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商之無道與周之有道

在周國逐漸興起的時候,商王朝的統治卻更加昏庸無道。當年盤庚遷殷使商朝中興,可想不到武丁以後,商朝的貴族們在生活上更加墮落、腐化,至紂王時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在生活上,以紂王為核心的統治階層除了追求靡靡之音、**歌豔舞、打獵遊玩外,極少關心百姓的生活狀態,致使耕地荒廢,成了麋鹿禽鳥的樂園。而對於那些反對者,商朝的統治者則施以酷刑;對於小民百姓,他們則將財物榨幹。在這種昏聵的統治下,奴隸和下層百姓紛紛起來反抗,在《微子篇》中就有“小民方興,相為敵仇”的記載。此時的商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

周國的情況則與商朝恰恰相反。自季曆被商王文丁殺死,姬昌執政以後,周人更加團結一心。但商朝畢竟是一個大國,地括中原,東到大海,北到河北槁城,南到湖北盤龍城,地大人眾。麵對龐大的商王朝,周國不過是遷移到涇渭流域、岐山腳下一狹窄穀地中的小小方國。盡管渭水河穀土地豐沃,宜於農耕,且地理位置優越,南接褒斜,可以通江漢至巴蜀,而巴蜀之地更是四麵環山,易守難攻。因此在姬昌統治初期,要周人以有限的資源和人力去與雄臥中原地區的商王朝抗衡,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商朝殘暴,失去人心。而周在姬昌繼位後則施行仁政,推行宗法土地分封製度。他禁止飲酒打獵,施行裕民政治。所謂裕民,就是指征收租稅要有節製,要讓農家有些積蓄,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不為衣食擔憂。

在《康誥篇》中有“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說法。姬昌又針對殷紂招誘奴隸,被其他小國所怨恨的情況,製定出一條“有亡荒閱”的法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奴隸逃亡大搜索”,具體內容是說:不許藏匿逃亡的奴隸,被搜捕到後,是誰的奴隸歸誰所有。這一條法律的出台充分維護了各中小奴隸主的利益,得到了很多小國的讚同。春秋時楚國的申無宇認為,周文王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製定了“奴隸所有權法”是重要原因之一。

姬昌的這些舉措深得人心,《詔誥》中說“殷民帶著妻兒想逃出國境,被紂禁止”,可見在姬昌的感召下,商朝同其他小國的普通百姓以及這些國家中的失意貴族,不少都逃入了周國。由此,姬昌繼承了周族前代君主的遺誌,將周國的勢力繼續擴大。

周是一個依靠農業發展而逐漸強大起來的邦國,因此對農業的重視可想而知。姬昌在實行仁政的同時也不敢忽視農業生產,在《書經》中就有“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的記錄。《尚書·無逸篇》中周公訓誡成王時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另外,通過上麵提到的宗法土地分封製度,我們可以知道,在姬昌統治時期,封建製度就已經出現,不過,還隻是一些原始的製度,並不成熟。而正是這種不成熟的封建土地所有製,為後來周朝井田製的設立、發展打下了基礎。

姬昌治周五十年。在這五十年裏,姬昌發展了周國的勢力,繼續以商王朝西伯方國的身份存在,當周族的力量強大到足以使商人擔憂的時候,姬昌幹脆“受天命”稱王,號為文,這就是文王姬昌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