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人善任的唐玄宗

玄宗不但使內部宗親和睦安定,在朝廷之中,也注意選用賢臣。因為唐玄宗經過兩次政變才得到政權,所以他很注意從各方麵來鞏固他的統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規定:在京官中選拔有才識的人派到外地任都督刺史;選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調到朝廷來任職,使他們出入人數相差不大。後來把這種調動作為一種製度固定下來,從而達到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種效果。

在唐玄宗繼承帝位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拓局麵,他感到必須有一名既有治國才能又十分可靠的宰相來輔佐自己。因此,他還積極選擇良臣,輔己治國。唐玄宗很看重被貶到地方的姚崇。一次,唐玄宗在驪山檢閱軍隊之後,又狩獵於渭川。這時,姚崇趕到,受到唐玄宗接見。唐玄宗問他:“你會打獵嗎?”姚崇說:“臣20歲的時候,經常外出打獵,後來才讀書。如今雖然到了殘年,還能騎馬射箭。”唐玄宗讓他參加打獵,姚崇竟然箭無虛發,玄宗非常高興,約他到行宮談論天下大事。姚崇談古論今,談得頭頭是道,唐玄宗聽得入神,竟忘記了吃飯。

最後,唐玄宗對姚崇說:“我早知道您是個人才,請您做我的宰相吧。”姚崇推辭不幹,唐玄宗感到很奇怪,問他什麽緣故。姚崇跪下說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唐玄宗說:“你說說是什麽大事?”姚崇說:“第一,以仁義為先,不要隻用刑罰;第二,十年之內,不要在邊境作戰;第三,宦官不要幹預朝政;第四,皇親國戚不要任國家重要職務;第五,無論什麽人,犯了法都得受罰;第六,取消租稅以外的一切額外征收;第七,禁止營造佛寺;第八,對待部下要以禮相待;第九,允許大臣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第十,嚴禁外戚幹預朝政。這十件大事,陛下能同意嗎?”唐玄宗十分誠懇地說:“這都是關係社稷安危的大事,我都同意,您不必擔心。”姚崇馬上叩頭謝恩,表示願意接受任命。

姚崇當了宰相以後,沒有辜負唐玄宗對他的信任,治理國家很有成就。有一次,姚崇為幾個下級官員晉級的事去請示玄宗。他連奏三次,唐玄宗卻仰視殿頂,不搭理他。姚崇隻好退出,玄宗的近侍太監高力士說:“陛下日理方機,宰相來奏事,應該當麵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嗎?”玄宗說:“朕任命元之任宰相,如果有國家大事,自當來奏聞與朕共議,像郎吏這樣的官吏升遷,他決定就行了,為什麽還要麻煩朕呢!”高力士把這話轉達給了姚崇,姚崇很高興,也很感激唐玄宗對他的信任之情。

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因為搶奪百姓的財物,吞占民田,被禦史告上朝廷。王仙童有恃無恐,通過李業,請唐玄宗赦免,唐玄宗派姚崇處理。姚崇對玄宗說:“王仙童犯法,證據確鑿,禦史所說的全是事實,不應該赦免。”唐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依法懲辦了王仙童,打擊了那些無法無天的豪強貴族,使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唐中宗以來,達官貴族紛紛營建佛寺。豪強富戶往往利用出家為僧來逃避賦役,這樣,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也減少了政府的收入。為了打擊唐中宗以來發展起來的寺院地主勢力,姚崇提出裁減僧尼、減少寺院的建議,唐玄宗非常支持。勒令三萬多和尚、尼姑還了俗,還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來往,停止建造寺院。

開元四年(716),山東鬧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停下來密密麻麻,把田裏的禾苗吃得幹幹淨淨。地方的官員說:“蝗蟲是神蟲,不能捕殺。”老百姓嚇得燒香、叩頭,求老天開恩。姚崇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下令百官帶領百姓滅蝗。他還提出滅蝗的具體辦法,派禦史到各處督促滅蝗。有個地方官叫倪若水,拒絕禦史的檢查,不組織百姓滅蝗,還寫了奏章給唐玄宗,說:“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能夠滅除的,皇上應該多做有德行的事,隻要感動上天,天就會把蝗蟲收回去。”姚崇看了倪若水的奏章很生氣,馬上提筆給倪若水寫了封回信,信上說:“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解除蝗蟲,那麽,你管的地方,蝗蟲那麽多,難道說你是個沒有德行的人嗎?你眼看禾苗被蝗蟲吃掉,竟忍心不救,將來鬧成饑荒,你怎麽辦?”倪若水接到信後,不敢違抗命令,幾天工夫,他就發動百姓消滅了十幾萬隻蝗蟲。

各地捕殺蝗蟲的數目報到京城裏,有個叫盧懷慎的官員勸姚崇說:“大家都議論紛紛,說蝗蟲殺得太多了,恐怕得罪上天,您還是考慮收斂一下吧!”姚崇回答說:“蝗蟲鬧得這樣厲害,百姓到處逃荒,能看著不救嗎?要是這樣做會招來災禍,我一個人承擔就是了。”由於姚崇積極采取滅蝗措施,這一年山東才避免了大災荒。

有一次,唐玄宗問一位叫齊浣的官員說:“姚崇做宰相,可以和古代什麽人相比?”齊浣說:“姚公雖然趕不上管仲、晏子那樣的古代名相,也可以算是一朝名相了。”

在唐玄宗的時候,和姚崇齊名的賢相,還有宋璟、張九齡等,他們為唐朝的政治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重用姚崇和宋璟為宰相,這兩個人十分能幹,把國家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人們把他倆跟唐太宗時期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相比,說“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把玄宗開元這20多年,比同於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稱為“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