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祖先

1528年農曆九月,王陽明已決心離開廣西。一方麵,他認為在八寨、斷藤峽的善後工作已經做到位了;而最重要的一方麵則是,他的生命已近尾聲。在他給皇帝朱厚熜的一份辭職信中,他以平靜的筆調訴說了他每天要麵對的肉體之苦,而我們讀來卻是異常傷感。從這封辭職信中,我們知道了下麵的事。

從浙江餘姚啟程時,王陽明的肺病就已嚴重惡化,夜裏持續的咳嗽而無法入睡,臉色越來越難看,青黑得猶如鬼魅。以今天的醫學角度看,他可能已是肺癌早期,或是中期。除了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肺病之外,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時又染上了炎毒。炎毒又加重了他的肺病,使劇烈的咳嗽和他形影不離。隻有在涼爽季節,他的咳嗽才會好一些,如今來了廣西,更是雪上加霜。

王陽明從餘姚來廣西時,曾帶了一位醫生。想不到這名醫生來廣西才一個月,不但沒有伺候好王陽明,反而自己先因水土不服而病倒。醫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可他王陽明不成。炎毒持續發作,導致他遍體腫痛,咳嗽成了他呼吸的一部分。在從浙江餘姚出發前,他的腳因為長了瘡而無法走路,後來更吃不下飯,每天隻能喝幾勺粥,稍多一點就會嘔吐腹瀉。

王陽明就是用這半條命上岩入洞,穿越瘴氣逼人的森林,確定了他在廣西的一係列方針。然而,他將用這半條命換來的方針政策送交中央政府後,得到的卻是杳無回音。從他招撫王受和盧蘇的1528年農曆二月開始,他持續不斷地向中央政府遞交他的方略,可直到本年九月,才得到一個回複:朱厚熜送來了獎狀:田州的事做得很好,獎你五十兩白銀。而對於其他的方略申請,朱厚熜和內閣隻字未提。

王陽明在辭職申請中說,他實在沒有力量再在廣西多待一天,現在的他一直在船上靜臥,他希望中央政府能盡快批準他的請求。

讓人氣憤的是,仍然沒有回音。

就在他等待中央政府的意見時,他支撐著病體在弟子們的守護下參觀了伏波廟(東漢馬援廟)。他年輕時曾在夢中來過廣西南寧,並見到了這位平叛英雄的廟,如今親眼所見,不禁想起自己輕狂的少年。那時,他的血液始終沸騰著,縈繞在心的隻有建功立業。他渴望血戰沙場,保衛邊疆。他仍然欽敬馬援,可總有那麽點苦澀的味道。自他1516年走向戰場後,他已建下了遮天蔽日的功勳,完全實現了“建功立業”的理想,然而他一點都不開心。他發現建功立業遠不如他對建功立業的想象帶來的快感大,他一方麵要對付戰場上的敵人,一方麵還要對付他所效忠的中央政府的敵人,心力交瘁。用他的話說,如果不是有心學支撐,他早就撒手人寰了。

1528年農曆十月的某一天,他到增城(今屬廣東)祭祀了他的一位祖先,這位祖先叫王綱,曾為朱元璋效力,後來到兩廣剿匪,死在回去的路上。看到這位祖先的塑像,王陽明第一次有意識地踏進了回憶祖先的河流。

王陽明的祖先可追溯到晉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覽。王覽和親爹、親媽以及同父異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一起。他的親媽經常對王祥非打即罵,王覽總為哥哥解圍。有一次,他的親媽在酒裏投毒,準備謀害王祥。王覽事先得知消息,從他哥哥手裏搶過酒杯滿眼含淚要一飲而盡。他的親媽驚慌地奪下酒杯,發現了王覽的苦衷。從此後,這位母親奇跡般地變成了慈母。

朝廷知道這件事後,就任命王覽為祿大夫(政府名譽顧問),王家成了官宦人家。多年之後,王覽的一個曾孫,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後代把家搬到浙江會稽。又過了好多年,王陽明的二十三世祖王壽把家遷到浙江餘姚,直到王陽明為止,王家就始終在餘姚繁衍生息。

王家更精彩故事的上演始於王陽明六世祖王綱。王綱生活在元王朝後期,曾得到一個神奇道士傳授法術和養生術。當他在幽靜山林中修煉時,朱元璋後來的軍師劉伯溫和他一見如故,相談恨晚。劉伯溫出去輔佐朱元璋時對王綱說,將來我若有了大好前程,必關照你。

想不到幾年後,劉伯溫真就幫助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朝。劉伯溫果然說話算話,就把王綱介紹給了朱元璋。王綱當時已70多歲,但看上去卻像中年人。朱元璋大為驚異,立即任命他為兵部高級官員。

王綱還未準備好過官癮,兩廣地區發生叛亂,他被指定為後勤部長,向叛亂發生地運送軍需物資。在一次運送物資的途中,他中了山賊的埋伏一命嗚呼,跟隨在他身邊的兒子王彥達也被活捉。王彥達寧死不降的氣節讓山賊也很敬服,於是放走了他,王彥達就用一張羊皮把老爹的遺體背回帝國都城南京。不知什麽原因,政府沒有給王綱半分撫恤金。王彥達一怒之下,又用羊皮把老爹的遺體背回老家,並立下家法:凡我王家子孫絕不許做明帝國的官。

王彥達的兒子王與準謹遵家訓,埋頭鑽研《周易》,很快就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奇人異士。政府知道後來請他,王與準一麵背誦家法一麵逃進深山老林,政府就跟蹤他也進了深山老林。王與準一咬牙一跺腳,把一條腿摔到石頭上,醫生確診為骨折,即使康複後也會是個瘸子。官員要有威儀,不能是殘疾人,政府這才放過了他。

王與準的下半生在猶豫中度過,因為他不知道祖宗定的這條家法是否符合天理。臨死前,他對兒子王世傑說,你以後想做什麽就憑良心,別的都是小事。

王與準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因為王家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差。王世傑為了家庭生活能有所改善,真的違背祖訓參加了科考。可當他進考場前發現每個考生都要被搜身,血管裏流淌的高傲血液沸騰起來,他和當年陶淵明麵對五鬥米俸祿時一樣地高傲道:“我怎麽可以為了做官而讓一群俗人在我高貴的身體上摸來摸去。”說完就憤然離開。

王世傑再也沒有參加科考,臨死前,他對兒子、王陽明的爺爺王天敘說:“我的遺產夠你受用一輩子的了。”王天敘一本正經地繼承了他的遺產:幾大箱子王世傑的著作。

王天敘果然受用了一輩子,他就是靠父親的這些著作把自己鍛造成了超凡脫俗的人物。他才華橫溢、性情恬淡、與世無爭;他思想開放,告訴兒子王華,要想揚名立萬,必須走科考這條路;他道德至上,常教導兒子王華要做一個道德完人。王華也正中其下懷,從小就擁有中華傳統美德。

有一次王華在河邊撿到一袋金子,他就在那裏坐等一天。當失主喜極而泣地拿到金子準備給他一點報酬時,王華拒絕說:“如果我貪圖報酬,你的一袋金子都是我的,何必在這裏等你!”另外一則故事說說,王華對不該親近的女色從不動心。他曾到他富裕的朋友家做客,夜晚,一位妙齡女郎走進他的房間,聲稱是奉了主人之命伺候他就寢。因為主人不育,而王華已高中狀元,是個讀書種子,女郎羞答答地對王華說:“欲借人間種”。王華請女子離開,他的回答是:“恐驚天上神。”

有史料指出,王陽明被下錦衣衛大獄時,劉瑾曾向王華暗示過,如果王華能站到他這一邊,他可以考慮對王陽明從寬發落。劉瑾和王華相識,王華中狀元後到翰林院工作,後來偶爾被調到東宮給太子朱厚照講課,劉瑾在那時和王華結下了友誼。好學的劉瑾曾多次向王華請教哲學和曆史知識,王華傾囊相授。劉瑾曾說,王華是擁有橫溢的才華和無懈可擊的道德的好人。然而,當劉瑾暗示王華可以用他的立場來交換兒子的前途時,王華斷然拒絕。他說:“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即便史書原諒我,我兒子無論如何都不會原諒我。這就是為人的基本準則,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準則,它沒有是非對錯的區別,隻有適合不適合的分別。”

1528年農曆十月,王陽明站在廣東增城王綱的廟前,短暫地回顧了他的祖先們,他發現,他和他的祖先沒有什麽不同,尤其是和他的父親王華,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堅持良知,雷打不動,風雨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