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遠的王冠(1)

順治後期,宗室封爵製度越來越完善,後經康熙、雍正兩代七十餘年的修訂,終於在乾隆時期最後確定了宗室爵位,世襲罔替正式出現,鐵帽子王最終形成。開國八大親王在清朝初期建立功勳,他們的後裔在維護家國方麵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康親王傑書和簡親王雅布英勇作戰,擊退敵軍,收複大清多地,立下了顯赫戰功。怡親王允祥封王理政,成為雍正年間的股肱之臣。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標誌著世襲罔替的正式確立,“八大鐵帽子王”的俗稱最終得以形成。

清朝的封爵製度明顯改善了明朝在製度方麵遺留下來的種種棘手問題;為了避免類似的麻煩出現,防止皇家宗族支流的不斷繁衍所帶來的麻煩和不足,清朝明顯改善了封爵製度。清代的親王被稱為“出將入相”,也就是說他們不但可以做軍機大臣,還可以做議政王、攝政王。

清王朝為了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轍,加大了對親王的嚴格控製。這是清王朝吸取教訓所做出的明智之舉,規定除了少數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爵位在世襲時均往下降一等,直至規定封爵或成為閑散宗室為止。一是害怕這些人搞政變奪取政權;二是怕他們占地為王,天高皇帝遠,難以管控。清朝有效地吸取了明朝的經驗,並對其進行改進。因此,與明朝相比,清朝諸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領導軍隊外出征戰。清朝諸王對外統一軍隊,對內則涉足政治。在清軍入關後,親王在清朝作為大將軍、議政王和攝政王,象征著清朝宗室職能的施展。此外,在清代,除了部分有特殊功勳或者皇帝格外冊封的親王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外,其他爵位均按世係依次降等,以至降為不入等級的“閑散宗室”,與老百姓無異。

可喜的是,清代宗族的繁衍速度和數量低於明代,所以在冊封爵位時並沒有出現大問題。並且特殊宗爵數量一直受到皇權的限製,擁有親王、郡王銜的宗族較少。據可考史料統計,清初開國隻有八名世襲親王,即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克勤郡王嶽托,也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後又增加了因為政績和軍功為大清江山鞏固做出突出貢獻的四位親王: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同時,由於清代宮廷製度,隻有“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才能獲得“永遠的王冠”,他們也因此被稱為“鐵帽子王”。宗族不對皇權構成威脅,皇權得以鞏固。

第一節

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擊敗鄭經

他是千古一帝康熙的堂兄,也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的孫子,更是大清的奉命大將軍,他就是愛新覺羅·傑書。很多人對他並不熟悉,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清朝的地位,在他的一生中,曾平定過耿精忠叛亂、擊敗過鄭經、為大清收複沿海多地,讓鄭經率領剩下的隊伍落荒而逃,後又屯守歸化城以防備蒙古噶爾丹的入侵,立下了顯赫戰功。康熙帝曾評價他道:“俾帥(率)師由浙取閩,王仰承廟算,剿撫寇賊。岩疆既奠,振旅還朝。圭組雍容,恪勤罔替。朕彌嘉乃勞績,王益持以小心。”(1)由此可見傑書對大清的忠心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1.奉命大將軍

在清朝,大將軍的名稱不勝枚舉,前綴例如寧南靖寇、平北、征南、定遠平寇、揚威、撫遠、奮武等十幾種。但是地位最為尊崇者當屬奉命大將軍,在清朝兩百餘年的曆史中,僅有四位皇室成員被晉封為此稱號,分別是多爾袞、阿巴泰、傑書及綿愉。而在他們之中,當屬傑書最為傑出優異、在職時間最長,康熙駐軍討伐耿精忠時,他被任命為大將軍,到康熙十九年十月作戰結束,一共有六年之久。

眾人皆知,大將軍手握兵權,權傾朝野,有時甚至可以威懾王公大臣乃至皇帝,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冊封大將軍這一職位。在清代同樣如此,我們在影視劇《甄嬛傳》中看到年羹堯也曾受封大將軍,後因為功高蓋主,被雍正帝疑心,最終死於非命。這就是清朝為什麽不輕易冊封大將軍的原因。隻有在遇到重大戰事時才會進行臨時任命,從近支親貴中選任,統領大軍,專職征討,權力極大,是前線領兵作戰的最高統帥。

雖然傑書是康熙王朝第二個被冊封的大將軍,卻是唯一一個被冠名為奉命大將軍的親王,由此可見康熙帝對他的信任和依賴。其實,在康熙王朝,著名的大將軍還有非常多,如定遠平寇大將軍嶽樂、撫遠大將軍圖海、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等。但是,在這些大將軍中,比較他們的掛帥時間和戰後待遇,傑書的在職時間更長,待遇更為優厚,足見他最得康熙帝的信任和重用。

傑書出生在順治二年(1645),4歲時便承襲爵位,成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成年親政後,又將傑書封為康郡王。作為惠順親王祜塞的第三子,傑書本與親王的爵位無緣,應該降爵為郡王。而順治十六年(1659)的一件大事徹底改變了傑書的命運,並把他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父親祜塞的兄長滿達海因政治鬥爭被削去諡號,降為貝勒。然而,順治帝又不能因此中斷代善家禮親王的世襲,隻能從其孫子輩中挑選一人繼承,傑書正是那個幸運兒。雖然此時的他既沒有像其他親王一樣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也沒有卓越的政績,隻是因為家中同輩中無人承襲,皇帝才將親王的爵位冊封給了他。可以說,他的爵位是眾親王中來得最為幸運的。

順治年間,雖然傑書的地位非常高,但是傑書並沒有被順治帝委以重任。一則是因為當時的傑書過於年輕,不能服眾;二來是因為順治帝對他的能力有所懷疑,所以決定暫時冷落他。所以,在三藩叛亂以前,傑書基本上就是賦閑在家,同普通的八旗子弟一樣過著低調安逸的生活。但是,這並不表示他是一個平庸無能的紈絝子弟,他在統兵作戰上頗有見地,他隻是缺少一個展現自己實力的機會。

2.征討耿精忠,擊敗鄭經

康熙十二年(1673),爆發了三藩之亂。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傑書被康熙帝命為大將軍,他終於被委以重任,迎來了人生的新機遇。作為此次大軍的統領,在中原南部,耿精忠部隊的反叛被傑書部隊鎮壓。同行前往征剿的還有其他宗室子弟兵,他們均以傑書為尊。

當傑書一行抵達金華時,耿精忠的叛軍已經占領浙江南部的溫州、處州等地。此後不久,耿精忠的軍隊集中力量猛攻金華。麵對這支部隊強勁的攻擊,傑書絲毫沒有怯懦,冷靜地指揮,馬上命令巴雅爾、馬哈達帶兵進攻。傑書的指揮得當,加上其底下將士的英勇無畏,重挫叛軍,隻此一戰就殲敵兩萬。金華防禦戰成功後,傑書絲毫沒有鬆懈,立馬迅速出兵反擊,在積道山和敵人展開血戰並一舉取勝,收複永康、縉雲兩個地區。而耿精忠這邊屍骨遍野,死傷無數,情況非常不容樂觀。傑書乘勝追擊,又在上虞擊敗了懋功,在義烏和武義等地打敗了馮公輔。

康熙十四年(1675),副都統馬哈達、總兵官李榮被傑書派往桃花嶺,打敗敵軍,處州等地被收複。同時,副都統穆和林等被派往外地征戰,仙居城等地也成功收複。

康熙十五年,傑書進軍浙江,直搗福建。在傑書帶領下的大軍,攻勢迅猛,兵力疲憊的耿精忠部彈盡糧絕,失去兵心,根本無法應對。這時,傑書看出了問題的根源,馬上派遣人到耿精忠軍營,告訴他隻要他願意服從傑書,那麽可以保留他的性命。這時的耿精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從前,於是讓自己的兒子跟傑書談判,說自己願意投降。幾日之後,耿精忠到傑書軍營談判,表示自己願意棄城投降。十月,傑書進入福州,平定耿精忠叛亂。就這樣,在傑書的指揮下,清軍迅速獲得勝利。

耿精忠最終臣服於清朝,這意味著平西王吳三桂的勢力被削弱,給了叛軍以沉重一擊,讓反叛的軍隊見識到清軍的威力,吳三桂很多力量逐漸散去不見了蹤影,也有很多叛軍自願臣服於清朝,內部大亂。吳三桂沒有了兵力,備受壓力,打敗仗是遲早之事。後來,吳三桂在戰亂中病死,三藩之亂自此平息。

三藩之亂平息之後,傑書率兵前往鎮壓鄭經的叛軍。鄭經的父親是鄭成功。鄭經作為鄭成功的長子是明鄭時期台灣的統治者。在三藩之亂後,迅速壯大的鄭氏力量抓住機會,襲擊了清王朝。耿精忠被傑書打敗,他之前控製的漳州、泉州被鄭經部隊占據。麵對這樣的局麵,傑書不敢拖延,火速領兵鎮壓。

康熙十六年(1677)一月,鄭軍在白茅山、太平山等地被拉哈達、賴塔等人打敗,興化府被收複。這一年二月,福建大部分已經平複下來,泉州、漳州二府被收複。四月,傑書又一次以先前對耿精忠開出的條件,寫信給廈門的鄭經,想要協商招撫。鄭經沒有接受勸降,傑書準備起軍征討,並推薦漢軍旗人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

康熙十九年(1680),鄭軍失利,廈門、金門、銅山被收複。鄭經率殘部逃往台灣,傑書率領軍隊收複了大片失地。

傑書對於戰事的敏感和卓越的指揮能力使他在戰場上如魚得水,給康熙皇帝和許多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傑書凱旋,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大軍和許多大臣專程出城到盧溝橋迎接,並且還賞賜了他不少東西。

傑書一生最大的功勞有兩個。一是在平定三藩之亂期間,他率領軍隊鎮壓了叛亂,迫使耿精忠投降。二是對鄭經的追擊,將鄭家的反清力量驅逐到台灣,極大地減少了鄭經勢力對清王朝的威脅。

3.舉薦漢人姚啟聖和於成龍

滿洲勳貴出身的大將軍王傑書,雖然並沒有積極支持改革派,忽略了八旗軍隊的利益,但他為大清考慮,善用人才,拉攏了不少滿腹學識的將士文人,並且為康熙舉薦了兩位名垂青史的漢人。

第一位是福建總督姚啟聖,他是使得台灣歸複大清的關鍵人物,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三藩之亂後,他捐贈錢財養軍隊,獻出種種計策,投誠於康親王傑書,被任命為諸暨知縣,幫助康親王收複江蘇、浙江等地,直逼福建,其間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判斷力,在協助傑書鎮壓耿精忠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康熙十四年(1675),在康親王的大力舉薦下,康熙皇帝知曉了姚啟聖的種種功績,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在康熙十九年(1680),姚啟聖率兵征服了海澄,恢複了清朝對金門、廈門的統治,將鄭經逼退到澎湖,康熙授予他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禦史,保護皇帝的權力。康熙二十一年(1682)起,姚啟聖幫助提督施琅收複台灣,駐守福州。姚啟聖被重用並在統一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都離不開傑書的大力推薦。

另外一位是清初名臣、循吏於成龍,被康熙譽為“天下廉臣第一”的大臣。與姚啟聖一樣,於成龍也是在福建藩台任上受到傑書的青睞。於成龍剛正不阿、秉公執法給傑書留下了深刻印象,經曆了重審通海案和申訴罷莝夫兩件事後,傑書回京向康熙皇帝建議升於成龍任直隸巡撫。第二年,康熙與於成龍召對,對他非常滿意,稱讚他為“清官第一”,賜予他帑金、禦馬,給他寫詩以示青睞,並提升他為兩江巡撫(江南江西巡撫)。此後,於成龍的仕途一帆風順。於成龍也不負眾望,治績卓異,使得江南民風大變。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於成龍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享年六十八歲,最終職位為兩江總督,他去世時,木箱裏隻有一套官服。市民輟市,在巷子裏為他哭泣,為祭奠他塑造雕像,康熙破例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賜諡號“清端”,並贈予太子太保,是對他的誠實和艱苦生活的最高肯定。雍正時他進了賢良祠。

4.康熙悼念,親撰碑文

每一任皇帝和他們的親信大臣都保持著微妙的關係,臣子隻有對皇帝俯首帖耳、言聽計從才能贏得皇帝的青睞而仕途順遂;而不斷挑戰皇帝的權威和督促,會被皇帝疏遠和猜忌。傑書是第一類大臣,同樣作為太祖後裔,康熙對待位高權重的嶽樂卻遠遠不如對待堂兄傑書的態度好。正是由於權力的爭奪,才有了這種顯而易見的反差。傑書聽從康熙皇帝的安排,受到了皇帝的獎賞;而嶽樂自有一套作為,他便受到康熙的懷疑。傑書擁有極高的情商,這給他卓越的功績增添了不少助力,他的作為無愧於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的讚許。

不過,讓人惋惜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傑書因為在戰場上勞辛艱苦多年,積勞成疾,舊病複發,因病去世。康熙聽到傑書去世的消息,頓時感到黑雲壓頂。康熙帝痛失良才,感慨至深,於是親自為他撰寫碑文,並給他加封諡號“良”。乾隆四十三年(1778),傑書的曾孫永恩繼承康親王的爵位,被重新恢複為禮親王。此後,大清再無康親王,隻有禮親王了。

第二節

簡親王西征噶爾丹

簡親王濟度的第五個兒子雅布,係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孫,雅布是庶福晉的庶子。按照古代以“嫡長子”繼位為主的思想,雅布是與親王爵位無緣的。但是命運似乎有點偏愛這個年輕人,一場政治事件把他推上了清朝的政治舞台,並逐漸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在戰場上熠熠生輝。盡管史料對他的記載並不如其他親王那麽詳細,但是在寥寥幾筆的描述中也足以讓我們知道,雅布在西征噶爾丹時立下的功勳。

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雅布被封為三等輔國將軍,這樣的爵位約等於二品武官,對於不是嫡長子的雅布來說,職位不低了。本以為會在三等輔國將軍的職位上老死,沒想到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康熙帝頒布聖旨,和碩簡親王喇布以軍機削爵,命以其弟雅布襲封和碩簡親王。從此,雅布開啟了自己的政治仕途,在參政議政方麵披荊斬棘,在四處征伐中初露鋒芒,逐漸成為戰場上一顆閃亮新星,特別是在平定準噶爾的戰役中,雅布立下汗馬功勞。

康熙二十六(1687),噶爾丹指責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殺了他的弟弟,於是宣兵進行報仇,分南北兩路征討喀爾喀蒙古,並揚言他借調的俄國兵力也將要到達。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月,噶爾丹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和慫恿下,集兵三萬渡烏劄河與俄軍會攻喀爾喀。康熙帝一麵警告沙俄不要幹涉中國內政,一麵令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備邊,征調科爾沁、喀喇沁等部兵至阿喇尼軍前,聽候調遣。同年六月,噶爾丹進入烏爾會河以東地區。尚書阿喇尼領軍阻截並未成功,康熙帝非常信任雅布,“命安親王嶽樂、簡親王雅布各率包衣兵五百名,赴蘇尼特汛界駐防”。這是清朝政權的前哨,如此重要的前鋒位置隻有對自己最為信任的重臣才可能給予這樣安排。當然,雅布也不負眾望,在康熙帝的重托之下以一敵百,殺伐疆場。

七月初二,康熙帝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禵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劄副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俱參讚軍務。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康熙帝首次親自征戰噶爾丹,兩軍在烏蘭布通峰正麵交鋒,清朝政府共派出五萬兵力前去作戰,兵分兩路,左路軍由碩親王福全、皇長子胤禵率兵,共三萬兵力;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劄率二萬兵力組成右路軍。雅布被康熙帝任命為右路軍的副帥,是軍中的得力主將。康熙帝非常重視此次征戰,在戰前做了有力動員,為了確保戰爭萬無一失,康熙帝命令東北方向的盛京(今遼寧沈陽)部隊和科爾沁(蒙古)部隊出二萬兵力參與夾擊。最終由於路途和天氣等原因,兩路軍隊未能及時趕到,同時,左路軍副將胤禵聽信他人讒言,和福全的關係出現了嫌隙,以至於後來根本無法團結戰鬥。康熙皇帝本人在前往戰場之前已經感冒,在趕往戰鬥指揮中心的途中,病情更加嚴重。在各位重臣的竭力勸說之下,他無奈回京修養,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雅布所率右路軍的作戰就顯得極為關鍵,關涉戰場的全局。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役最終取得勝利,這充分展示了雅布的軍事指揮才能,並顯示出雅布的果敢和勇猛。

後來,康熙帝再次率兵親征噶爾丹,兩軍在昭莫多展開激烈的戰鬥,這是清朝平定噶爾丹最關鍵的一次戰役,也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唯一一次親征,不容小覷。康熙皇帝下令將清軍分為三路進攻,雅布跟隨康熙共同指揮戰力最強的中路主力軍,出獨石口至克魯倫河,協同東西路軍夾擊作戰。清軍再次獲得勝利,雅布的指揮能力再次得到印證,康熙越來越賞識雅布。

雅布不僅在軍事上有建樹,在政治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小覷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著以簡親王雅布補授信郡王原缺”,雅布開始正式接管宗人府的工作,他除了負責皇帝九族的曆代族譜、玉牒的編訂,負責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等事,還需要提出宗族的要求,為宗族向皇帝匯報,引進人才,記錄犯罪事實,任務非常繁重。

雅布於康熙四十年(1701)去世,予諡曰“修”。他死後,康熙給他的待遇很高,“命內務府郎中佛葆監造棺槨、料理喪事”;“遣領侍衛內大臣公福善、散秩大臣阿席坦送還京師”;“遣皇長子禔、皇三子允祉出迎,賜銀四千兩建造墳塋”,從這些高標準的禮遇中,我們可以看出雅布非常受康熙的重視。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疑惑,既然雅布是濟爾哈朗的後裔,按照“鐵帽子王”的世襲製度,雅布世襲的應該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爵位,應該還是鄭親王,怎麽變成簡親王了呢?

這就需要從濟爾哈朗說起了。濟爾哈朗雖然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但是他的地位卻和努爾哈赤的兒子沒有什麽差別,他自幼在努爾哈赤身邊受教,聆聽清太祖的教誨,長大後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伐,立下了不朽之功。他的子孫世世代代繼承他的封號,僅受封和追封的親王就有二十多位,其中有九位是追封親王。為什麽會產生如此之多的追封親王?上一代親王因犯大錯而被奪去爵位或者是親王沒有子嗣,死後無人繼承,就由其旁係子孫繼承,繼承人就把始祖叫作親王,這樣的情況曆史上並不鮮見,但是鄭親王家族尤其多。同時要說明的是,被奪去爵位的情況遠多於親王死後無子孫繼承的情況。並且,皇帝每次重新選擇繼承爵位的旁係子嗣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支脈的血緣關係都比較遠,這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康熙皇帝後期,也就是雅布之後,滿族統治者已經漸漸站穩了腳跟,各項政策均已順利施行,並且穩定了周邊的部落,康熙帝開始壓製一些憑借戰功封王的親族,先後奪去了雅布兩個兒子的爵位,又選了最遠支的子嗣德沛來繼承爵位,此後的一段時間,大約有十代人,十七位親王的繼承風波不斷。所以,要弄清楚雅布的家族還需要花費些許心思。

順治封濟度為“簡郡王”,到順治十四年(1657)五月濟度襲封濟爾哈朗親王爵時,又改為簡親王。此後,簡親王的爵位年複一年,一直傳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才改回鄭親王,直到清朝末期。

第三節

第九隻鐵帽子花落怡親王允祥

怡親王胤祥作為影視劇中常出現的曆史人物,忠肝義膽、才貌雙全的形象為大家所熟知。在大眾的印象中,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胤祥,飽讀詩書,擅長吟詩作畫,也精於騎馬和射箭,他曾經親手殺死老虎,大家都對他的勇氣佩服有加。除此之外,他還因好抱打不平的個性,被稱為“拚命十三郎”。

而曆史上的他,前半生風雲變幻、失寵遭禁,直至雍正繼位後才封王理政,叱吒一時。胤祥憑借著個人的能力和人品博得了雍正的好感與信任,成為雍正年間的股肱之臣,不負“賢王”的美譽。胤祥由於對雍正王朝的貢獻之大,獲得世襲罔替的資格,被冊封為大清王朝第九位鐵帽子王。

1.少年英才,患難與共

康熙十七年(1678),隸屬於滿洲正黃旗包衣的烏雅氏在紫禁城永和宮內生下胤禛,即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在後宮皇室家族中的地位非常尷尬。他的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不能帶給胤禛地位上的榮耀。由於皇朝的後宮不允許生母撫養自己的兒子,因此孝懿仁皇後佟佳氏帶走滿月的胤禛並撫育其成長。

胤禛的童年鬱鬱寡歡,好在他有一個誌同道合能夠互相安慰的兄弟,即十三阿哥胤祥。他們之所以能互相扶持,在後宮相伴成長是由於他們的處境極其類似。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章佳氏,是滿洲鑲黃旗包衣。章佳氏由於身材矮小,經常受到其他後宮嬪妃的欺侮,由此也無法帶給自己的兒子特殊的地位和榮耀,所以盡管胤禛和胤祥年齡相差八歲,但他們確實是後宮皇子當中關係最親密的兄弟。

不幸的遭遇再一次落到十三阿哥胤祥的頭上,在他年僅5歲的時候,他的生母章佳氏因病去世。章佳氏在生前始終沒有得到恩寵,一直到死去也未能被冊封,她死後一個多月才被追封為敏妃。她一生為康熙帝生育了三個子女。

母親去世後,胤禛經常安慰和照料胤祥的生活,這讓兩兄弟的感情越加深厚,胤禛即位後回憶自己跟胤祥的童年時光:他親自教胤祥數學,“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2),每次要跟隨康熙外出征戰,胤禛和胤祥總會形影不離,即使康熙帝隻需要帶一人外出征戰,兩人分別一段時間總會有書信往來,交流自己的隨戰心得並且關心對方的生活起居。如此親密的關係使得兩人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都會互相扶持,於是胤祥在最後奪嫡之爭中站在哥哥胤禛這邊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資料顯示,康熙為了保護胤祥,直到自己離世都沒有重用胤祥,並且沒有給他過分的殊榮,即使是在每位皇子跟隨康熙出巡的過程中,都沒有讓胤祥陪伴。這讓胤祥在受到保護的同時也沒有得到父皇的寵愛。隨著各位皇子的成長,奪嫡之爭也不斷激化,由於太子胤礽在康熙前往烏蘭布通作戰途中生病期間並未表現出對父親身體的擔憂,遭到康熙的忌憚;再加上康熙帝返京途中發現胤礽夜晚從他帳篷的縫隙間向裏麵窺視,這對於皇帝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康熙懷疑胤礽可能要篡奪皇位,在情感糾結當中還是廢掉了太子,同時,胤祥也因此事受到牽連,被禁閉一年。

胤禛繼位後,胤祥仍是雍正帝最信賴的兄弟,雍正給胤祥諸多的恩寵和榮耀。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傳旨賜予胤祥錢糧二十三萬兩,胤祥深知胤禛信賴並且感恩自己才賜予如此多的財物,百般推辭,後來雍正帝一而再再而三地宣諭,胤祥才收下十三萬兩。後雍正皇帝又特批胤祥分封後可自由支配官物六年,仍被胤祥謝絕。胤祥謙遜的性格和不貪圖名利的態度,讓胤禛感受到真正的兄弟之情,於是更加信賴胤祥。胤祥自幼謹慎謙卑,為人正直坦**,同時因為自幼喪母,沒有真正信賴的人,所以敏感低調,得到的恩寵越多越不敢驕傲;再加上他自幼和胤禛一同長大,對他的秉性非常了解,他看到繼承皇位後的胤禛慢慢暴露出自私貪婪且專橫,對自己的政敵充滿著疑慮,對他們的報複絲毫不心慈手軟,於是,胤祥對於皇帝的恩寵總是盡量謝絕,實在難以推掉的,才敢收下。

雖然胤祥總是竭盡全力謝絕雍正帝的賞賜,但他還是得到了許多地位相同的人從未享受過的榮耀。雍正將自己原來的佐領人丁全部給胤祥,又給胤祥格外添入一、二、三等護衛公十七人,同時,為了突顯他的特殊地位,雍正在胤祥的儀仗中增加豹尾槍、長杆刀。在雍正三年(1725)為其加封一個郡王爵位,因為他“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讓他可以在自己兒子當中任意指封一人,這在清代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胤祥堅決謝絕,雍正無奈,於是給他增加了一萬兩俸銀,作為獎賞。上述種種情形,都體現出雍正皇帝對胤祥的信任和愛護,雍正稱胤祥為“柱石賢弟”。

2.雍正登基,委以重任

康熙在位期間,政治寬仁,人民生活富裕,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又加上兩次廢太子事件的影響,深深打擊著康熙帝,於是朝中政治腐敗,官員傾軋,致使朝中積弊,財政更是存在嚴重問題。

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後,胤祥被冊封為和碩怡親王。從上文的表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雍正帝對胤祥可以說是極盡恩寵和信任,雍正在位初年,國家政治經濟情況十分窘迫。他即位後不久便意識到國家內憂外患,國庫也存在虧空。雍正元年(1723)正月,他說道:“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3)當時掌管朝中財政大權的部門是戶部,戶部錢庫屬於中央銀庫,到了康熙後期,各種腐敗凋敝現象不斷出現,虧空數額高達百萬兩。雍正帝對此也是非常了解的。而恰恰國家的基礎建設、軍隊的錢糧以及官員的俸祿、國家賑災的物資樣樣都離不開銀兩,雍正帝即位後,首要問題就是扭轉財政盈虧,他認為國庫虧空直接關係到國家建設,不可以“以國家一定之經費,任貪官汙吏之侵漁,令小人藐視國法”,“康熙年間之虧空,此時不能清楚,倘雍正年間又有虧空,將來亦複不便稽查,積弊相因,何以經國用而教後人。”

這項重任就落在胤祥身上。胤祥被任命為議政大臣,全權負責朝廷事務。雍正元年(1723),雍正任命胤祥管理戶部。這個部門非常關鍵,直接關係國家各項重要決策,並且事務處理非常繁複,又牽扯很多駁雜的關係,康熙在位期間遺留下來的很多問題都有待解決,胤祥在康熙在位期間一直被忽視,現在受到了如此禮遇,自然全力報效胤禛的知遇之恩,胤祥自上任,勤勤懇懇工作,沒有任何怠慢。

康熙時期,各個州縣都是自己將所需的錢糧實數報部奏聞,各個部門的數額根本無法考證,各個州縣的銀兩除了各種正規支出之外,有很多灰色地帶。雍正元年(1723),朝廷設立會考府衙門,專門負責財務出納的審計、財政赤字的審查和清理虧空問題。規定“錢糧除地方正項外,其軍需各省動用之項,具題到日,應準應駁”,具體可動用款項數額等都由會考府的大臣商議定奪。此部門成立以後,各部門處理奏銷等事宜仍然有不合規之處。於是,雍正帝頒布命令,“應駁之事定須送會考府查看”,如果的確是需要撥款的,都要經過會考府負責人胤祥等官員的簽署。

胤祥第一次處理過去遺留的大量舊案件,就打破以前的舊規則,日夜兼程地將上千起案件理出頭緒,認真對待每一份文件,嚴格按照規程辦理,並且指定了案件處理的最後截止日期,同時獎勵勤勉的官員。胤祥知道這項任務非常重要,於是盡心盡力,認真處置。會考府的官員的認真嚴謹是非常有名的,哪怕僅僅是多了幾兩銀子也難以蒙混過關。雍正三年(1725),太常寺為各個廟宇祭祀所需貢品一事進行預估,將肉類、果蔬等所需銀兩的數額報到會考府,胤祥率領各官員對這些祭品的開支進行了核算,發現這些祭品的總價比去年多了十五兩四錢二分,於是馬上駁回了太常寺的奏銷請求。對於那些核準沒有問題的,予以發放。如此幾年後,國家的財政有了起色,雍正在會考府成立三年後解散了這個部門,這三年,在胤祥的辛勤工作中,會考府總共處理奏銷550件案件,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冒領、虛開等現象,為國庫節省了銀兩,扭轉了雍正時期的財政困境。

同時,胤祥還負責戶部三庫和戶部事務。他首先開展的是錢糧虧空的清算工作,在工作當中發現戶部已經虧空銀兩高達250萬兩。經過皇帝批準,胤祥負責命人根據每人的不同情況進行查抄。在清算過程中胤祥采取了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首先是為清算工作定了一個最終日期,暫停了被查抄官員的俸銀發放,並且不允許他們有任何職位變動,“如限內交完,伊等應升之缺聽其升轉”。用相當於分期結算的方式逐月扣除官員的額外俸祿,在限期之內沒繳納完畢的就把責任轉交其所在各旗,從他的家產中征收。如果其本人已經離世,則向他們的家人討還。對於造成財政虧空的皇親國戚也不留情,如郡王允裪、敦郡王十阿哥允珴等人也被責令出賣家當盡快還清虧空,因此胤祥也觸動了很多王室貴族的利益,但是隻有如此才能夠完成好雍正交予的重任,才可以不辜負雍正對他的恩遇和信任。因此,他的工作也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整頓了國家的財政,賬目虧空的補還立竿見影。

在清算的過程中,胤祥還對一些政策上的短板進行了改革。以往戶部為各個部門按春、秋兩季進行撥款,以前各個州縣隻要到了撥款時間,往往會利用自己州縣的困難情況申請多撥款,而撥款的官員就會借此機會接受賄賂,從中牟利,以至於“得借存庫名色,通同挪用,而州縣效尤亦不肯隨征隨解,官侵吏蝕,虧空累累”,“虛收捏報,掩飾彌縫之弊不一”。胤祥管理戶部以後,要求各個州縣將自己的開支登記在冊,供戶部官員調查,戶部核對各個地區錢糧的使用情況,再直接上報給雍正帝,由皇帝親自定奪給各省的各項開支數額,並且分給各個省份額外開支以備不時之需,其餘全部按照春、秋兩季進行撥款。此舉在當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後各省都沒有虛報的現象發生,各省份的虧空也逐漸明晰。同時,這種做法也獲得了雍正帝的讚許,雍正四年(1726)福建巡撫毛文銓就上奏解決銀糧問題,雍正帝沒有答應他的請求,並認為他有隱瞞不報之弊,讓他接受胤祥的調查,“朕信得及怡親王,至於爾等,朕實未能深信,諒怡親王必不肯將不應撥之項撥解,爾但據實報部,王自有斟酌料理之道,設欲弄巧欺隱鑽營趨奉,王斷不為搖動也”。這裏也可以看出雍正帝對胤祥極盡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