的園林,更是古今中外園林建設的稀世奇葩。

康熙經常騎著馬在中國北方的山林草澤間徘徊,這是他祖輩崛起的所在,他在尋找著自己生命和事業的依托點,他每次都要經過長城,長城多年失修,已經破敗不堪。看著這片受到中國曆代帝王十分關心的城牆,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輩是攻破長城進來的,沒有吳三桂也絕對進得來,那麽長城究竟有什麽用呢?偌大的一個國家,難道就靠這些磚塊去保衛?但是,如果沒有長城,中原的防線又在哪裏呢?康熙帝經過謹慎思考,得出

了以下結論: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明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諸路瓦解,皆莫能當。現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誌成城”者是也。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條無形的長城,為此,他來了個硬的一手和軟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長城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秋天,由皇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各級官兵一萬餘人去進行大規模的“圍獵”,這實際上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既可以使王公大臣們保持住勇猛、強悍的人生風範,又可順便對北方邊境起一個威脅作用。軟的一手是與北方邊疆的各少數民族建立一種常來常往的友好關係,他們的首領不必長途進京就有與清廷進行各種交誼的機會和場所,而且還為他們準備了各自的宗教場所,這就是熱河行宮和它周邊的寺廟群,也就是今天的承德

避暑山莊及外八廟。

總之,軟硬兩手最後都會集到了這一片園林、這一個山莊裏來了。說是避暑、說是休息,意義卻又遠遠不止於此,把複雜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意義轉化為一片幽靜閑適的園林、一圈香火繚繞的寺廟,這就是康熙大帝超越秦、漢、唐、宋帝王的高超政治智慧。

(八)興文重教,編修典籍

康熙是中國曆代帝王中特別有學問,也特別重視學問的一位,這一點把當時一大群冷眼旁觀不與清朝合作的漢族知識分子震動了,也感動了。

誰能想到呢?這位清代帝王竟然比明朝曆代皇帝更熱愛和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功夫,他不僅主持修《明史》,還親自批點《資治通鑒綱目大全》,對朱熹哲學鑽研很深,常與一些著名的理學家進行水平不低的學術探討,並命他們編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義》等著作。他下令訪求遺散在民間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並且大規模地組織人力編輯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大清會典》《律曆淵源》《全唐詩》《清文鑒》(滿文字書),文化氣魄鋪天蓋地。直到今天,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還離不開這些極其重要的工具書。他派人通過對全國土地的實際測量,編成了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在他倡導的文化氣氛下,湧現了一大批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可以稱得上第一流大師的人文科學家,在這一點上,很少有朝代能與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還隻是“國學”,更讓現代讀者驚異的是他的“西學”。因為即使到了現代,在人們印象中,國學和西學雖然可以溝通,但在同一個人身上深諳兩者的畢竟不多,尤其對一些官員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就做到了這一點。

康熙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命耶穌傳教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人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

並親自參加。

康熙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原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於是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關於天算功法的大爭論。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天文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於是他想:自己不懂,怎麽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孔誠等六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為見麵禮,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十分高興,當即決定召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麵。

法國巴黎凡爾賽宮2003年曾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至今仍運轉自如,光彩照人。這些展品主要有:(1)手搖計算機。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是法國科學家巴斯比於1642年製造的,通過裏麵的齒輪進位進行計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10台手搖計算機,都是康熙年間製造的,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2)銅鍍金比例規。這原是伽利略發明的計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開、平方等各種計算,康熙的比例規增加了平分、正弦等不

同的計算。

3)康熙角尺,尺上鐫刻有“康熙禦製”四個字。

4)平麵和立體幾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製,是清宮造辦處監製的

康熙學習幾何學的教具。

5)繪圖儀,質地有銀、木、漆、鯊魚皮等,每套6~20餘件不等。

盒內裝有比例規,半圓儀,分厘尺,數尺,圓規,鴨嘴筆等,為適用野外作業,有的還配有刀子、剪子、鉛筆、火鐮、放大鏡、黑板、畫棒等。這類儀器是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依照西洋繪圖儀製作的,用於野外繪圖。

6)禦製簡平、地平合璧儀。它是集簡平儀、地平儀、羅盤、象限儀、矩度為一體的多功能測量儀器,攜帶方便,具有適合野外作業的特點。它分六層,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製造。

自白晉、孔誠以後,又陸續有不少西方科學家來到清宮。他們的最大成績,是促使康熙創建了被他們稱為“中國科學院”的蒙養齋算學館,將西方的自然科學著作《驗氣圖說》《儀象誌》《赤道南北星圖》《窮理學》《坤輿圖說》等一一翻譯過來,有的已經譯成漢文的自然科學著作,如《幾何原理》前六卷,康熙又命人譯成滿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西方科學家還使康熙實施了中國地理大測繪這一偉大創舉。

這裏,人們不禁會問,既然三百年前西方科技就已經傳到中國,為什麽18世紀後中國科學又大大落後於西方了呢?看看當時在康熙宮廷供職的巴多明留下的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

巴多明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從巴黎來到中國並進入宮廷,他在參與中國地理大測繪的同時,把對中國官場的觀察也一一記錄下來寄回法國,收入《耶穌傳教士書簡集》。比如,在談到清朝的天文機構——欽天監時,他說:“他們觀察天象的條件簡陋。在欽天監工作一生的人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當上欽天監的高級職位,如果監正本人很富有,又愛好科學,他就自己花工夫去搞研究,如果他想對他的前任工作精益求精,增加觀察或對工作方式做些改革,他馬上會在欽天監中成為眾矢之的。眾人頑固地一致要求維持原狀,他們會說,何必自討苦吃,多惹麻煩呢,稍有差錯就會扣罰一兩年的俸祿,這不是做了勞而無功反而自己餓死的事嗎?毫無疑問,這是欽天監阻礙人們使用望遠鏡去發現視線達不到的東西和使用擺錘精確計算時間的原因。”

在這種僅有康熙皇帝與個別大臣對科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改進科研製度的社會條件根本不具備,就是皇帝個人這一因素也每況愈下,康熙帝以後,皇帝們對科學一個比一個缺乏興趣,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傳統已經使中國人的科學思維停留在樸素狀態,凝固化了,這就是中國科技文明在這個時代無法快速發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