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不被待見的寧王

在正式進入王陽明和朱宸濠的對決前,有必要了解朱宸濠這位王爺的一切。隻有真正了解他,才能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王陽明這位對手的強大,以及王陽明下定決心解決寧王問題時承受的重如泰山般的壓力。而王陽明則用後來的成功完美地證明了心學的巨大威力。

朱宸濠的故事不是他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他整個家族的故事。事情要從明帝國開國皇帝朱元璋談起。朱元璋建明帝國後,有一天對秘書說:“元帝國強大如超級巨獸,可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土崩瓦解,何故?”他的秘書當然說些元王朝統治者不珍惜權力,不愛惜百姓的廢話。朱元璋搖頭說:“他們如此迅速滅亡的原因就是沒有藩王。”他的秘書大吃一驚,說:“西漢時建立諸侯國,後來發生了七國之亂;西晉時設置藩王,後來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是曆史留下的教訓,不能重蹈覆轍。”朱元璋大怒,下令處決這位秘書,開始陸續封他的兒孫們為藩王,分鎮各地。

朱元璋設藩,並不僅僅從元王朝覆亡中得到的啟示。他設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麵,試圖以分封藩王的方式來牽製中央政府那些權臣,進而把軍權和君權牢牢抓在手中。朱元璋並不是顢頇的君主,那位秘書對他普及的曆史知識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弦。所以在設藩時對藩王們潛在的危害采取了嚴厲的“預防措施”,可用六個字來說明:不列土,不領民。

各位藩王們並未實現朱元璋限製權臣的意圖。朱元璋是靠屠刀解決了那群開國功臣,但藩王製卻伴隨了明帝國的始終。

“不列土”指的是藩王沒有自己的土地;“不領民”指的是藩王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他所管理的隻有他的王府。藩王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王府衛隊,人數不能超過一萬五千人。一萬五千人和明帝國的百萬正規軍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藩王所在的地方政府的軍政官員不許和藩王有來往。這樣一來,藩王沒有行政權,隻有可以忽略不計的軍權,所以他們沒有實力造反。

有些規定製定出來就是讓人違反的,而第一個違反規定的人就是朱元璋。他在世的最後幾年,蒙古殘餘在北方持續不斷地攻擊他的帝國邊防,於是他許可在邊疆的藩王可以把衛隊增加到五萬人,用這五萬人去和敵人作戰。五萬人隻是個概數,迫於形勢,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封到邊疆的藩王成了野戰軍的司令。他們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鍛煉自己和自己的衛隊,終於使自己成為英雄人物,使其衛隊成了驍勇善戰的野戰兵團。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這方麵最卓著的代表人物。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被封到燕(北京)為王,因以地名為藩王稱號,所以他的王號為燕王。1380年,20歲的朱棣就藩北京,從此帶著他的衛隊在長城以北衝鋒陷陣。他兩次以北伐軍總司令的身份帶領他的衛隊和明帝國主力出擊蒙古人,在軍界和北京政界威望大振。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2年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就藩,是為寧王。由於此地是蒙古主力最活躍的地區,所以朱權的責任很重,壓力很大。在和蒙古人無數次交手中,朱權的實力野蠻生長。朱元璋去世時,他的衛隊已逼近七萬人,強悍善戰,是蒙古人最懼怕對手。

1399年,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wén,建文帝)在幾個親信大臣的慫恿和支持下削藩,朱棣針鋒相對地發動“靖難之役”。

“靖難”是“平定變亂”的意思。朱棣認為朱允炆已被他的大臣控製,不能行使意誌,所以他要清君側,解救朱允炆。

朱棣當時隻有三萬人,三萬人和中央政府的百萬政府軍抗衡,後果比用雞蛋去砸石頭還要明顯。想不到的是,奇跡發生。朱棣把從蒙古兵團那裏學來的閃電戰用到了戰場上,所過之處,各地政府軍丟盔卸甲。但奇跡的發生不會持久,朱允炆反應過來把帝國主力部隊投入戰場後,朱棣就開始潰不成軍。他原來的計劃是用機動部隊快速有效地向南麵推進,遇到朱允炆的反攻後,他向西敗退,一直退到了朱權的地盤——大寧。

朱權對朱允炆不念親情的削藩極為反感,但從未想過要使用武力和朱允炆攤牌。他對哥哥朱棣的攤牌舉動既不讚成也不反對,所以當朱棣來敲大寧城城門時,他和當地政府官員商量了一下,於是帶話給朱棣:可帶少量衛士進城。

朱棣當初在北京喜歡看戲,從藝人(優伶)那裏學到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如今有了用武之地。他遠遠看見朱權,就像是餓狗看到骨頭一樣,三步並作兩步跑了過去,拉起朱權的手放聲大哭,哭得如喪考妣,在場的人險些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淚。當他確信朱權已被他感動後,開始訴衷腸:“我從燕地起兵去南京,千山萬水,多劫多難,什麽都不圖,就是為了讓皇上能擺脫奸賊之手。我起兵實在是迫不得已,總不能看著老爹打下的江山落到別人手上。然而現在我的一片苦心遇到了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待,皇上居然派大軍把我往死裏打,我實在不忍心骨肉相殘,所以想結束這場鬧劇,這次來大寧,就是希望老弟你能當個中介,幫我去向皇上求情,化幹戈為玉帛。我從此做個草民也心甘情願。”

朱權很少看戲,大概不知道世界上有演戲這回事。世人傳說朱棣善打,朱權善謀。可他的謀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朱棣這招表演式的陰謀,他從未遇到過。所以,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該相信朱棣。他讓朱棣稍作休息,自己好有時間來思考朱棣的真假。朱棣不給他這個機會,因為正如王陽明所說,戲子的演技再精湛也是假的,假的東西最怕夜長夢多。朱棣決定引蛇出洞。他先密令他的一部分士兵化裝成普通百姓混進大寧城,在寧王府附近埋伏下來。而他本人則告訴朱權,他要去南京向朱允炆負荊請罪。

朱權挽留他,說自己正在寫奏疏給朱允炆,希望他能看在親戚的分上饒朱棣叔叔一回。朱棣搖頭說:“我想了一下,要你做中間人,也不是太好的事,因為你也是他手下那些臣子對付的對象。我覺得表示誠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親自見他,到時候殺剮隨他,我心甘情願承受。”

朱權一聽到這話,挽留朱棣的心情更為堅定,他才真是不想看到骨肉相殘的人。朱棣馬上就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既然你不願意我死,那我就不去南京,我回我的燕地,解散軍隊,找個山村隱居起來。你和諸位親王在皇上麵前多向我美言,讓他對我網開一麵,我老死山中,這樣的結局皆大歡喜啊。”

朱權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他不想看到骨肉相殘,但他不能把朱棣留在大寧。朱棣說得沒錯,他現在還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怎麽還有閑心保朱棣。

為了盡兄弟之情,朱權要求送哥哥朱棣一程。朱棣假裝想了想,說:“是啊,此次一別大概是永別,你應該送我。就送我到城外吧,然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朱權被親情衝昏了頭腦,毫無戒備,隻帶了幾百名衛士送朱棣出了城。朱棣拉著他的手,聊些閑話,朱權本想出城就返回,可礙於情麵,順從地被朱棣拉著走。走出很遠,朱棣回頭望了一眼,確信大寧城部隊即使現在出城也無濟於事後,立刻大吼一聲,早已埋伏在路邊的部隊一湧而出,把朱權的衛隊武裝解除,這時他還拉著目瞪口呆的朱權的手。

朱權畢竟是見過大場麵的人,很快就醒悟過來,對朱棣說:“你不怕我的七萬人馬?”

朱棣狂笑,說:“你少安毋躁。”

一會兒工夫,大寧城上插上了一麵“燕”字大旗,朱權在城裏的衛隊跑出城報告朱權,府裏家眷都被燕王俘虜了。

朱權長歎一聲。他看向朱棣,咬了咬嘴唇,說:“你好卑鄙。”

朱棣一本正經地說:“你太不懂政治,政治無是非、無親情,利害即是非。不過咱們是兄弟,我不忍殺你的家眷,我們現在做個交易,咱倆二人共同對付朱允炆那小兔崽子,事成之後,你我二人平分天下如何?”

朱權根本隻有一個選擇,就是和朱棣共進退。於是,之後的事情就是,兄弟倆合兵揮軍南下,向他們的侄子發起猛攻。再後來,朱棣得到南京空虛的消息,繞過北麵城鎮,迂回奇襲南京大獲成功,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自然,帝位也被他笑納懷中。

朱棣登基稱帝後,朱權望眼欲穿地等待朱棣兌現承諾。可他很快就發現,朱棣是忘恩負義的行家裏手。他不再奢望一半天下,而隻是希望有個山清水秀之地養老,於是請求到蘇州去當藩王。朱棣不答應,理由是,蘇州不是邊陲,沒有設藩的必要。

朱權強忍命運對他的捉弄,再請求去杭州。朱棣還是不答應,理由是,江蘇已有吳王。而且當初有人主張把吳王府設杭州,可老爹說杭州富得流油,是國家賦稅重地,你也知道,藩王的經濟來源就是本地百姓繳納賦稅的一部分,所以這地方不能設藩。

朱權悲憤不能自製,居然控製不了淚水,奪眶而出。朱棣看到這個飽經戰爭風雲的老弟竟然也會哭,被遮蔽的良知突然閃現一絲光亮,人性刹那間複蘇。他拿出大明帝國疆域圖,掃視了一遍,說:“朕有慈悲之心,給你四個地方,你選。”

這四個地方是:福建建寧、四川重慶、湖北江陵、江西南昌。

朱權學識淵博,對大明帝國的地理成竹在胸。福建建寧在當時堪稱荒山野嶺;四川重慶是山城,隻有鳥道通往外麵;湖北江陵氣候潮濕多雨,相較而言,隻有江西南昌還算適宜人居住。本來朱權一直在北方,已經適應了中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讓他到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實在是一種懲罰。

朱權隻能接受這種懲罰,用朱棣的話說,我能給你個藩王已是仁至義盡,當初你不主動幫我,反而要我施展高超的謀略逼你幫我,對於不能識時務者,我的態度就是如此。你既然選擇江西南昌,你的王號還叫寧王,不過要記住,你已不是從前的那個寧王了。

朱權到南昌後,為了讓朱棣安心,每天把自己沉浸在公子哥的生活中,種花養鳥,讀書寫字。有時候會到廬山上去修行,下山時會用袋子把廬山上的霧裝起來。

朱棣對朱權的監控漸漸放鬆,朱權以善終告別人世。但稍有頭腦的人都能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朱權後半生所以在江西南昌度過,全是因為朱棣的欺騙。

宿命論者認為,人的命運天注定,無法更改。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注定了他將是什麽樣的人生、什麽樣的結局。朱權的人生就是被朱棣欺騙,頂著“寧王”的帽子在江西南昌一直到死。而朱宸濠認為,他的命運就是要替祖宗向朱棣的子孫討回這個公道,並且讓朱棣的子孫兌現朱棣和朱權當年“平分天下”的承諾。朱宸濠還堅定地認為,由於這個承諾未被兌現的時間太久,所以他要收利息。這利息就是:朱棣子孫的那一半天下。

實際上,朱權有怨氣,隻不過他不敢發作。在他之後的寧王們每每想到這段祖宗的往事,都有點心煩意亂。不過,當時正是朱棣子孫如日中天時,他們的怨氣也不敢發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祖先留下的仇恨漸漸淡化,後來就成了無關痛癢的別人的故事了。

人類最悲痛的事就是遺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遺忘,漫長的時間則是罪魁禍首。所以,春秋時期齊襄公為報九世祖被紀國人誣陷致死而攻取紀國的“九世複仇”成了不可複製的神話。

江西南昌的寧王譜係是這樣的:朱權死後,他的長子朱盤烒繼承寧王爵,朱盤烒死後,他的長子朱奠培繼承王爵。朱奠培身體狀況欠佳,他的老婆也不爭氣,所以直到三十一歲才得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朱宸濠的父親朱覲鈞。朱覲鈞繼承寧王爵時已四十三歲,五年後,他一病而死。他的正室隻生了兩個女兒,他的小老婆生的是朱宸濠。

關於朱宸濠的身世,有一段惡劣的故事。據說他的母親本是妓女,朱覲鈞垂涎其美色,將她帶回寧王府,後來她懷上了朱宸濠。臨產那天,朱覲鈞在噩夢中看到這位妓女的肚子被一條蟒蛇從裏麵撕開,那條蟒蛇衝出母親的肚子後就在寧王府中掀起屠殺風暴,見人就吞噬,最後撲到朱覲鈞麵前,也要把他吞食。朱覲鈞心膽俱裂,拚命大叫,從夢中驚醒。有人通知他,小妾生了個男孩。朱覲鈞把那個噩夢和這個誕生的男孩聯係到一起,確信這個男孩是不祥之物,於是把他送給山村裏的百姓養活。他臨死前,朱宸濠才被準許和父親相見。但朱覲鈞死不瞑目,因為他始終確信朱宸濠是把家族帶進地獄的一條惡蟲。

這個醜惡的故事很可能是“事後諸葛”式的編造,目的就是把朱宸濠醜化,認為他後來的叛亂是從娘胎裏帶來的。

據正史記載,朱宸濠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在儒家經典和曆史方麵是個專家,又喜歡寫詩歌,和南方的知名文人墨客來往頻繁。他自信、氣度非凡、禮賢下士,擁有一顆慈悲之心,很多知識分子都聞名而來到南昌,見一見這位風流倜儻的王爺。那位傳說比事實多出數倍的風流人物唐伯虎就不遠千裏來南昌城,朱宸濠和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唐伯虎有一年回老家蘇州,曾向他們的朋友誇獎朱宸濠,說朱宸濠是他唐伯虎有生以來見過的最溫文爾雅、最才華橫溢的朱家人。唐伯虎這種讚譽正如文人的誇張修辭,不必當真。如果他真如此欣賞朱宸濠,就不會在幾年後發現朱宸濠有叛亂跡象時溜之大吉。

朱宸濠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對兵法如癡如醉,對戰爭躍躍欲試。和王陽明一樣,他經常在他朋友們麵前排兵布陣,和王陽明不同的是,誰如果破了他的陣,他就悶悶不樂。朱宸濠悶悶不樂時,就會取消一切娛樂活動,由於娛樂活動要大把花錢,而朱宸濠每次都做東,所以大家都不希望他悶悶不樂。如此一來,朱宸濠的排兵布陣天下無敵。正如王陽明所說,你不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最終害的是你自己。於是,朱宸濠就成了個半吊子軍事家。

他自己並不這樣認為。於是,寧王朱宸濠的日子就在他經常訓練他的衛隊和懷抱大誌中度過。而他懷抱的“大誌”和他本人的性格與外人的推波助瀾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