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遠的王冠(2)

從此以後,胤祥正式成為雍正帝手下的得力幹將,全麵協助雍正帝治理國家,雍正帝對他也是非常信賴,他的做事能力,對人事的慧眼識別,以及處理事務手段的高明,根本不像一個從來沒有從過政的皇子。這也讓胤禛更加肯定了他的才能,並且決定繼續任用胤祥。康熙末年,清朝內部已經危機四伏,不管是財政、稅務、軍事、法治,等等,皇帝已經基本失去了控製,處理這一切,也並非隻要得到皇帝的信任就可以處理好的。胤祥發現,看守國庫的人員不確定,存在重大隱患,他認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應該派遣固定人員進行看守,於是上奏“請將銀庫、顏料、緞疋三庫俱派上三旗官兵看守”,如果看守的官兵五年之內沒有出過任何差錯,那麽就可以得到升遷的機會,如果在看守的過程中出現差錯,將依法定罪;並且他認為,國庫內的錢糧尤其重要,“若將庫官於一年之間,尚未諳練事務,即行更替,不肖官員趁其將滿,作弊顯然”。他建議不能再延續前朝看守官員一年一換的製度,應該用固定人員進行看守,如果看守人員履職盡責就留任,否則將會被治罪。由此看來,胤祥確實是戶部的得力幹將,在短時間內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國家財政虧空扭轉之後,胤祥又采取了一係列減輕農民的負擔、安撫百姓、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上奏減輕浙江、江西等地的浮糧,這在康熙時期就有人上奏提出過,但是並未被采納。雍正帝認為這是“體皇考愛民恤下之心,佐朕減賦賜租之政”,命“歲減江南正額,蘇州三十萬兩,鬆江十五萬兩。浙江之嘉興、湖州,江西之南昌,亦次第剪除。通計歲減六十一萬兩有餘。直省正供遞行豁免者,亦數百萬”。成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讓胤祥得到了民眾的擁戴,所以胤祥去世後,民間十五省為其造祠祭祀,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胤祥開始掌管水利營田事務。曆朝曆代的水利營田都是國之重任,非有能力的人不能勝任,自元代初興之時,對水利營田等事宜就已經爭論不止,明代的徐貞明治理營田水利半途而廢,引得後人議論紛紛。而胤祥作為雍正最為信任的人,這項重要的任務便托付給了他,再加上胤祥盡職盡責的辦事態度,他很快便勝任了這項工作。他製定了水利和土地管理的相關政策,經過各個季節的實地考察,他精心製定計劃,疏通河道,築堤置閘,開引河,開挖入海直河,到區域田土疆界,開挖溝渠,由此營田水利府在他的幫助下成立,直接將河流劃分為四個部門管轄,胤祥多次到訪指導,親自到直隸東、南、西三麵千裏之外,花費數月時間考察,不辭勞苦,親自勘察地形,並繪製出清晰的圖紙,“窮原竟委,相度周詳,且因地製宜,準今酌古,曲盡籌畫”,雍正帝對胤祥的親力親為極為認可。

在得到第一手的資料後,胤祥還向當地的百姓請教,發現直隸水係在天津入海,從北麵白河、南麵衛河、澱河處徑流,並且橫跨十多個州縣,是很多水係的儲水之地。由於各澱多年以來堆積淤泥,使得水道變窄,不能儲存過多河水,一旦該流域水流暴漲,便會形成洪災,於是胤祥提出想要治理直隸之水必須先治理途徑的各個水澱,疏通水澱,廣引河水,從而讓水係的脈絡疏通,“四麵開渠,中穿溝洫”。胤祥在治理水利的過程中不盲目輕信過去的經驗,能夠因地製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於對京城水利的有效管理,雍正帝嘉許胤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同時,胤祥認為,居民完全可以合理利用好這些水資源,所以,他在治理水澇災害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水利營田。在管理水利營田的當月,胤祥請求在天津京南霸州、任邱等地設營田專官,進行營田專項治理,修築河流和田野,開墾萬裏荒地,鼓勵農民耕作。除此之外,南方農民也被他雇來教授如何種植水稻,洪水相對減少。在同一時期,胤祥還到四處走訪,“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淺塞”,他了解到江南雨水豐盈,但是每到雨季都會出現河水泛濫的現象,於是他奏請雍正,請求疏浚江南水利。此次雖然他沒有親自去治理,但是依然根據親曆水利人員的調查報告進行指導,最後也取得了成效,南方十多州縣河流疏浚,都是水利灌溉的結果。遇到旱澇災害時,也對災民采取相應減免措施,宣布被災“十分者著免七分,九分者著免六分,八分者著免四分,七分者著免二分,六分者著免一分”。此舉更是得到了人民的擁護,這是民眾喜愛胤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興修水利取得明顯成效之後,他還采取了很多利民的舉措,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他提出,在播種高粱、水稻等高產農作物的同時,那些零散的土地也不應該荒廢,可以種植水果、發展林木。沼澤水池等地方可以種植蓮藕、養殖魚蝦等,並讓當地的官員對這些種植和養殖的農戶實施獎勵。直隸等水利營田建成之後,胤祥發現很多北方居民不喜歡食用稻米,於是他上疏“請發銀采買米石,使得賣米價銀,以買小米高粱”,以符合全國百姓的生活習慣。這也大大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通過胤祥一係列的治理方案,雍正五年(1727)至雍正七年(1729)三年時間內,國內總共治理營田6000多頃,並且糧食連年大豐收,“每畝可收稻穀五、六、七石不等”,國庫糧倉以及百姓的物質生活一度達到溫飽,出現歌舞升平的景象,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百姓生活衣食豐足,雍正帝於每年秋冬“發帑收糴,民獲厚利,向所稱淤萊沮洳之鄉,率富完安樂豳吹蠟鼓相聞,可謂極一時之盛”。

胤祥去世以後,國內馬上出現了“司局者無所承稟,令不行於令牧,又各以私意為舉廢”的現象,雍正八年(1730)七月,雍正帝發出無奈感慨:“北堤河工水勢漫溢若此,總之吾弟怡賢親王仙逝,遂至籌畫多疏、防護鮮術,朕雖宵旰焦勞,而辦理無人將奈之何?”國內的水利營田事業隨著胤祥的去世而落入低穀。

胤祥任職總理事務大臣以後,還著手操辦康熙及孝恭仁皇後的喪葬事宜,他對於西北軍事也出謀劃策,對於外國傳教士事務親力親為。雍正三年末,雍正解散了會考府、撤掉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胤祥除了要處理以上的事務以外,還要總管圓明園的八旗禁軍,操辦胤禛藩邸、陵寢等相關事宜,還要嚴格辦理軍需。雍正七年(1729)六月,設立了軍需房,可以說這個機構是專門為了對付準噶爾所設立,作戰期間,胤祥在軍需房負責管理相關事務,有力配合了戰爭,並且調配有方。

當時數額巨大的軍需皆出自胤祥之手,並且毫無半點差錯,雍正帝在誓師大會上曾說過:“怡親王同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辦理甚屬妥協,如蒙上天默佑,即奏凱歌,伊等之功不小。”胤祥在籌辦軍需的同時還參與了用兵的謀劃,胤祥有相當高的軍事才能,雍正帝稱頌胤祥:“少稱神勇,留意兵戎帷幄運籌,計周萬裏。”《八旗通誌·初集》也說他“洞屬機宜,遠近險易,了若指掌”。在軍事謀劃方麵,他的很多軍事妙計都得到了雍正帝的讚許,雍正帝本來策劃兩路大軍在阿爾泰集結,第二年奔赴厄爾其斯,胤祥否定了他的方案,提出去阿爾泰和厄爾其斯應該一氣嗬成,以避免軍糧物資浪費。雍正帝認為,如果一氣嗬成抵達了厄爾其斯可以趁機收獲敵人的糧食,但是胤祥認為敵人即使有耕種,糧食也未必會留給我軍,於是他提出應自帶種子,到後種植,以待來年收糧。雍正帝認為胤祥的建議非常有道理,於是緊急派兵部署。

他還承擔了許多職責,比如審判雍正帝臨時移交的案件等非常繁多的事務。他處理的大型案件非常多,當得知大案牽扯人很多時,他尤其注重以理服人,反對行刑逼供,“聽訟之道,求諸詞色以察情偽。設誠以待之,據理以折之,未有不得其情者。惟大猾狡獪,不得已而施之敲搒。若概用重刑,鍛煉成獄,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此折獄之未免有冤抑也”。胤祥秉承著這樣的理念進行大案的審理,確保證據充足,隻有在人證物證俱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審訊的犯人還狡猾申辯、拒不認罪,才會用刑。這一做法也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他認為胤祥仁心寬厚,“本懷總不欲使天下有一冤抑之人,俾國家受濫刑之議”,命其他各官員皆以胤祥為榜樣。

胤祥和胤禛這樣的兄弟之情在封建帝王之間是非常罕見的,後人經常用“棠棣之情”來形容他們。

3.為國舉賢,選賢任能

胤祥在舉薦人才方麵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舉薦人才從國家社稷大局出發,不拘一格,不以滿漢區分,不以政治恩怨為界限,可以說是真真正正地為國家著想。尤其是雍正初年,胤祥曾向雍正帝推薦了非常多年輕位卑卻才華橫溢的官員,這些人日後大多得到重用,如山西巡撫石麟、福建總督劉世明、福建巡撫趙國麟、陝西總督查郎阿,等等。他從兩方麵考慮,一方麵雍正帝繼位為新君,急需政治洗牌,培養自己的親信大臣;另一方麵,這些人也確有其才,可以擔當大任,他們成為雍正王朝到乾隆初年整個國家官僚係統的中堅力量,積極落實和貫徹了雍正帝諸多鐵腕改革政策。

還有一個位大家非常熟悉的雍正帝近臣李衛,他也是因為胤祥的極力舉薦才被雍正皇帝所熟知的。曆史上的李衛出身富庶鄉紳之家,但其本人文化程度不高,靠著“捐官”當了個國子監生。如果沒有胤祥的發現,李衛可能永遠隻是個小官。怡親王胤祥以李衛“才品俱優,可當大任”,向雍正皇帝力薦,授直隸驛傳道。在此前,雍正皇帝並不知曉李衛的姓名,然而怡親王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力薦,李衛才能嶄露頭角,實現自己安邦定國的理想。雍正元年(1723),李衛應詔入見,特改授雲南鹽驛道。從此,李衛作為雍正皇帝寵信的心腹之臣,驚世才華得以全麵施展。

在武官方麵,胤祥力挺嶽鍾琪和年羹堯,認為他們是難得的良將。嶽鍾琪也確實沒有給胤祥丟臉,為大清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雍正帝起用年羹堯主持青海戰事時,隆科多從中作梗,阻撓年羹堯獲勝。胤祥為此事特地向雍正帝奏言,曰:“軍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堯,應聽其得盡專閫之道,方能迅奏膚功。”雍正帝聽取了他的奏請,此後不許隆科多從中掣肘,青海才得以平定,邊界獲得安寧。

川陝總督是康熙年間就定下專門為八旗子弟設置的職位。嶽鍾琪作為漢人,獲得此官職招來很多人的不滿與嫉妒,彈劾嶽鍾琪的人不勝枚舉。《上諭檔》(手抄本)中寫道:“又如嶽鍾琪乃不世出之名臣,而蔡珽等蓄意排陷,指為年羹堯之黨,屢在朕前奏其不可信。而王(指怡親王)懇切陳奏,謂嶽鍾琪才識兼備,赤心為國,必無負恩忘義之事,願以身家性命保之。”

此外,在宗室方麵,雍正帝對康熙末年參與爭儲的眾兄弟以及皇族宗室進行了嚴厲的打擊。盡管這是政治需要,但同時也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以至於後人評價他“刻薄寡恩”。為彌補這一缺憾,胤祥舉薦了愛新覺羅·允禮,這樣雍正帝在宗室中又多了一個親信的兄弟,不僅有利於改變他在兄弟問題上的刻薄形象,更為雍正帝增添了一位得力幹將。

允禮本為允禩同黨,雍正皇帝命其看守皇陵。胤祥為此特地上奏雍正帝:“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希望雍正帝給以重用,雍正帝聽從了十三弟的意見,晉封允禮為果郡王,並且讓他管理理藩院。雍正帝發現允禮辦事非常有一套,對其非常讚賞,又晉其為親王,命其管工部事,總理戶部三庫。後來,允禮奉命赴泰寧,送達賴喇嘛回西藏,沿途檢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還京,辦理苗疆事務。此時允禮在朝廷上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大臣,成了雍正帝的幹將。乾隆帝即位,命他總理事務,解宗令,管理刑部;不久,乾隆帝賜其親王雙俸,宴見免叩拜。允禮曾秘密奏請蠲免江南諸省民欠漕糧、蘆課、學租、雜稅,雍正帝允準,因而獲“秉性忠直”“存心寬厚”之讚譽,著有《春和堂集》《工程做法》等書。胤祥舉薦的這些人才,讓雍正朝的各種新政能夠貫徹到底,落實到位。可以說,這些人才是胤祥去世後,留給雍正朝的“一筆巨大遺產”。

4.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作為一名皇子,胤祥接受著嚴苛的皇室教育。皇子們每天的上課時間比之今天的高考生也毫不遜色,他們每天清晨四點就要進入上書房(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在乾清門內東側的廊房),直到下午五點左右才下課。一到“校”就要開始“早讀”,就是複習之前學過的經書,或者對當天需要上課的內容進行預習。雖然是皇子,但是對於讀書這件事,他們絲毫不敢怠慢,因為除了上書房的老師,皇帝也會隨時抽查。一旦發現任何問題,遭殃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從六歲開始,他們便開始入學就讀。至於“畢業”的年齡基本上沒有固定的要求,有些皇子讀書甚至要讀到三十歲左右。

胤祥也過著這樣的生活,接受著滿、漢、蒙三種文化的熏陶,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在這樣的環境中,胤祥的興趣愛好非常的廣泛,他喜愛收集字畫、古籍和鑒賞珍玩。他的書法甚至得到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認可,可惜的是,現在留存較少,無論是書畫作品還是詩詞歌賦都沒能流傳下來。現在留存下來的隻有雍正帝和胤祥的兒子弘曉收藏的少數作品。雍正帝在《交輝園遺稿》上題詞:“朕弟怡賢親王,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禦書數之屬,一經肄習,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略)而王自謙學力不充,總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後,邸中竟無留存者。”對於文人雅士而言,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是他們的普遍心態,但是胤祥卻從未存稿,可見他淡泊名利的性格。

他不在意自己可以為後世留下什麽東西,也不在乎能不能青史留名,他更關注的是當下,能不能為清朝、雍正帝幹一些實事。這大概也是他甘心隱藏在幕後為雍正帝出謀劃策的原因吧。胤祥對權力抓得非常緊,但那是出於政令通達的考慮,和雄主明君喜歡自己掌權一樣無可厚非,不過從他數次推辭賞賜來看,不難發現他看待富貴榮華十分通透,可謂富而不貪,懂得節製。這從另一件事情也可看出。帝王貴族生前都要為自己選定一塊建墳安葬的“吉地”,胤祥曾經奉旨到泰寧山為皇帝勘選陵址。雍正帝對選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滿意,認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他。胤祥聽後,驚慌失措,非常惶恐地辭謝,說這等吉地隻有大富大貴的人才能受用。雍正為此多次與胤祥溝通,胤祥仍然推辭。

後來,胤祥在六十裏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認為這才與自己的身份相配,並奏請皇帝賞給自己。隨後,胤祥生病了,仍擔心皇帝不收回“吉地”的成命,再三奏請。雍正帝隻好答應了他的請求。胤祥接到聖旨後,高興得手舞足蹈,當天就派遣侍衛前往淶水取土。幾天後侍衛回來,將土呈胤祥查看。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塊,手捧著吞到肚子裏,口中還念念有詞道:“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此事在《清世宗實錄》《欽定八旗通誌》以及《內務府檔案》中都有記載,可見曆史上曾有過這一出“怡親王吞土”的場景。

5.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為了抬高胤祥生母章佳氏的地位,撫慰胤祥,雍正帝下旨將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撥出編一佐領,追贈其為皇考皇貴妃(連升兩級),並且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將章佳氏遷葬於景陵。

據史料記載,康熙五十年(1711),胤祥身體開始出現了問題,在腿部生了一種毒瘡,並且“起白泡,破後成瘡,時流稀膿水”。康熙帝也曾在回複胤祉奏折當中詢問:“胤祥瘡如何了?看起來並不好啊?”,表示關心慰問。胤禛也曾為胤祥遍訪名醫,並交代總督鄂爾泰“若知有精於醫理之人,可資送來京,以為調攝頤養之助”。胤祥的病時好時壞,直到雍正二年(1724)也沒有完全康複。按照現在的醫理看,胤祥在康熙年間得的可能是鶴膝風,也可能是風濕或骨結核。之後雖經過調養,但身體狀況已經變差。雍正帝曾對年羹堯說:“王(胤祥)今春夏隻覺瘦弱。”由此可見,胤祥的身體狀況已經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

雍正帝即位後,胤祥承攬了相當多的政務,和辭謝各種恩賞時表現出的謹小慎微不同,胤祥在接受皇帝交給的政務時抱有一種毫不推卸、竭力而為的態度,這和他本人極強的政治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分不開的。雍正四年(1726),胤祥生了一場重病,四個月間斷斷續續不能痊愈,雍正帝擔憂之下甚至出內帑於宮中設譙為胤祥的病祈禱,但胤祥卻絲毫沒有閑著,四月份上旬忙著州府重新劃分、官兵管理以及雲南鹽務事宜,四月中旬和五月親自去勘探河道,六月份研究將附近省份糧食調往福建以濟民,清查當地虧空(這之後就開海禁了),七月份又出京,上奏如何新開河道,安排河工。

雍正七年(1729)秋冬,由於長年的積勞成疾加上沉屙,胤祥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雍正帝下令太醫院使劉聲芳任戶部侍郎,目的在於讓他在胤祥身邊為其隨時診療病情。可胤祥依舊日夜操勞,甚至還親自和高其倬等一起翻山越嶺,往來審視,由於怕煩擾百姓,胤祥甚至常至昏夜始進一餐,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愈發加重了他的病勢。

胤祥的兒子弘曉(後承襲怡親王爵)曾回憶:自己於晨昏定省之時,常見父親將“軍國重務”帶回家料理,“手不停批”。如此繁重的工作,使得胤祥的健康每況愈下,此時胤祥不但腿疾不見好轉,同時又患上了其他病症,經常咳嗽且幾個月不見好轉。

雍正八年(1730)五月,積勞成疾的胤祥病逝;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雍正帝稱讚他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帝為君,給胤祥的寵榮無以複加;胤祥為臣,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四節

乾隆為睿親王平反

細數世界上規模最大以及保存最為完備的皇室家譜,不得不提起清代的《清玉牒》。其中不僅記錄了家族的曆史,家族的輩分規定,子孫的繁衍情況,家風習俗,同時也全麵地反映了清代的規章製度、人文風景、銘文珍寶、人族戶籍、人口繁衍等。遼寧檔案館總共收錄了清代順治至光緒各朝26次修繕的玉牒一共有1133冊,收錄較為全麵。

當代著名的曆史學家張紅曾對《清實錄》做出這樣的評價:“在《清玉牒》編修的序章裏,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哪些罪責族人不可以入玉牒,《清實錄》之中對該情況也描述得非常詳細。”而多爾袞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朝的早期玉牒之中卻看不到多爾袞的蹤跡,這樣集權力與榮譽於一身的皇叔父攝政王,去世之後卻不能納入玉牒當中。但是,翻看100多年後的《清玉牒》,又突現了多爾袞的名字,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這還要從多爾袞的生平說起。

1.為政舉措

多爾袞的前半生過得還算是相當的順風順水,他有著多重身份,他是努爾哈赤疼愛的幼子,是清太宗的弟弟,同樣他也是順治初期清朝的統治者。順治繼位之時,尚且年幼,因此,多爾袞輔佐幼帝,然而實權真正掌握在他的手裏,在當時他的地位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先後被封為攝政王、叔父及皇父攝政王。

在順治元年,多爾袞率清兵進入北京城。

在清軍抵達北京之後,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巨大的分歧,主要的矛盾點在於:是否要將首都從沈陽遷到北京。此時的阿濟格極力反對遷都,而多爾袞則對遷都之事大力支持。為首的反對派阿濟格認為清軍入關太快,並且糧食生產供給不足,因此在此時遷都是不明智之舉。但是以多爾袞為首的入關派則認為,入關是一種戰略布局,可以彈壓中原,雄霸九州,同時更加有利於日後的出關。多爾袞將各方意見統一,終於於順治元年,決定遷都北京紫禁城。

在政治製度上,多爾袞並沒有廢除明朝現有的製度,而是延續明朝製度,依然將六部作為最重要的國家權力機關,但是多爾袞任命滿人擔任重要的職位,同時廢除了貝勒親自處理部事的權力製度。後來,多爾袞開始重用漢人,並且實行滿漢分任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漢人官員。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多爾袞保留曆代政治製度中好的做法,保留了原有的督查院和六科十三道,並且鼓勵官員直言納諫。

可以說,這樣的中央政治製度是符合當時的曆史背景和國情的,既保留了滿族特有的製度,保證了滿蒙貴族的特權,引進議政王大臣會議,控製了內閣的權力,又保證了皇權的自主性,是明智之舉。

同時,作為滿人,多爾袞並沒有極度蔑視漢人官員,而是加以重用。尤其是在清初,滿人剛入關,百廢待興,多爾袞下令戒飭官吏,廣納賢人,並且設立了大學士,重用漢官,範文程、陳之遴等人,繼續盡上一朝代明朝內閣的職分。在設立軍機處之前,多爾袞依舊采用明代的“擬票”製度,利用內閣替皇帝批答官員的奏折,先將寫好的辭書寫在票簽上,讓皇帝進行裁決。“擬票”製度雖然在後來被廢棄,但是絕不能忽視它對朝政管理的重要意義。

雖然多爾袞在戰場上殺伐果斷,但是也關愛百姓,受到老百姓愛戴。順治元年,多爾袞進京,進入京城後,他下令減輕百姓稅收負擔。令曰:“明朝實行三餉製度有極大的弊端:在遼餉之外,還有練餉,幾倍加派,近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這個製度都造成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從今天起,除了正常納稅之外,其他的稅都予以減免,如果有官吏違背政策,查明之後定罪。”這對於經曆長時間戰亂的百姓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安慰;也減輕了百姓對於滿人統治的厭惡感,於是,北方的局麵迅速穩定下來了。

但是,所謂的“輕徭薄賦”,不過是一種漂亮的口號而已。實際上,在多爾袞執政時期,國家財政處於一種超負荷的狀態,即使層層地搜刮民脂民膏,依然不夠使用。據順治九年財政統計:每年財政收入1485.9萬餘兩,出數1573.4萬餘兩,不敷銀87.5萬餘兩。為了改變入不敷出的局麵,順治帝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墾荒,以達到增加稅收的目的。順治十年,順治帝以中央政府的名義下令:百姓願意耕種,但是因為財力不足的,官府可以提供耕牛以及種子,如在三年之內還清,這塊地就永遠是他的產業了;對於從事過抗清運動而洗心革麵、重新做人者,也“授以無主荒田,聽其挈家耕種為業”。另外,順治還調動各地鄉紳大戶投入到屯田墾荒的運動中來。這樣,興屯墾荒政策大範圍推行,對於清朝開國時農業的恢複、稅收的增加,其好處是實在的,清朝中央政府在事實上收到了“不煩帑金之費,而坐收額課之盈”的效果。

自從明朝禍亂以來,百姓們相互狀告,這種行為相互傷害並且敗壞風俗,因此,多爾袞入京後頒布命令:從現在起,凡是在順治五月初二天亮之前,不管以前犯下了多大的罪全部都免罪,有違背過訴訟的人,因其所狀告的罪狀,懲戒自己。爭奪田地、結婚以及鬥毆等小事,隻要向有關部門報告就可以,重大案件經過安撫結案,隻要不是機密的案件,沒有允許不可以越級訴訟,如果控告、誣陷良民被發現則罪加一等。

2.死後掘屍

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掘其屍體主要是因為什麽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順治帝的額娘孝莊太後與多爾袞的感情令順治極度不滿嗎?這件事得從多爾袞的謀逆案說起。多爾袞失去最愛的王妃博爾濟吉特氏後,十分悲痛,身體每況愈下。有一次,他帶人圍獵,由於身體不濟,不幸墜馬,不久便過世了。多爾袞過世之初,順治十分悲慟,為了追思多爾袞,順治皇帝給了眾多賞賜及封號,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是,僅數月,蘇克薩哈便向順治帝進言,說多爾袞早有謀逆之心,在多爾袞的陪葬品裏居然有龍袍。順治帝大怒,不但收回了一切封號,還將多爾袞從玉牒除名。這就是多爾袞謀逆案。

3.乾隆平反

在後期的《清玉牒》中記錄了多爾袞的兩大曆史罪狀:第一大罪狀是霸王專權、私自製作皇帝龍服、私自收取皇家珠寶;第二大罪狀是由於想要篡位,多爾袞隱瞞順治皇帝,想要率領兩固山旗兵馬駐守永平府,想要占領東北到北京的交通要道。由於以上原因,清政府才削奪了多爾袞的爵位。而最為微妙的是,《清玉牒》中記錄的皇家族譜並沒有多爾袞母子撤出廟享的記載,多爾袞仍被稱為“太祖第十四子和碩墨勒根親王”,也並沒有將他從宗室族譜中剔除。

康熙時期,多爾袞的名字才開始從玉牒中消失。康熙九年編纂的《列祖子孫宗室豎格玉牒》中,已經找不到多爾袞的相關記載了。從康熙帝到雍正帝這段時間,多爾袞的皇族地位皆不被清朝皇室宗族承認,皇族族譜《清玉牒》編寫的目的是為了讓後世在了解清朝曆史的時候能夠清晰了解當時的宗室成員如何降罪,因此,記載了從皇室直係宗室降為旁係宗室如何量刑,以及罪罰輕重,並對實施懲罰的理由進行充分說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族譜的編纂不無道理。

乾隆皇帝則決定為多爾袞平反,這時恰巧在編訂開國功臣列傳,於是在朝廷編纂玉牒時,乾隆帝命人對多爾袞黜宗室後複入宗室的情況做了說明。《列祖子孫宗室豎格玉牒》序言記載了乾隆皇帝恢複多爾袞宗室身份的緣由和經過。乾隆帝在閱讀祖宗實錄的時候,感念曆代祖先創業艱難,對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被削奪爵位的皇族成員表示了惋惜和同情。乾隆帝曆數了多爾袞的功績,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想起睿親王多爾袞在開國之時,首先統領眾人,清除殘留賊人勢力,肅清宮禁,分別派遣諸王,追擊殲滅流寇,安撫邊境,不久就迎接世祖乘車入都,定國開基,以形成統一的大業,立了大功”。

接下來,乾隆帝對多爾袞的獲罪和削爵做了分析和判斷,將責任推到蘇克薩哈等一幹大臣身上,替曾祖父順治皇帝懲治多爾袞申辯解釋,“但是因為攝政有年,不要擅自作威作福,諸王大臣不免擔心而嫉妒。結果死後為蘇克薩哈等所構陷,授款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他認為順治帝當時尚年幼,沒有親政,由諸王給多爾袞定罪除封,是在皇權失控時做出的決定。在乾隆皇帝看來,多爾袞的被罷黜是順治朝王公貴族嫉賢妒能、爭權奪利造成的一起冤案。乾隆皇帝認為多爾袞立了大功,而且多爾袞手中掌握兵權,如果有謀權篡位之心,又有什麽辦不到的呢?何必在身後殮葬時才僭用龍服呢?因此,他下詔書還多爾袞攝政王的封號,並且追諡曰“忠”,配享太廟,重修陵墓,如同親王一般。由於多爾袞並沒有子嗣,因此讓多鐸之子多爾博承繼為嗣。在多爾袞被削爵後,多爾博回歸原宗,如今乾隆皇帝下詔仍令多爾博一支承繼多爾袞的香火,承襲其爵位。在多爾袞被罷黜一百餘年後,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昭雪,洗清罪名,使其能夠重新歸宗。

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時,提及“朕自臨禦以來,間日恭閱列祖列宗實錄一冊,因得知祖宗創業艱難……”。“列祖列宗實錄”指的是《清實錄》,它是清王朝一部官修編年體史料匯編,主要記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及皇帝的一些禮儀性活動等內容。乾隆皇帝所閱讀的與多爾袞有關的應是順治朝的《清實錄》。順治朝《清實錄》對多爾袞由榮至衰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多爾袞由生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頂峰,到死後被撤出廟享,開除宗室,《清實錄》中記載的這段曆史是比較完整的,為後世了解評論清初的是非曲直提供了比較翔實的史料。

《清實錄》是清王朝的重要檔案,記錄了清朝曆代發生的重要事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清實錄》中詳細記錄下了皇帝的一言一行。根據《清實錄》記載可知,順治皇帝在6歲時就已經登基,當時皇帝尚且年幼,此時皇權多由攝政王多爾袞代為掌管,多爾袞才是當時實際的統治者。從順治八年將多爾袞開除宗室,到乾隆四十三年又恢複多爾袞宗室地位,已經曆四代皇帝,後人再來評價清初那一段曆史唯有以檔案為依據。乾隆皇帝以《清實錄》為依據,經過多方的考察和分析,對多爾袞的是非功過給予客觀的評價,不斷地思考之後,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在具體的平反細節中,他承認多爾袞在率諸王入都北京,並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壯舉中功不可沒。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偶然注意到多爾袞的墳塚年久失修,並且沒有人打理,便令內務府修繕,並準其近支祭掃。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決定為多爾袞平反。我們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乾隆帝至少冷靜思考了5年以上的時間才對多爾袞進行平反,並不是意氣用事。乾隆皇帝以他的閱曆和眼光,對多爾袞做出正確的評價,肯定了多爾袞在清朝初年統一中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定這是諸王嫉妒報複多爾袞,於是果斷為其平反昭雪。

這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也是為了給自己留下千古美名。乾隆四十三年,盛世當頭,百姓們居安所,享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在乾隆皇帝看來他已經將清朝帶入了開國盛世。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覺得自己需要做一點與眾不同的事情來點綴自己創下的盛世功勞,同時顯示自己愛民如子。乾隆皇帝想做一個仁政愛民的明君,也想做好愛新覺羅家的當家人。他不光要得到民心,還要得到宗族的支持,這樣他的皇權才能更加穩固。

乾隆皇帝不僅幫助多爾袞平反,還幫助了之前被雍正帝打壓削爵的很多宗室,比如多鐸、豪格、允禩等人,恢複他們的親王地位。總體來看,多爾袞被掘墳鞭屍是曆史使然,而被平反也是曆史的需要。因此,我們不能從單方麵看待這一係列曆史事件的發生,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慮。乾隆皇帝不是一位簡單發善心的皇帝,他希望曆史上可以留下他的豐功偉績,被人歌頌萬年,這樣才不辜負自己“十全老人”的美?譽。

(1)(清)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主點校:《八旗通誌》卷129,《宗室王公列傳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5頁。

(2)《世宗憲皇帝禦製文集》卷20,“和碩怡賢親王祭文”,《欽定四庫全書》,第7頁。

(3)《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3,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條,《清實錄》第7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9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