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治世談(3)(1)

同治四年二月鎮壓雲南曲靖府鄧城回民戰圖

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封建社會各種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現形式。清朝衰落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從嘉慶朝開始接連爆發的農民起義。早在嘉慶繼位前夕和初期,湘、黔苗民起義烽火未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的戰火又起,閩、粵、浙沿海一帶海疆不靖,在中期又爆發了天理教京畿起義。至道光朝,雖未發生大的農民起義,但小的起義連綿起伏,持續不斷,其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農民反抗鬥爭達數百次,幾乎無年無月不有。這些不斷的起義,終於匯成洶湧澎湃的怒潮,於1851年爆發了始於鹹豐、跨同治兩朝14年,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和北方撚軍起義。圍繞對這一次次農民起義的鎮壓和戰爭,清宮形成了大量與農民軍作戰的防務圖和戰圖。其中嘉慶年間最集中的是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戰圖。如:內務府輿圖中《平定川楚陝教民四川達州一帶官兵布防圖》,軍機處輿圖中《平定川楚教民湖北安陸縣圖》《湖北當陽縣圖》《湖北襄陽軍營打仗地方圖》等等。鹹豐、同治年間對太平天國、撚軍作戰圖,是清宮軍事戰圖中最多的兩部分。其中僅軍機處輿圖中就有與太平天國作戰戰圖近30件,與撚軍作戰戰圖20餘件。如《曾國藩奏克複金陵圖》《曾國藩奏克複安慶圖》《胡林翼奏克複嶽州圖》《克複武昌府圖》《駱秉章奏清軍於四川老鴉灘伏獲石達開圖》《太平軍攻打獨流鎮戰圖》《攻打山東臨清圖》《僧格林沁奏清軍破山東撚軍張洛行圖》以及《李鴻章、左宗棠奏會剿撚軍張宗愚圖》等等,都是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起義中清軍與農民軍作戰的重要戰役圖。這些圖,有些是戰地官員隨折進呈的,有些是輿圖房畫工根據大臣奏報情形補繪的。在輿圖房所繪戰圖中,還能看到許多處有更改重繪的痕跡。這些圖每幅都長3米,寬15米左右,一幅圖中人物多達上千人。圖中營房安置、軍事布防、進退路線、拚殺場景及人物表情都栩栩如生。從這些圖檔中看出,清政府雖然用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兵力將一次次農民起義鎮壓了下去,但所耗人力、物力,也使清朝元氣大傷,根基動搖。

道光二十三年《河南黃河北岸各廳霜後河勢工程情形圖》

清朝對江河湖渠的治理,經過康熙朝的積極籌劃、綜合治理,原本已很有成效,如黃河雖未達到“一勞永逸”的根治,但水患卻逐漸減少。乾隆一朝,因其好大喜功,對水利的治理遠不如康熙朝紮實,但他得了康熙治水之益,所以乾隆中前期黃河水災並不嚴重,當其後期問題開始突出時,他則把後患扔給了嗣皇帝嘉慶,而嘉慶以後各代,由於治理不力,造成水災河患愈益嚴重。經統計,嘉慶25年間,僅黃河之患就有10次;道光30年間,全國重大水災10次,黃河決口發生9次;鹹豐一朝,黃、淮河連年決口。水災河患多,治河、治水的次數就多,對修治的情況,官員均須具折繪圖報告皇帝,所以這一時期形成的江河湖渠工程圖也相對增多,但是這些圖中大量的屬局部性堵築攔口工程圖。如黃河工程圖中,嘉慶二年(1797)11件,均是因這一年黃河在山東曹縣北漫口,負責該工程的蘭第錫等繪進的挑水、分溜、修補堤壩等圖;嘉慶八年(1803)水利工程圖22件,亦是因河南封丘衡家樓黃河決口,那彥寶等繪進的搶修各工情形圖。還有鹹豐五年(1855)黃河在下北河廳漫溢,分別形成《下北廳蘭陽汛堡迤下漫溢情形圖》《直隸、東明漫水下注東境酌議堵口築壩圖》《李六口引渠分海情形圖》等工程圖十餘件,也均是局部溜勢、堵口等工程圖。除黃河工程圖外,這一時期形成的還有大量的其他河渠局部工程圖。如僅道光一朝,較大的還有運河工程7次,淮河工程5次,永定河工程5次,海塘工程2次。在這接連不斷的治河工程中,每次均形成5—10幅大小不等的局部工程圖。

鹹豐五年《山東黃河工圖》

麵對這林林總總幾百件河渠工程圖,不能不說嘉、道、鹹、同幾朝對河工的治理主觀上還是積極的,但由於幾朝治水均用人不力,嘉慶朝的河臣,大多缺乏通盤計劃和長遠打算,而隻是修修補補,局部堵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顧此失彼,因此漏洞百出。隨著問題增多,治河成了疲於應對的例行公事。道光一朝,也是有防無治,隻要河不決口,官員就認為萬事大吉。一旦河道決口水患發生,隻注意加高堤壩,堵口塞漏,做些表麵工程,根治之法,很少有人過問。“當秋伏大汛,司河各官率皆倉皇奔走搶修不遑,及至水流壩清,則以見在可保無虞,而不再求疏刷河身之策。”至鹹、同兩朝,更無根治的打算,所以河患頻仍,水災繁生。

大量形成的局域性治水救災圖昭示著,從嘉慶初年起,清朝各種社會矛盾已經激化,統治根基已經動搖。政治不清,治災也不力,連曆朝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治水工程也多是修修補補。這種結果,又加劇了災害的發生,並加劇了農民的反抗和鬥爭。天災伴著人禍,惡性循環,使清政府元氣大傷,衰落之勢終成定局。

三、光、宣時期新的邊疆防務圖、近代科技圖出現示巨變

1.邊疆防務圖

統一邊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和管理,是清朝進行全國統治的重要方麵。尤其在康、雍、乾時期,清朝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把測繪地圖與國家疆域和加強邊疆防務聯係在一起,曾形成了相當一部分邊疆地輿圖和邊疆防務圖。但從總體來看,由於從康熙二十八年(1689)驅逐沙俄入侵,到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的一個半世紀內,清朝雖然國內矛盾日益激烈,對外卻無大戰事,邊疆尚屬安寧,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主要是封貢關係,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還未對中國邊疆構成威脅,所以這一時期形成的邊疆防務圖,一是從數量上比晚清時期少,二是從內容上側重在北部、西北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成為第一批從東南海上侵入中國的殖民者。繼之鹹豐六年(1856),英國軍艦再次從海上突入珠江,侵犯廣州,又沿海北上,直抵大沽口,威脅北京。此後,隨著清朝的衰落,東西方列強紛紛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的鄰邦和邊疆。中國邊防,從海疆到陸疆,從東南到西北,普遍發生危機。同治四年(1865),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率軍侵入南疆;同治十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西北邊疆危機加深;與此同時,在東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我國台灣,而清廷竟無力以武力驅逐,最後不得不褒讚日軍侵台為“保民義舉”,以白銀50萬兩換取日軍撤離台灣了事。光緒五年(1879),日本以武力吞並和中國已有400餘年封貢關係的琉球,並企圖以此為侵華基地,矛頭首先直指台灣,“海防空虛”情狀暴露無遺。西北、東南邊疆危機,清朝朝野為之震動,為此,從同治十二年(1873)起,在清朝內部引起了一場邊疆防務問題的大討論,時稱“海防”與“塞防”之爭。時任各邊疆大吏,幾乎都卷入了這場爭論之中。他們中一部分人主張東南沿海防務為急,另一部分則認為西北邊疆防務為先,經廣泛討論,清廷最後一麵任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收複新疆,一麵由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南北海防。這時,配合全麵加強西北、東南邊防的局勢,各大臣紛紛具折繪圖,陳奏邊防事宜,從而形成了一批新的邊疆邊防形勢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東部、東南部海疆圖;二是北部、西北部陸疆圖。

光緒十二年福建閩廈兩口炮台圖之南岸明暗炮台圖

海疆地圖又有兩種:一種是沿海形勢圖,一種是軍事防務圖。其中較重要的沿海形勢圖有《沿海七省口岸險要圖》《江浙閩沿海圖》《渤海沿岸圖》《沿海疆域圖》及八省(廣東、福建、浙江、台灣、江蘇、山東、奉天、直隸)分省沿海地區水路圖等,其中僅分省沿海圖就有幾十件。沿海軍事防務圖則包括《艦船演陣圖》《炮台防務圖》以及《新式魚雷、槍炮圖》等武器圖,如《鐵艦快船八艘演陣圖》《蚊船六船演陣圖》《江浙兩省沿海炮台式樣圖》《廣西邊防大、中、小炮台全圖》《福州海口電光山炮台平麵圖》《奉天營口炮台丈尺做法圖》《旅順海口魚雷圖》等等。此外,還有一批在中法、中日戰爭中直接形成的邊防軍事圖。如在中法戰爭中形成的《台北設防地圖》《中法戰爭越南諒山劃界形勢圖》;中日戰爭中形成的《倭兵運車運兵馬舢板等圖》《威海衛形勢圖》《渤海黃海沿海圖》《台灣地圖》等等。

在東南及沿海省份加強海防的同時,西北邊疆在左宗棠的帶領下已消滅阿古柏,收複新疆失地。在其收複過程和其後與俄國一係列的堪界談判中,形成了一批西北堪界圖和地圖。其中有:左宗棠呈進的《新疆總圖》《新疆中俄邊界圖》;光緒年間查界大臣繪進的《新疆中俄堪界圖》《新疆中俄分界詳圖》《分界略圖》《中俄交界全圖》《勘定西北邊界俄文譯漢圖》以及《新疆喀什噶爾道西南邊內外屬地形勢圖》等等。

2.近代科技圖

清初,隨傳教士東來,一批西洋科技儀器曾進入清宮,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部分具有科技性質的清宮輿圖。如《天盤星鬥圖》《荷蘭車圖》以及用西法測繪的全國《輿地圖》等。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和雍正時期開始對傳教士的驅逐,近代科技之光在中國很快消失,這些先進的西方科技文化產品,最終變成了皇帝的玩物被存壓清宮庫底。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使西方科技文化,特別是先進的工業技術越過宮廷,開始直接進入社會生產、生活領域。戊戌變法後,新的先進的科技文化思想進一步得到傳播,近代科學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開始得到推廣應用。在清宮輿圖中,相繼出現了新式輪船機器圖、鐵路礦山圖、電報電線圖,以及新式槍炮圖等工農業生產生活科技圖,如《北洋機器製造局各廠機器圖》《第一號輪船機器總圖》《江西萍鄉煤礦圖》《湖北漢陽鋼鐵廠圖》《湖北當陽煤鐵山圖》《新疆某地燒房圖(即新式燒鍋房圖)》《中國鐵路軌道圖》《東三省鐵路圖》《贛漢鐵路圖》《吉林省至陶賴昭電線圖》《新疆某地安設電杆圖》等等。

在這裏還要說明的是,清光緒年間曾兩次用近代製圖法繪製輿地圖,一次是光緒十九年(1889)至二十二年(1896),為籌辦纂修會典,諭令各省進行經緯度測量、編製各省府州縣輿圖,然後會典館用圓錐投影編繪了一幅《皇輿全圖》。但因當時各省條件和測繪人員水平不同,繪圖的質量有差異。“其蒙古西藏及邊僻各省或無新圖,或有圖而不堪據辦”,仍是“按乾隆年間欽定內府輿圖,道光年間‘欽定大清一統誌’諸書纂繪底本”。所以“這次編的全國和分省圖,是中國傳統的製圖法向近代化階段過渡時期的產物”。第二次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以後成立了測繪局、陸地測量局等近代測繪機構,由其陸續測繪形成了不少省、府、州、縣輿地圖。這兩次測繪,從範圍上講都沒有跳出局部地域的範疇,未有統一的大地測量,所形成的圖也未超出康、雍、乾全圖輿地圖的範圍。但從方法上講,則使用了乾隆以後未曾使用的近代製圖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這是近代繪圖技術走出宮廷普遍在社會使用的嚐試。它和清末科學技術在其他領域的使用,共同標誌著近代科技在中國推廣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

邊疆防務圖和近代工農業生產生活科技圖,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輿圖在清宮的同期形成,一方麵反映了清晚期不僅內憂重重,外患紛紛,其統治岌岌可危的局麵;另一方麵則昭示著,被阻近一個世紀的近代科學技術,終於在中國工農業生產中開始得到推廣和應用。在新的生產力麵前,清朝傳統的統治愈見腐朽,封建的製度已到了瀕臨衰亡的邊緣,一個新的時代必將到來。

1.左書諤著:《慈禧太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08頁。

2.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〇冊,中華書局,2011年,10041頁。

3.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〇冊,中華書局,2011年,20299頁。

4.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〇冊,中華書局,2011年,10368頁。

5.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〇冊,中華書局,2011年,12964頁。

6.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六冊,中華書局,2011年,13316頁。

7.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七冊,中華書局,2011年,13875頁。

8.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八冊,中華書局,2011年,14235,14236頁。

9.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二八冊,中華書局,2011年,14645,14646頁。

1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1號。

1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73號。

1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號。

1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04-01-37-0142-041。

1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5號。

1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37號。

1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7號。

1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31號。

1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2號。

1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25,第7號。

2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7,第13號。

2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卷118,第22號。

2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73號。

2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16號。

2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23號。

2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36號。

2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38號。

2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31號。

2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工部檔案,卷86。

2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神機營檔案,卷22。

3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卷3106。

3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162,第12號。

32.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中華書局,1980年,第391—398頁。

33.德齡著:《清宮二年記》。

34.天台野叟著:《大清見聞錄》中卷《裕庚出身始末》篇。

3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第27-1-2-119-42。

36.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第四五冊,中華書局,2011年,第23865頁。

37.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檔案1-1-2-34-001。

38.朱家溍、丁汝芹著:《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故宮出版社,第437頁。

39.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檔案1-1-2-34-001。

4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上諭檔光緒三十年九月初二。

4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第27-1-2-119-42。“晦若”,清末官員於式枚(1853—1916)的字。於式枚,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官至正二品、從一品,1907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先後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於式枚和端方交好,兩人常有書信電報往來,互通官場消息。次帥即趙爾巽,號次珊,時人一般尊稱其“次帥”。

4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上諭檔光緒三十年九月初二。

4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03-7213-125。

4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第27-1-2-119-42。

4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03-7217-65。

46.《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1年8月31日,第三版。

47.《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八五,第二十三頁,雍正七年八月,中華書局,1986年。

48.《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八五,第十七頁,雍正十三年七月,中華書局,1986年。

49.《大清會典》卷九五,禮部三十九,第5頁。

50.《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五二,第二十六頁,雍正五年正月,中華書局,1986年。

51.王大學:《皇權、景觀與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史林》2007年4月,第116—136頁。

52.《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八五,第十四、十七頁,雍正十三年七月,中華書局,1986年。

5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第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5頁。

5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2頁。

5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0頁。

5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9頁。

5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2頁。

5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3頁。

5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3頁。

6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3頁。

6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9頁。

6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2頁。

6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0頁。

6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46頁。

65.《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八五,第二十三頁,雍正七年八月,中華書局,1986年。

66.《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七,第三十四頁,乾隆三年四月,中華書局,1986年。

67.《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七,第三十四頁,乾隆三年四月,中華書局,1986年。

6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1頁。

6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3頁。

7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95,896頁。

7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95,896頁。

7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8頁。

7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9頁。

7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1頁。

7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9,350頁。

76.《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一六,第四頁,雍正十年三月,中華書局,1986年。

7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0頁。

7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內閣禮科吏書,卷1165。

7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內閣禮科吏書,卷1149。

8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內閣禮科吏書,卷1149。

8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752。

8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85頁。

83.《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90頁。

84.《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92頁。

85.《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82頁。

86.《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86頁。

87.《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77頁。

88.《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80頁。

89.《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203頁。

90.《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205頁。

9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卷7760。

9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201頁。

9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上諭檔,第7760卷。

94.《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92頁。

95.《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秩《使琉球記》,杭州古籍書店,1985年,第192頁。

96.趙文楷著:《石柏山房詩存》卷五。

97.《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第391卷,第9頁。

98.《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第484卷,第1頁。

99.《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第517卷,第25頁。

10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493盒,第1冊,第25頁。

10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錄副奏片,第7228卷,第10件;

10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2-1224。

10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3-0575。

10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4-0122。

10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1盒,第2冊,第147頁。

10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2盒,第3冊,第223頁。

10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7盒,第1冊,第15頁。

10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7盒,第2冊,第145頁。

10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7盒,第4冊,第261頁。

11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8盒,第1冊,第5頁。

11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8盒,第3冊,第60頁。

11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18盒,第4冊,第43頁。

11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上諭檔1533盒,第2冊,第107頁。

11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5-12-033-0929。

11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3-1190。

11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3-1190。

11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3-0823。

11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4-12-033-0853。

11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5-12-034-0281。

12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5-12-033-0452。

12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外務部檔,第3648卷,第14件。

12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外務部檔,第3476卷,第14件。

12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2-05-12-033-1417。

12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外務部檔,第3193卷,第1件。

12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04-01-30-0132-003。

126.察應坤、邵瑞著:《周自齊傳》,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第29頁。

12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錄副奏片,第7228卷,第10件。

12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函104-19。

12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177-12。

13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去1-147-23。

13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去1-154-8。

13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67-2。

13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59-12。

13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59-15。

13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87-11。

13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177-7。

13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67-18。

13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來2-67-2。

13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去1-157-62。

14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端方檔,去1-153-18。

14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368,第29。

14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6,第9。

14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6,第25。

14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6,第9。

145.《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75年,第23頁。

146.《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第十八頁,雍正元年二月,中華書局,1986年。

147.《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九十六,第六頁,雍正八年七月,中華書局,1986年。

14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4頁。

14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97,第27。

150.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一冊,檔案出版社,1997年,第279頁。

151.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16,第64。以催促各省督撫及時密考。

15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16,第64。

15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45,第84。

15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一冊,檔案出版社,1997年,第841頁。

15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二冊,檔案出版社,1997年,第176頁。

15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卷255,第55。

157.張集馨著:《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第77頁。

158.《清會典》雍正朝,大清會典二,卷之十四,第1頁,總頁號:4327。

159.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04-01-12-0042-037-0002。

160.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卷五,第43頁。

161.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卷五,第45頁。

162.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奏折朱批04-01-12-0529-020。

16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144頁。

164.季麒光著:《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第178頁。

165.陳瑸著:《台廈條陳利弊四事》,《陳清端公文選》。

166.孫爾準著:《重修福建通誌》卷86。

16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7頁。

168.施琅著:《海靖紀事》下卷,《海疆底定疏》。

169.林謙光著:《台灣紀略》,第53頁。

170.《重修台灣府誌》卷一〇周元文,《申禁無照偷渡客民詳稿》。

171.《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七,康熙五十七年正月至二月,第2頁。

172.藍鼎元著:《平台紀略》《經理台灣第二疏》。

173.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頁。

17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144頁。

175.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144頁;又見《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五年九月,第32頁。

176.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144頁。

177.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2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1頁。

178.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4輯,1977年,第393頁。

179.《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〇〇七,第六頁,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下,中華書局,1986年。

180.《明清史料》戊編,第二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刊印,1987年,第107頁。

181.《台案匯錄丙集》第236頁。

182.《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六五,第十四頁,乾隆十一年四月,中華書局,1986年。

183.(清)餘文儀著:《續修台灣府誌》卷20。

184.《明清史料》戊編,第四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刊印,1987年,第305—312頁。

185.沈葆楨著:《台案匯錄丙集》第55頁。

186.《沈文肅公政書》卷5。

187.丁日昌著:《撫閩奏稿》卷三,《台灣舉辦懇務礦務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