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溫三伐

在東晉曆史上,影響最大的三次北伐是由桓溫所指揮的。桓溫,字元子,東晉譙國龍亢人。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絡腮胡子像刺蝟毛一樣剛硬,其氣質有當年孫權、司馬懿之風。他是個極有軍事才能但性格極端的人。他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足以體現其性格,“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這句話充分地總結了他一生的功過。

桓溫16歲時,其父親桓彝於蘇峻之亂中為蘇峻所殺,其中涇縣縣令江播曾參與謀劃。年齡尚幼的桓溫得知這一消息,枕戈泣血,發誓要為父親報仇。兩年後,涇縣縣令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父守喪,怕桓溫前來尋仇,都預先將兵器放在身邊。剛剛18歲的桓溫詭稱吊孝而入,也將匕首揣於懷中,進入喪廬後先手刃江彪,後又追殺其另外二子於道,終報父仇。從這裏就已經可以看出這位將才的性格特點了。

桓溫20歲時,娶晉明帝女南康長公主為妻,成了晉明帝的駙馬都尉,被授予男爵,任琅琊太守,不久升任徐州刺史,自此在仕途上春風得意。

晉明帝死後,晉穆帝司馬聃即位。公元347年,時任安西將軍的桓溫率師征討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此時的成漢政權雖然剛建立47年,但在位的李勢早失去了李特的仁慈之心,他是個昏庸殘暴的君主。桓溫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決定率軍入蜀滅漢。此時桓溫兵力少,當行軍到彭模時,他本想分兵兩路,但將領袁喬建議說:“兵力本來就少,如果再分兵兩路,則勢必分散。不如集中兵力,隻備三天幹糧,輕裝進軍,斷絕後路,這樣或有成功之望。”桓溫聽後,采納了袁喬的意見,把輜重都留在彭模,親自帶領步兵直趨成都。

在笮橋,桓溫軍與李勢軍對陣。戰鬥之初,桓溫的形勢十分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桓溫的戰馬也中了一箭,將士都有了退卻的心理,桓溫本也有退縮的意思。可能冥冥中自有安排吧,在這關鍵時刻,擊鼓的兵士領會錯了桓溫的意思,大擂起進軍鼓來,而袁喬等將領又拚死奮戰。晉軍自知無法退卻,一時間士氣大振,竟然將李勢軍一舉擊潰。李勢隻得逃到葭萌城,不久派人請降,割據47年的成漢王朝滅亡。桓溫則因功進位為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

庾亮死後,桓溫繼任荊州刺史,在這期間他萌生了收複中原的想法。

桓溫進行了一係列的準備工作,公元354年,桓溫率兵四萬,從江陵水陸並發,騎兵從江陵出發,進擊關中由氐族人苻洪建立的前秦國,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晉軍的行動速度很快,大軍行進到藍田時與前秦軍隊激戰,擊敗了苻健之子苻生,隨後迅速抵達灞上。關中百姓聽聞,無不歡欣鼓舞,都“持牛、酒迎溫於路”。年齡大的人更是哭著說:“不圖今日複見官軍!”桓溫進入關中時,正值麥收時節,於是他打算就地收麥,以解決軍糧問題,於是屯兵不前。這樣一來就給了前秦反擊的機會。秦軍知晉軍收糧,就猜到桓溫軍中糧草不足。於是秦軍采取堅壁清野的方式,使晉軍乏糧。桓溫軍中乏糧,不得已隻好退兵。秦軍隨後趁勢追擊,晉軍大敗,傷亡甚眾。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兩年後,即公元356年,桓溫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伐。東晉偏隅江東已久,如桓溫這樣願意北伐的實權人物已經不多。這一次桓溫吸取了上次北伐失敗的教訓,再一次從江陵出發,北伐姚襄。此時姚襄正在圍攻洛陽。桓溫與其弟桓衝在伊水與姚襄軍大戰,姚襄大敗,桓溫於是進入洛陽。入洛陽後,桓溫拜掃了先帝陵墓,請求還都洛陽,但這一建議遭到了執政大族的反對,結果未能如願。桓溫隻得還軍建康,不久洛陽又被前燕攻占。

公元369年,桓溫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也是東晉最後一次北伐行動。桓溫率步騎兵五萬從姑熟出發,征討由鮮卑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國。在枋頭,桓溫軍遇到燕將慕容垂的頑強抵抗。桓溫大軍的軍糧完全依賴水運,然而燕軍占據了石門渡口,水路不通,軍糧告竭。不久前秦派苟池、鄧羌率兩萬大軍救援燕軍。桓溫無奈,於是焚燒舟船,拋棄輜重、兵器、甲杖,倉皇退兵。在退兵途中,又遭慕容垂埋伏,使之傷亡過半,狼狽退回到山陽時,五萬大軍隻剩下六七千人了。在這次戰敗中,又一次體現了桓溫的極端性格,他深以這次慘敗為恥,然而卻不檢討,反將失敗原因嫁禍於手下將領袁真,怪他沒有打通石門水運。袁真不服,於是投降了前秦。而由於此時的桓溫位高權重,晉穆帝不但不敢追究其失敗的責任,反而派人帶著牛、酒到山陽去慰勞桓溫。此後,東晉王朝內雖仍有人倡議北伐,但再無實際行動了。

東晉的多次北伐,其目標是收複中原,恢複晉室統一天下,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曆次北伐中,統帥的意願不盡相同。除如祖逖一樣的愛國誌士外,也有執政者利用北伐相互製約,以及大族人物欲借助北伐立威專權的,這樣就使北伐誌士的力量不能集中,在內鬥中被分散耗損。

前燕謀臣申胤在評論桓溫北伐的結局時曾說:“以溫今日聲勢,似能有為,然在吾觀之,必無成功。何則……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誌,眾所不願也,必將乖阻以敗其事。”

就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北方南遷的大族在江南立足已久,他們再也不願“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收複中原、重返故裏的北伐再也無法實現了。

點 評

古往今來,一個政權的未來走向往往取決於其建國時所倚重的階級基礎。東晉立國的階級基礎是江南地區以琅邪王家為基礎的門閥士族,這就使東晉王朝後來在各項舉措上都為各大門閥士族所牽製。如果單純從經濟力量與軍事勢力上看的話,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沒有國家體製基礎,割據政權都缺乏穩固的體製作為依托,那些風雲一時的北方政權常常是被一戰而滅。所以東晉王朝無法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其內部各大門閥勢力相互間的牽製,君王隻是各大門閥手中的傀儡而已。東晉帝王多不長壽,往往二十幾歲就去世,這與他們糜爛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政權的頻繁更替,使得不同姓氏的門閥士族輪流執政,為了維護不同家族的利益,政策不斷更迭。且更有強族擁兵於外藩,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一旦發現自己的利益可能不保時,就會以“清君側”為名,揮師作亂。總之,東晉政權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政權,帝王不能將權力集中在手中,反而要唯權臣馬首是瞻。總結一下,這樣一個無能的政權能夠存在一百多年,從外在原因上看,天下動亂,東晉政權缺少強大的外敵;而在內部,則是各大門閥士族相互摩擦,力量相互抵消,使得各大強族勢力不得不圍繞著王權而進行爭鬥。可真正的強人如果出現,這樣的政權也就必然土崩瓦解。

相關鏈接

石勒對後趙的統治

公元319年,石勒接受了石虎、張敬、張賓、支屈六、程遐等文武129人聯名上書,稱王建趙國。因為劉曜此前已經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故石勒所建政權被稱為後趙。

石勒稱趙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政權建設,主要有:建立社稷、宗廟,營建東西官署;派使者巡行州郡,勸課農桑;設官分職,各司其職;均百姓田租之半,孝悌力田及死義之孤賜帛有差,孤老鰥寡者賜穀每人三石。總之,石勒在盡力吸收先進的文化,構建完善的國家體製。石勒稱帝的第二年,即營建鄴宮,擬遷都於此,還以洛陽為南都。由此可見,石勒並不甘於做一個偏安政權的君王。

後趙王國立於亂世,在建國初始,在重點進行政權建設的同時,軍事行動也是十分頻繁。石勒依然不斷地對外用兵,以期統一北方。石勒稱趙王的第二年,豫州刺史祖逖渡江北伐。祖逖善於撫納,與士卒同甘苦,勸課農桑,招徠新附,有的塢堡曾經歸降石勒,有任子在趙的,祖逖允許其兩屬,用以窺探石勒軍情,因而多所克獲,“黃河以南,盡為晉土”。但石勒也看出,祖逖受製於東晉朝廷,最終難以取勝。所以石勒改變方式,以祖逖本為北方士族為名,下令修好祖氏在幽州的祖墓,置守塚者兩家,並寫信與祖逖,要求互通使者,進行互市。祖逖的牙門將有叛歸石勒者,石勒斬其首後送還祖逖,並言明:“叛臣逃吏,你我之所同惡。”石勒的這些策略頗有成效。祖逖於是也不接納後趙叛將,禁止了邊界上的抄掠,使得東晉與後趙的“邊境之間,稍得休息”。但不久祖逖病死,石勒便立即攻取了河南的大片土地。

公元321年,石勒命石虎、孔萇等攻打鮮卑,消滅了段氏鮮卑的勢力。322年,又命石虎率眾四萬攻晉泰山太守徐龕,將其俘至襄國後斬殺。東晉兗州刺史郗鑒無奈,隻得退至合肥。至此,徐、兗二州多歸於石勒。323年,石虎率領步騎四萬進討曹嶷於廣固,曹嶷部下東萊太守劉巴、長廣太守呂披相繼投降,曹嶷也隻得投降,被石勒殺死於襄國。石虎要坑殺曹嶷的降卒三萬人,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劉徵知道後說:“你任命我來當青州刺史,是要治理百姓,既然要把人殺光,還要我這個刺史做什麽?還是讓我跟你回去吧!”這樣,石虎才留下男女七百口與劉徵。而青州郡縣也盡歸於石勒。

石勒在北方的主要對手是前趙劉曜。公元325年,石生據守洛陽,前趙中山王劉嶽來攻,石虎率軍出救,大敗劉嶽於洛西。劉曜自長安出援劉嶽,軍隊在夜中一再驚潰,沒有辦法,最後隻好退還。

公元328年,石虎又進攻前趙的蒲阪,趙主劉曜親自來救,大敗石虎於高候,進圍石生於洛陽。後趙滎陽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張進等皆降劉曜,後趙朝野為之震動。於是,石勒決定親征。程遐等臣子勸石勒“不可親動,動無萬全”。石勒聞言大怒,斥出程遐,而詔徐光計議。徐光力主石勒出征,認為“定天下之計,在今一舉”。石勒又向自己所崇信的和尚佛圖澄征求意見,佛圖澄也認為“大軍若出,必擒劉曜”。於是石勒率領四萬人馬親征,進援洛陽。途中石勒曾對徐光說:“劉曜如陳重兵於成皋關,此上策;如阻洛水為陣,此為中策;如坐守洛陽,則必為我所擒。”

結果後趙軍到達成皋,各路軍隊集合,共有步兵六萬,騎兵兩萬七千,而成皋卻不見劉曜一兵一卒。於是石勒大喜,徑趨洛陽,與劉曜軍大戰於洛陽的西陽門。劉曜戰前喝得酩酊大醉,結果大敗落馬,為石勒所俘處死。

次年,石虎攻入關中,俘虜了劉曜的太子劉熙,前趙滅亡。

石勒崛起於窮困,而後在亂世中能夠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且有統一中國之誌,可以說在當時是一位傑出的帝王。但石勒沒有處理好他的身後事,他死以後,後趙政權落入石虎手中。公元333年六月,石勒病臥,詔中山王石虎、太子石弘、中常侍嚴震等侍疾宮中。而石虎偽造詔命,隔絕群臣親戚,不許進宮探望。七月,石勒病死,石弘繼立。石虎迫使石弘殺了程遐、徐光,石虎之子石邃帶兵入宮宿衛,將宮中原衛士盡皆撤換。次年,石虎奪取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