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還有幾句話要告知讀者朋友們。

2019年,承國防大學出版社馮國權主任的邀請,我和幾位編者開啟了對清代鐵帽子王的探索。一提到“鐵帽子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清代那些永遠不會被撤掉的王爵,由此衍生出了世人對“鐵帽子王”的一種理解:特權。那麽,到底什麽是“鐵帽子王”?究竟哪一類人才能成為“鐵帽子王”呢?為什麽說“鐵帽子王”是一種特權呢?

其實,“鐵帽子王”本是民間的一種俗稱,其官方名字叫“世襲罔替”,是清代親王封爵製度的一種。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皇室的爵位分封,都是隨著輩分的降低而逐世遞減的,但是到了清中期,為了表彰宗室在清王朝開國之初所立下的汗馬功勞,乾隆皇帝一改親王“世襲降等”舊規,確定了清代親王製度的最高等級:“世襲罔替”。但凡獲得這一殊榮的爵位,無論以後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等,這是其第一個特權。第二個特權是年薪優厚:每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第三個特權是住房:擁有世襲罔替的王府一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鐵帽子王府”。

可以說,“世襲罔替”的親王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尊貴的皇家子弟,這麽無上的榮尊並不是隨便一個皇室成員就能得到的,有清一代,能夠成為“鐵帽子王”的隻有本書中提到的十二家,前八家是功封,後四家是恩封。不管是哪一種分封,“鐵帽子王”都是對首位封爵者佐命之功的肯定。後世子孫雖然可以承襲先祖留下來的這頂“鐵帽子”,但是如果承爵之人碌碌無為,甚至渾渾噩噩,仗著祖宗的功績為非作歹,這頂“鐵帽子”也是隨時可以換人的。也就是說,清代的“鐵帽子王”的“鐵”僅指的是爵位以及附著在上麵的待遇的“鐵”,至於受封之人,則要看人了。

關於清代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史料很多,專著也不少,像吳玉清、吳永興的《清朝八大親王》、墨爾根覺羅·永寧所寫的《清朝十二王》等,多是按照家族順序寫成。本書在先賢基礎上,打破家族界線,以時間為序,突出清代“世襲罔替”的親王封爵製度的曆史演變,真實地再現了十二家王爺們在清王朝創立、發展中的曆史貢獻。參與本書撰寫的有高文文(陸軍裝甲兵學院)、杜旭靜(陸軍裝甲兵學院)、張傑巍(陸軍裝甲兵學院)、王敏(陸軍裝甲兵學院)、翦研(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南街道辦事處)、徐森(浙江省永嘉中學)、孫大樂(陸軍裝甲兵學院)。

另外,特別感謝馮國權教授對本書的精心指導與幫助。限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的不足或謬誤之處,還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