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帝前的卓越貢獻

唐太宗李世民的詩作《帝京篇》中有這樣的詩句:“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它集中體現了唐太宗的治國理政思想。

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598),李世民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縣一個官僚貴族家庭。李家自西魏開始就具有顯赫的政治背景,父親李淵又與隋文帝是姻親,這種皇親、官僚、顯貴三位一體的家庭環境,對李世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父輩崇尚武功的傳統,使他從小就知道了武力的重要性。隋文帝去世後楊廣即皇帝位。從此,天地為之巨變,興土木,造宮殿,連續三次遠征高麗,真可謂“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天下大亂,民變四起。大業七年(611),山東鄒平縣農民王薄率先發動起義。一時間,各地農民起義也風起雲湧,接連不斷,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勢力也開始相互鬥爭,隋朝從此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

大業九年(613),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了大規模反隋起義,給予隋煬帝政權以沉重打擊。兩個月後,反叛被鎮壓下去,但此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已此起彼伏,隋王朝搖搖欲墜。

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隨父赴任。這時,瓦崗寨李密的農民義軍已橫掃中原,率百萬大軍圍困洛陽,隋煬帝逃往揚州。太原本是北方軍事重鎮,如今也被起義軍包圍。走上窮途末路的隋煬帝,已惶惶不可終日,對大臣無端猜忌,動輒處罰無過大臣。在這種情況下,李淵也受到隋煬帝的猜忌,開始想要反隋。至於年輕有為的李世民,更是早就在內心唾棄了腐朽不堪的隋朝統治者。他仗義疏財,私下結交義士、俠客,贏得了不少有識之士為其出謀劃策。當時的晉陽縣令劉文靜和晉陽宮副監裴寂都是李世民的莫逆之交,他們二人與李世民一道多方勸說李淵盡快起事,李淵終於下定了決心。

大業十三年(617)五月,李淵在太原起事。李世民建議穩住突厥,化敵為友,以解除後顧之憂。他被派往突厥,一為建立友好關係,二為借兵。隨後,李淵建立了左、中、右三軍,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公、右路軍大都督,統率右軍,這是李世民第一次嶄露鋒芒。然而,李淵出師不久就遇到了勁敵——固守在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虎牙郎將宋老生的抵抗。

當時正遇上陰雨連綿,軍餉尚未運到,突厥援軍也遲遲未到,形勢十分不利。在這個時刻,李淵心生退卻之意,不知是否該起兵反隋。李世民及時勸止了父親的這種想法,使李淵堅定了信心,及時挽救了唐王朝的創建事業。八月初,攻打霍邑的衝鋒號角再次吹響了,激戰中,李世民血染戰袍,身先士卒。李氏大軍以血肉之軀拿下了霍邑城。

此後,李淵又率軍東進,在遇到駐河東蒲州隋將屈突通的頑強抵抗時,李淵部隊內部意見不一。一部分人主張先收複河東,待掃除後患之後再進攻長安。但李世民認為與屈突通對峙,既消耗兵力,又會貽誤大好戰機。屈獨守一隅,不會對攻打長安構成威脅,應迅速向長安進軍。李淵再次聽從了李世民的這一大膽建議,將主力部隊向西開進,直搗隋都長安。

此時,李淵還給予李世民更大的權力,使之收編各路歸附李氏的地主武裝,李世民的西路軍迅速發展到十多萬人。十一月,攻打長安,西路軍英勇善戰,為戰役的最後勝利建立了功勳。由於關中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李氏首先占據了長安,為其以後統一全國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隋大業十四年(618)五月,李淵正式即位,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同年,李世民被任命為尚書令,進封秦王。

在當時,李淵政權還不十分穩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實力並非最強,誰能順乎形勢,采取正確的作戰方針,誰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秦王李世民為唐朝的統一大業,再一次開始了東征西戰。他征服的第一個對手是盤踞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當時,薛舉擁兵30萬,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此患不除,李淵就不敢東出潼關,進兵關東。另外,薛舉也誌在稱帝,這就對唐朝構成更大的威脅。唐武德元年(618)十一月,李世民親自率領大軍討伐薛舉。經過兩次激烈的交鋒,終於**平了這一割據政權,為唐朝統一再立新功。

在關東,瓦崗軍失敗後,軍閥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建立了鄭國。河北的農民領袖竇建德也自稱夏王,占據河北大部分地區。北方突厥汗國更加強大,在唐北部扶植了兩個傀儡:一個是占據朔方(今陝西橫山)的梁師都,另一個是占據馬邑的(今山西朔縣)劉武周。劉武周率軍南下,席卷了今山西大部。李淵主張退卻,放棄河東,但李世民堅決反對退守關中,他認為太原是王業根基所在,富庶的河北,又是京師的財源之地,一旦放棄,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李世民主動請纓,大敗劉武周,大唐王朝轉危為安。

此後,李世民又轉戰中原,武德三年(620)七月,大軍逼近洛陽。

當時,河北的竇建德出於自保,親率10萬大軍增援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李世民果斷地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攻城,一路由他帶領,進駐虎牢(今河南汜水),擋住了竇建德的去路。次年五月,決戰虎牢,竇建德兵敗被俘,王世充走投無路,舉城降唐。鄭、夏政權的滅亡,使唐朝壯大了實力。

戰鬥中,李世民功勞顯赫,因此威信日高,權力日重。隨著統一全國戰爭的結束,在李淵諸子之間,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形成了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幫”和以李世民為首的“軍功幫”的激烈角逐。其後發生的事情上節已經敘述,這裏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