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平叛亂舉薦有功

和珅為官很擅於坐收漁翁之利,哪怕對方是自己的敵人。比如他讓和琳先後投靠阿桂和福康安,借他們的光一路高升便是很好的證明。而在鎮壓台灣叛亂一事上,和珅也巧借福康安而坐享其成,立下一功。

清朝初期,鄭成功家族割據台灣,康熙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發動了收複台灣的戰爭。鄭成功的後代負隅頑抗,無奈清軍攻勢淩厲,鄭氏王朝抵擋不住,清軍得以收複台灣。

戰爭結束後,清廷在台灣建立了台灣府,歸福建管轄,但島上的反清勢力一直沒有消停過,鄭氏家族的殘餘勢力糾集在一起,打著 “反清複明”的旗號,成立了秘密的複國組織 “天地會”。

天地會成立之初,成員主要是一些反清複明的仁人誌士。後來,天地會向台灣民眾灌輸 “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號召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起來反抗清王朝的統治。

康熙、雍正以來,清朝統治者推行愛民政策,使社會矛盾日趨緩和,天地會舊有的 “反清複明”綱領漸漸失去民心,絕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買天地會的賬。為了在乾隆朝繼續從事反清鬥爭,天地會將鬥爭的矛頭指向了清朝的貪官,提出了 “反對貪官,劫富濟貧”的口號,經過一番因勢利導的宣傳,再次在民間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乾隆繼位後,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百姓生活殷實,但盛世的背後卻是暗流湧動、危機重重。

乾隆年間,台灣的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與此相伴而生的貪汙腐敗也隨之而來。當地官員認為台灣島孤懸海外,天高皇帝遠,可以無所顧忌地在島上為所欲為。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台灣官場極度腐敗,官員們極盡巧取豪奪之能事,老百姓的生活極為困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林爽文起義的導火索。

林爽文是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人,隨父渡台,居彰化大裏代莊(今台中縣大裏市),以耕田、趕車為業,後來加入天地會。有一次,林爽文帶領的天地會與台灣的另一集團雷公會因矛盾而發生群體械鬥,台灣總兵柴大紀帶兵鎮壓,捉拿天地會成員,成員們逃往林爽文處。官兵要求林爽文交出逃犯,但林爽文拒絕配合,於是雙方發生激戰。柴大紀因此大怒,加緊追剿天地會,林爽文不得不率眾起義。

台灣知府孫景燧親自率兵鎮壓,被林爽文的起義軍擊敗,孫景燧在作戰中不幸陣亡。隨後,林爽文自稱 “盟主大元帥”,振臂一呼,台灣的貧苦百姓紛紛響應。林爽文聚兵5萬,先後攻取了彰化、台中、台北等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幾乎攻占了台灣北部地區。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大驚,表示要禦駕親征。和珅心想,就這幾個毛賊,偌大一個朝廷沒人能管得了嗎,非要讓皇帝禦駕親征?如果皇帝禦駕親征,朝廷勢必會亂作一團,他打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乾隆親征。

和珅拿定主意後,走出朝臣的隊列,上前一步說:“皇上,依臣愚見,皇上治國,中正仁和,愛民如子,料想台灣的百姓未曾被及聖恩,這才起心造反,責任在於地方官員沒能將皇上的仁愛之心示之於民。一旦官員警醒,施以仁政,百姓必會人心思歸。除繼續用兵外,臣以為還可頒布告示,攻心為上,分割賊匪與普通百姓,從內部攻破。這樣一來,外有大兵壓境,內有人心背離,賊匪不日可破。”和珅這番話既稱頌了乾隆的仁政,又指出了破敵的方略,言明破敵很容易,殺雞焉用牛刀!

在和珅的勸說下,乾隆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隨即拋出了一個問題:“誰可為帥前去平叛?”和珅回道:“台灣是福建省的一部分,皇上可命閩浙總督常青跨海督師平叛。台灣離福建很近,可朝發夕至。”

乾隆準其所奏。和珅之所以推薦常青,也有自己的私心。常青是他的門生,如果這次能夠平叛成功,功勞便掌握在自己人手裏了。

閩浙總督常青接到聖旨後,立即整飭軍隊,準備渡海平叛。林爽文在台北聽說清軍不日將渡海來戰,遂領兵封鎖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常青率領清軍強渡,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終於奪下了幾塊灘頭陣地。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清軍繼續進攻,不斷擴大灘頭陣地。

蜷縮於台南地區的清軍聽說援兵已經渡海而來,趁勢發動反攻。林爽文分兵迎敵,常青指揮清軍相繼收複了台灣北部地區的幾個縣城,之後起義軍發動反攻,又將失去的幾個縣城奪了回來。如此你來我往,雙方在台灣北部地區展開了拉鋸戰。台南地區的清軍本想趁機北上,與常青會師,結果被林爽文的起義軍打敗,進退不得。

林爽文繼續發動台灣民眾,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起義軍的規模一度發展到10萬人。

台灣南部的一些地主為了自保,招募鄉勇組成民兵,配合清軍與起義軍作戰。常青也想貫通台灣南北,無奈他從福建和浙江帶來的部隊還不到2萬人,無法形成對起義軍的戰略優勢。

這時,乾隆在北京坐不住了,他責問和珅道:“常青無能,渡海剿匪數月仍然停滯不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和珅遭到乾隆斥責後,內心也很惶恐,急於想個辦法補救一下。他思來想去,想到了福康安。乾隆對福康安一向很器重,現在如果舉薦福康安去台灣鎮壓叛亂,一旦福康安得勝回朝,自己便可坐享舉薦之功;即使福康安敗北,也可利用這個機會打擊一下他的氣焰。於是,和珅趕緊奏道:“常青無能,當務之急是派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去平叛。臣認為陝甘總督福康安是最適合的人選,他足智多謀,身經百戰,相信除他之外,再沒有人能擔此重任了。”

乾隆其實也正有此意,於是馬上準奏,命福康安征台。同時,乾隆還從閩、浙、湘、桂、蜀、粵、黔等省調遣近6萬大軍赴台。

福康安接到命令後,心中暗暗叫苦,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賊匪眾多,自己人生地不熟,要平定叛亂談何容易?但君命難違,他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福康安率軍抵達台灣時,局勢非常嚴峻,整個台灣地區除少數地區還在清軍手裏,其他地區全被起義軍攻占。值得慶幸的是,福康安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及林爽文的起義軍,但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而起義軍良莠不齊,且林爽文本人在取得初期的勝利後也有點飄飄然,起義軍軍紀廢弛,經常和土匪一樣肆行劫掠。總的來說,雙方實力相當。林爽文雖然兵力占優,但因戰線較長,奪取的大部分州縣需要分兵據守,兵力比較分散;而福康安則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盡管如此,清軍的推進速度依然很慢。

清軍攻陷台北後,林爽文決定集中兵力與清軍決戰。福康安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敗林爽文的起義軍。軍力的此消彼長,對林爽文越來越不利。

乾隆見福康安在台灣進展仍然緩慢,多次派欽差大臣前去催戰,福康安決定不再與起義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兵力尋機決戰,最大限度地殲滅起義軍的有生力量。在福康安的淩厲攻勢下,林爽文節節敗退,台灣北部地區重新回到清軍手中。林爽文集結殘部,堅守彰化。

彰化是林爽文的老巢,防禦工事極為堅固,福康安久攻不下。台南地區的起義軍奉林爽文之命前來增援,福康安馬上下令嘉義的清軍主動出擊,牽製台南地區的起義軍。林爽文的軍隊久守彰化,城中糧草緊缺,遂出城與清軍決戰。福康安親臨前線指揮,起義軍戰敗後向台南地區流竄,福康安窮追不舍,起義軍損失慘重。時有台南地主武裝配合清軍作戰,起義軍內部發生內訌,林爽文兵敗被擒。

林爽文被俘後,被押解到北京接受審判。乾隆命和珅提審林爽文,在公堂上,和珅斥責林爽文道:“你妖言惑眾,煽動台灣民眾反抗朝廷,罪不容誅。”林爽文毫不示弱,大罵道:“我雖久居台灣,卻也聽說過你貪贓枉法的事情,像你這樣的貪官有什麽資格來審我,快叫皇上出來。”和珅大怒道:“大膽,皇上是你說見就能見的嗎!”林爽文仍罵聲不絕,和珅命人將他的舌頭割去。最後,林爽文被處以極刑,梟首示眾。

福康安此次在台灣出生入死一年有餘,終於成功收複台灣,乾隆非常高興,賜他黃腰帶、紫韁、珊瑚朝珠等物。而和珅也因舉薦有功,賜紫韁,並封為三等忠襄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