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上練就是練心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個困惑,當然也是我們的困惑。他問:“靜坐用功,覺得此心異常強大,甚至想著如果我們遇到某某事,必能輕鬆解決。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煩躁。”

靜坐作用巨大,但純靠靜坐還不能徹底根除私欲成為聖賢,而且靜坐有可能引發弊端,走入枯禪之境。王陽明針對此症,提出第二個方法論,這就是事上磨練。他對陸澄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練,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事上練”是王陽明心學的頂級方法論,它不是陽明心學的補充,而是和陽明心學理論息息相關,渾然一體。為什麽必須要到事上磨練?王陽明說: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眼耳鼻口隻是客觀存在著,那它隻是個器官。眼睛之所以是眼睛,是因為它能看萬物之色;耳朵之所以是耳朵,是因為它能聽萬物之聲……

眼耳鼻口要證明它存在的價值,必須要和萬物產生聯係,而作為眼耳鼻口的主宰“心”存在的價值也是要和萬物產生聯係,否則它也不過是個器官。

那麽,事上磨練,練的到底是什麽?很簡單,由於“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所以我們去事物上練的最終目的就是練心!

正如磨刀,你的目的是讓刀鋒利,而不是讓磨刀石鋒利。

如此看來,事上磨練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不可過分,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體。

我們事上磨練,就是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喜怒哀樂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事變也隻是在人情裏,隻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練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練。

處富貴,自會喜,但不可大喜若狂;處貧賤患難,自然哀,但不可哀傷欲死;遇生死,自會恐,但不可嚇得六神無主、失魂落魄。

你的良知自會告訴你應對人情事變的方法,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人情事變中去努力地保持“和”,反過來,你在人情事變上的表現又進一步築造了你的心,呼應了你良知給出的方法,讓你的內心變得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