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述評(3)(1)

除全國圖、邊界圖反映國家疆域形成、變化外,清宮輿圖中大量的省、府、州、縣圖和地輿專項圖,詳細標注和反映了全國各地行政區劃沿革及郡國都邑之興廢變遷。如《新疆莎東直隸州圖》,圖中畫有山脈、河流、關隘、道路、戈壁、海子、村鎮和州城,並在標下有注,圖旁還有圖說:“莎東直隸州係光緒十年新設,在省治西南四千七十三裏,至京師一萬二千二裏七分,領縣一。東至帕爾漫驛戈壁地方六百五十一裏,與和闐州交界;西至新安卡西之牙裏巴克塔什地方七百五十裏,與疏勒屬布魯特奈曼部落交界;南至卡拉胡魯木達板六百八十六裏,與退擺特交界;北至哈藏生地戈壁地方一百一十裏,與疏勒州交界;東南到阿拉克達板一千一十二裏,與和闐州交界;東北到愛吉特虎驛東之亦拉列克地方一百七十五裏,與瑪喇巴什廳交界;西南到明鐵孟達板五百九十五裏,與坎巨提交界;西北到和色爾驛戈壁一百五十九裏,與英吉沙爾廳交界;東西距一千四百一裏,南北距七百九十六裏。”更有一些城鎮圖、商埠圖,詳細標注了市區內街道建築、區間劃分、商埠分布界址、名勝古跡等方位名稱變化情況。這些都是研究地方曆史地理、區域沿革最直接、最直觀的史料。

其次,輿圖是研究清代軍事防務、農業水利、天文氣象、工程建築等的重要資料。如《九邊圖》,備載明代屯戍設鎮細況;各種戰圖,大都是紀實性圖畫,生動形象地畫出了每次戰爭的情況;演操圖,標示了布陣、操法;其他邊隘圖、海防圖、營防圖等,或詳細標注了邊疆沿海險要,或標注了駐軍人數、炮位數等防守情形。如《甘肅涼州永昌協屬南山山隘圖》,繪有山石、草灘、馬場、營盤、河流、道路、寺廟、駐軍、口隘間距、口隘排列,十分詳細地反映了清代甘肅永昌南山一帶軍防情況。再如《台灣郡城口隘全圖》,圖中多貼有圖說,注明方位、距離、水深、泊船數目、港口設防、修築炮墩及派駐官兵數目等情況。這些圖,都是研究清代軍事防務最直觀的史料。

另如天文圖,是研究清朝天文、氣象、禮製、風俗的重要史料;工程建築圖,則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的重要史料;大量的江河湖渠圖、治河工程圖,則是研究清朝農業生產、水利氣象必不可少的資料。特別是其中的治河圖,都是清朝治理河海的直接產物,如康熙朝《黃河禦霸圖》、乾隆三十年《江南河工圖》、嘉慶元年《河南安徽治理黃河圖》、道光朝《陳州歸德府各州縣被水圖》、道光二十四年《中牟大工雙合龍安瀾圖》、鹹豐朝《河南黃河堤工圖》、光緒十三年《鄭州附近漫口圖》、光緒二十年《山東黃河全圖》等,都是當時參與河工的官員繪製的實景圖,詳細標注了各河段水勢水流、堤壩狀況、閘鬥位置、受災區域、工程尺丈等,一些重要地方一般還有圖說,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

還有一些直接繪示農業水利的圖,更是當時農業生產的直接寫照,如《寧夏黃河惠農圖》,山東《新城、高苑、博興三縣營治稻田水利圖》等。僅以乾隆朝山東《新城、高苑、博興三縣營治稻田水利圖》為例,該圖以工筆彩繪的形式,詳細繪出了三縣的縣址、各條河流的水源和水勢的大小、堤壩形質、稻田規模等,並在各處稻田閘壩處注說,其中在新城烏龍河處注:“新城烏龍河西岸,因地窪荒棄,乾隆二十四五年建漏開溝,墾成稻田七十餘頃。今又添設溝漏增墾稻田七十餘頃,用水既多,必須收蓄。今於下遊建設閘座,隨時啟閉,水少則收蓄,以利民田,水多則啟放,以防漫溢。”在博興縣新築草壩與稻田間注:“此係博興稻田,新舊改墾計三百餘頃,引小清河之水以資灌溉。用水既多,必須收蓄。今設草壩,使河水停蓄,以資引灌,水多則開壩宣泄。”

輿圖還是研究宮廷典製禮俗的重要資料。清宮輿圖中,涉及宮廷典製的有多種:一是巡幸(現為水路路程)圖。清帝巡幸,或為謁陵,或為視察民情,是清朝重要典禮活動之一,凡皇帝經臨之地及駐蹕之所,皆繪圖呈覽。其中的禦道圖,依巡幸程站,分段繪製又互相連接,每站有圖有說,標注說明經臨地方、道裏路程、名勝古跡及各項典禮;行宮禦營圖,載皇帝駐蹕之所狀況、格局,或臨時駐蹕大營坐落地盤式樣。二是聖賢寺廟圖,這些圖多因皇帝巡幸或出征告祭而作,圖中多注皇帝駕臨日期,或致祭程序。三是宮殿建築、陵寢風水圖,也都直接關係清朝的宮廷規製和皇家禮儀。

2.憑證價值

輿地圖籍,是土地、山川的形象圖記,曆來被認為是一個主權國家疆域領土的主要憑證和依據,所謂“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如前所述,清宮輿圖,特別是其中的地輿圖、海防圖,大都詳細標注了當時中國和相鄰國家的陸路、海洋和島嶼。它的價值,除記載反映疆域變化、區域沿革外,更是佐證中國在清朝時期版圖邊界的重要資料。

如《乾坤一統海防全圖》之東部和南部,不僅從台灣起依次繪出了中國所屬島嶼:小琉球(即台灣)、澎湖澳(即彭湖列島)、東沙山、瓶架山(即台灣燭台嶼)、雞籠山、彭如(加)山、北山(又作壯山)、花瓶嶼、釣魚嶼(高華嶼)、黃毛(尾)嶼、黃毛山(《籌海圖編》改作橄欖山)、赤嶼(即赤坎嶼,又名赤尾嶼)等,並在台灣上方繪出了琉球及其附屬島嶼。又如《延吉琿春一帶地圖》,為宣統元年(1909)二月吉林邊務測繪科繪製,圖例達22種之多,圖右下角畫有“吉林邊務處及日本設置派出所各地同異考證表”,左下角是“山脈江源碑址考證說略”。詳細標注和說明了長白山四大幹脈的山勢、走向、嶺名;又標注了由嶺出水之流向、分水界;還說明什麽時間立的碑、什麽時間定的界等。這些曆史的標注,是各國間疆域範圍的重要證據。輿圖的這種憑證價值,是任何其他資料無法代替和比擬的。

3.文化文物價值

清宮輿圖,不僅傳達著豐富的曆史資訊,內容十分重要,而且年代久遠,形質多樣,許多質地精美,畫工精細,裝幀漂亮。從時間上,最早的輿圖上達明洪武年間的14世紀,最晚的一直到清宣統三年,圖的式樣,有長卷式、簿冊式、折疊式、扇子式、壁掛式多種。最長的70多米,世界罕見;最大的幾十平方米,氣勢磅礴;最小的袖珍折疊,一掌可藏。圖的形質,有紙質、絹質,有墨繪、彩繪、木板刻印、銅版印刷各式。圖的文字,有漢文、滿文、滿漢合用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可以說,每一幅圖,都是一件文化藝術的珍品,它既反映了時人的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又代表著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極高的文化欣賞和文物保護價值。如乾隆六年(1741)雲南巡撫張允隨所進《金沙江上下兩遊圖》,長7280厘米,寬51厘米。該圖從金沙江源頭雲南東川府湯丹廠陸路繪起,將上遊52灘塗,下遊82灘塗及水流走向、江邊建築、人物活動情形,一一繪入圖中。其圖幅之長,畫作之精,堪稱中國曆代江河渠源圖之最,就其自然和藝術價值而言,甚至可以和《清明上河圖》媲美。

4.實用價值

清宮輿圖,大都是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狀態和自然狀態的直白描述,不僅對當時的社會具有使用價值和重要的意義,即使在當今,許多仍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如,宮廷園林建築圖,在恢複某些古建築時,是必須要用的資料;長江水利圖,在國家的水利工程建設中,也曾多次被利用。

總之,清宮輿圖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進入21世紀,人們更加重視地圖的作用。有專家認為,新的時代,是一個“讀圖的時代”,雖然他這裏所說的“圖”不僅僅是指輿圖,但作為傳統的清宮輿圖,無疑更加重要。所以我們需要更進一步保護好這些國家的珍貴文化財富,開發它的價值,使其更好地為社會建設、曆史研究發揮作用。

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的輿圖

在清政府存留下來的各種輿圖中,有數十件涉及琉球。經初步考證,這些有關琉球的輿圖,其形成和來源,有些是明清兩朝政府為海疆防務和海路航行等目的而繪製的,有些是使琉球的冊封使繪製的,也有些是外國傳教士進獻給清朝皇帝的,還有些是地方官員收集、繪製報送給皇帝的。圖的年代,少數是從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多數是清朝時期形成的。最早的上至明洪武年間的14世紀80年代,最晚的則在清光緒二十年以後,前後跨度近500年。圖的形式,有墨繪圖、彩繪圖、銅版印刷圖,還有工筆繪畫式的圖。圖的內容,既有十分詳細的琉球全國圖和琉球國都專圖,也有紀實性反映中琉封貢關係的封貢圖、禮俗圖,更多的則是各種世界性的輿地圖、明清兩朝的海洋圖、巡防圖、水路圖等,圖中僅示意性繪有琉球山水圖記和琉球地名。雖然這些圖繪製的年代不同、標注內容繁簡不同、準確度也不同,但對中琉關係史的研究、琉球曆史的研究,以及對整個東南亞國際關係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續琉球國誌略》

一、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輿圖的來源

中琉兩國,不僅一衣帶水,而且交往曆史悠久,關係源遠流長,早在中國的《隋書》上就有了對琉球的記述;從明朝的洪武年間起,兩國更建立起了封貢關係,此後這種關係一直延綿保持了明清兩朝近500年。在這種頻繁的交往中,明清兩朝政府曾形成了大量和琉球有關的檔案。現存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的輿圖,有相當一部分是中琉兩國在這種直接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也有一些是明清政府在治理海疆防務中形成的,或通過其他途徑收藏進宮的。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麵。

周煌繪琉球國都圖

1.從明朝流傳、保存下來的海防輿地圖

眾所周知,中國曆史悠久,文化發達,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對輿地圖籍的繪製、收集工作。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圖文並茂的《山海經》;至元、明時期,隨著航海技術和對外關係的不斷發展,各種大宏幅、大規模的世界性地圖已相繼出現;清朝入關後,順治、康熙兩朝曾多次下令全國將明朝的檔案圖籍開送禮部,以備撰修《明史》,現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明朝檔案,大都是這時征集進宮並保存下來的。其中,現仍保存在檔案館的明朝繪製的大宏幅輿圖主要有《大明混一圖》《明刻九邊圖》《乾坤一統海防全圖》《九州山鎮川澤圖》《明刻地輿圖》等。在這些圖中,明確標注了琉球地域、方位和名稱的有兩幅圖,一是《大明混一圖》;二是《乾坤一統海防全圖》。

2.赴琉冊封使繪製的各種圖

明清兩朝政府,派赴琉球的冊封使共24次45人。冊封使歸國後,有的著書立說,記下琉球的風土人情、自己的見聞體會;有的作畫繪圖,繪下琉球的山川地貌、航海行船的方向裏程,並且將自己的所著所繪連同赴琉工作情況奏報給朝廷。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冊封使陳侃所著的《使琉球錄》;萬曆三十四年(1606)冊封使夏子陽所著《使琉球錄》及所繪海路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冊封使汪楫所著《中山沿革誌》《使琉球錄》;康熙五十八年(1719)冊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傳信錄》及所繪《中山三十六島圖》《琉球國圖》及使琉《針路圖》;乾隆二十一年(1756)冊封使周煌所著《琉球國誌略》及其所繪《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及使琉《針路圖》等。現在清宮檔案中存留下來的冊封使所繪有關琉球之輿圖,主要是徐葆光的《冊封琉球全圖圖冊》《琉球物產風俗圖圖冊》和周煌所繪的《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及使琉《針路圖》。

3.外國傳教士進呈清朝皇帝的輿地圖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西班牙傳教士沙勿略到達廣州西南150多公裏的上川島,4個月後病死,是為耶穌會來華第一人。萬曆七年(1579)和萬曆十年(1582),意大利傳教士羅明華和利瑪竇先後來到中國的澳門。此後直到19世紀後期,先後有大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為著傳教的目的而來,同時他們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天文地理、醫藥衛生等自然科技知識和方法,並將這些技術和方法作為結交中國士大夫、進而打開宮廷大門的敲門磚,繪製並向皇帝進獻輿圖,就是其所用方法之一。正如聖`弗朗西斯科大學西方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福斯所說:“他們深知,精美的繪圖質量和漂亮的地圖外觀的好處,這是超越語言的。耶穌會士們的製圖工作還對傳教有直接的好處,有利於完成在這個龐大的中華帝國範圍內宣講福音的使命。”故“首批來華傳教的天主教耶穌會士就把繪製中華帝國的地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對待”。

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耶穌會士們繪製傳入宮廷的且影響比較大的輿圖主要有:明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艾儒略的《萬國全圖》;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坤輿全圖》及法國傳教士進送清朝皇帝的《天下全圖》、《亞西亞洲圖》(即亞洲圖)、《亞墨利加洲圖》(即美洲圖)、《歐羅巴洲圖》(即歐洲圖)、《亞非利加洲圖》(即非洲圖)5幅銅版印刷圖;乾隆年間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的《坤輿全圖》。其中,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南懷仁的《坤輿全圖》、蔣友仁的《坤輿全圖》和《天下全圖》《亞西亞洲圖》中,都清楚標注著琉球。這些圖,除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現存南京博物館,南懷仁的《坤輿全圖》現存保定河北大學圖書館外,其餘均珍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4.清朝政府繪製的或地方官員收集繪製進呈的各種圖

清朝曆代皇帝都十分重視輿圖的測繪和利用工作,從康熙中葉起,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地圖測繪活動,為此,康熙特命在宮中設立了畫圖處,後又改為輿圖房,廣招中外人士,繪製各種輿圖收貯宮中,以備隨時禦覽。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均以西方傳教士為主,組織了全國性大規模的實地測繪地圖工作,先後繪製了在世界上曾產生巨大影響的《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以後各朝,雖未組織大規模的全國地圖實地測繪,但也在此基礎上,繪圖不輟,曆有增補。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宮輿圖房已實存輿圖2548件。由於皇帝的重視和提倡,各地大臣在工作中,也都積極繪製各種輿圖,並隨時奏呈皇帝。在這些大規模測繪的地圖中,一般都要簡要標繪出鄰邊諸國山水圖形。琉球和中國山水相連,又是來往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所以在這些輿圖上多有標識。

琉球國王印皇清職貢圖卷·琉球人

檔案中現存清朝官方繪製的標注有琉球的輿圖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輿地圖,主要有:康熙年間繪製的《漢文東半球西半球坤輿圖》《滿文東半球西半球坤輿圖》《東半球圖》;乾隆年間繪製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同治年間繪製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地全圖》《皇朝直省府廳州縣全圖》;光緒年間繪製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皇朝輿地全圖》以及地方官員收集進呈的日本人所繪的《亞細亞東部輿地圖》。另一部分標注有琉球的輿圖是海洋航道圖,主要有:康熙年間施世驃繪製的《東洋南洋海道圖》、覺羅滿保進呈的《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和道光二十年(1840)黃爵滋繪呈的《海防圖》。

除標注琉球地域的地圖、海防海路圖外,還有乾隆年間繪有琉球人物的《職貢圖》及部分琉球貢物圖。

二、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輿圖的內容

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的輿圖,雖然標注繁簡不同,但包含的曆史信息十分廣泛,記載內容涉及中琉關係、封貢製度、琉球地理疆域、山川風貌、民俗物產等各個方麵。

1.標注了琉球的地域

(1)世界性輿地圖對琉球的標注。

標注地域和地名是輿圖的一般功能,現存清宮檔案中的世界性的輿地圖,對琉球的標注有的十分簡略,有的標注比較詳細,下麵分述之。

其一,《大明混一圖》。該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作者不詳。圖縱456厘米,橫386厘米,絹質彩繪。它是一幅巨型明王朝及其鄰近地區全圖,所繪地理範圍,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圖沒劃明確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加不同顏色的方框區別,圖的方位為上北下南。有的學者認為,該圖是參照了元朝朱思本的《輿地圖》和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等地圖繪製而成的。清朝政府得到該圖後,將原圖中的漢字地名按等級全部用大小不等的滿文標簽覆蓋,換成了滿文名字,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幅用滿文標注的《大明混一圖》。在該圖東南方,繪有一係列大小島嶼,其中包括琉球。

其二,《乾坤一統海防全圖》。係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吏部考功司郎中徐必達、董可威仿照著名地理學家鄭若曾(開陽)嘉靖四十年(1561)所著的《鄭開陽雜錄》中《萬裏海防圖》的摹繪圖,絹質彩繪,共十幅。該圖使用“密集縮地”之法,在有限的紙幅上,詳細標注了明朝沿海海山島嶼、周邊鄰國和域外地名。其繪圖主旨,在於揭示中國東海範圍內的海疆地理和明朝海軍的巡防海域及會哨地點等。在該圖的第5幅東南向、第6幅正東向,標繪了琉球國、琉球都城主要景觀及附屬島嶼。圖中稱琉球為“大琉球國”。此外,圖內還特別標注出了自三國時代吳國水軍東渡琉球本島,隋朝、元朝官軍招諭琉球所經古航路上的島嶼及其相距路程。如圖中寫道“澎湖島,東離琉球五日”,“高華嶼(即釣魚嶼),東離琉球水程三日程”,“元辟嶼,東離琉球水程一日”。

其三,康熙年間繪製的《漢文東半球西半球坤輿圖》《滿文東半球西半球坤輿圖》。此兩圖均係紙質彩繪,作者佚名。東半球西半球各一幅,圖中有經緯線、赤道、黃道和南北極,在東半球北緯29度左右標繪有琉球。

其四,嘉慶二十二年(1817)繪製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彩色紙本,在台灣東北處標繪琉球,並有注曰:“琉球國,明初歸附。分國為三,曰中山、山北、山南。後惟中山來朝,本朝因之。受封世守。”

其五,光緒二十年(1894)繪製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為上海鴻寶齋石墨印本,共二冊,分總圖、五大洲圖和各省分圖。在總圖中標注了琉球。

其六,《天下全圖》和《亞西亞洲圖》。這兩幅圖均為法國科學院巴黎天文台繪製,1649年銅版印刷。約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後康熙四十二年之前(1698—1703),由法國傳教士購得,進獻於康熙皇帝。兩圖均在北回歸線上方,約北緯29度處繪有琉球。但這兩幅圖對琉球的標注都比較簡單。

其七,蔣友仁的《坤輿全圖》。蔣友仁,法國人,1744年抵澳門,1745年以建築設計家身份進宮,參與了圓明園宮殿和“大水法”的設計。其所繪《坤輿全圖》有兩幅,第一幅繪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是年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五十歲壽辰,蔣友仁將該圖作為禮物獻給了乾隆皇帝。受到乾隆皇帝的讚賞之後,又奉命繪了第二幅。第二幅的完成時間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此後這兩幅圖,第一幅被收在宮內,第二幅歸入了輿圖房。

蔣氏的兩幅《坤輿全圖》,均係絹本彩繪,圖幅縱1915厘米,橫3728厘米,分為東西兩半球。東半球繪入了亞細亞洲、歐邏巴洲、利未亞洲;西半球繪入了亞墨利加洲。東西兩半球的四周繪有天文圖19幅,渾天儀一架,並分三層填注了圖說36處。蔣氏所標注的琉球及其附屬島嶼主要有:穀米(即西表島)、巴處(即八重山)、太平(即太平山)、母赤(即馬赤山)、安景(即安根尼山,今粟國島)、度那幾(即度那奇山,今渡名喜島)、硫黃島、野幾(即伊計島,又作池島)、大島(徐葆光圖稱作烏父世麻)、幾皆(即奇界)、土穀(即度姑山,今德島)、京成(即琉球首裏王城)、國頭(即今國頭村)、大未(即大宜味村)、新吉女(即津奇奴,今津堅島)、扒麻(即巴麻,又作濱島,今名濱比嘉島)。

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研究員鞠德源先生考證,繪製該圖,蔣友仁“吸收了徐葆光著《中山傳信錄》一書所附的《針路圖》《琉球國圖》及《三十六島圖》”。而圖的來源,則是法國傳教士宋君榮給他提供的《中山傳信錄》法文譯稿和附圖。因為翻譯問題,蔣氏的《坤輿全圖》雖源於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而對琉球各島嶼的標注,實際則和宋君榮的譯稿更相近。所以該圖注寫的琉球島嶼名字比葆光氏注寫的有所省略,而據此圖譯出的漢文名字,有的也不規範。如“琉球”寫作了“流球”,“古米”寫作了“姑米”,“八重”寫作了“巴處”等。

其八,同治朝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地全圖》。該圖繪於同治二年(1863),由湖廣總督官文監製並作序,湖北巡撫嚴樹森編製修訂。全圖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方格繪圖法,共32卷,分為首卷、中卷、南1—10卷、北1—20卷。在南6卷和南7卷,分別標繪了琉球國南部和北部。其中,南6卷本島部分,從山北王故城今歸仁繪起,南至迎恩亭,圖中除繪各山嶽河流橋梁外,共繪城址30處,在每所城址下,又分別標注該城所轄屬村、縣數目。南7卷本島部分,從豐見城起,南至喜戶上武,除繪了“那霸港”“砂川”“砂嶽”“國居山”“由佐嶽”外,共繪城址9處,同樣在每所城址下,也分別標了注該城所轄屬村、縣數目。在琉球本島和台灣之間,則分卷標繪了各所屬島嶼。其中在南6卷上依次繪有:“椅山(亦曰椅世麻、伊江島)”、“安根坭(譯曰粟國島,一做阿尼姑)”、“度那奇(譯曰度名喜島)”、“由論”、“巴麻(譯為濱島)”、“伊計(譯為池島)”。南7卷上依次繪有:“津奇奴(譯為津)”、“姑達佳(譯為久高)”、“姑米山(譯曰久米島)”、“西馬齒山”、“伊奇麻(譯曰伊喜間,一做伊計間)”、“東馬齒山”、“彌葛島(一作宇間島)”、“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小琉球”。

其九,《亞細亞東部輿地圖》。清宮中的這份地圖並不是中國官員繪製的,根據圖中許多漢字是日語中的變異漢字及圖的用語、地域標注重點範圍等方麵推測,此圖當為日本人繪製,係中國官員收集到該圖進呈清朝政府的。根據圖上有中國官員在“大連”等地名處所注“日本占領”字樣,推測該圖的繪製年代,當在1905年以後。因為在1905年日俄簽訂了《樸次茅斯條約》,俄國根據條約,將其在中國旅順口、大連灣的租借地讓給了日本。該圖對琉球本島的標注十分簡略,隻有“國頭”“奧間”“運天”“大山”“首裏”“那霸”6處,但對琉球本島之外的島嶼,卻繪得十分詳細,僅八重山周圍就繪有池間島、宮古島、來間島、伊良部島、多良間島等島嶼。而對台灣周圍則隻繪了一個彭佳嶼,其他如赤尾嶼、黃尾嶼、釣魚嶼均忽略未注,顯然這是繪圖者有意省略去的。圖中對琉球的稱呼,在“琉球”下同時加上了“衝繩”字樣,既寫“琉球”,又寫“衝繩島”。

(2)海洋海防圖對琉球的標注。

海洋海防圖,是清宮輿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標注了琉球的海洋海防圖,現已查到的共三幅,即《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海防圖》。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係紙質彩繪圖,縱815厘米,橫72厘米,圖的背麵有圖簽,上書圖名,並寫有“覺羅滿保恭進”字樣。根據滿保的任職時間,推斷此圖的繪製時間在康熙年間。圖中繪有一個方位盤,顯示出針路指向方位。顯然此圖是清朝為便於與東南亞各國的交往而繪製的。在中國沿海各口岸和東南亞各國,都隻繪出相對位置。圖中海路,最北繪到南京長江入海口,折東為日本南部,再由此南轉,在和福建東西接近平衡處繪有琉球及其島嶼。

《東洋南洋海道圖》,是施世驃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時進呈的,時間約在康熙五十一至六十一年(1712—1721)。圖縱169厘米,橫132厘米,紙質彩繪。該圖繪有中國沿海各口岸通往日本、越南、老撾、印尼、柬埔寨、文萊、菲律賓等國之航線、針路和所需時間,並用文字說明當地的物產資源。但該圖隻標注了琉球,並在其周邊繪了一些島嶼,而沒繪直達琉球的航線和針路等。

《海防圖》係道光二十年(1840)黃爵滋繪製進呈本。彩色紙質,共三冊,其中表一冊,圖兩冊。上冊從左至右依次繪有盛京、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沿海的防務情況,並有鄰邊國家的簡要標注,在台灣東北,標繪了琉球及其島嶼。

從這幾幅海防海洋航道圖可以看出,清朝對本國沿海的島嶼繪得都比較詳細,對周邊國家包括琉球的海洋島嶼,普遍繪得比較簡略。

2.描繪了琉球的風俗和地理

現存的清宮輿圖中,對琉球記述比較詳細的是冊封使徐葆光的《琉球物產風俗圖圖冊》《冊封琉球全圖圖冊》和周煌的《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等專圖。

(1)描繪了琉球的風土人情。

詳細描繪琉球風土人情的輿圖,主要見於徐葆光的《琉球物產風俗圖圖冊》和《冊封琉球全圖圖冊》。大家知道,徐葆光是明清兩朝44位赴琉正副冊封使中,功績比較大的一位,其原因所在,正是他使琉時,負有測繪琉球地圖之責,他和宮內測量官平安、監生豐盛額等,通過對琉球的周谘博訪、實地測量,繪了大量輿圖,著了具有大量插圖的《中山信訪錄》。現在的這兩冊圖冊,雖然圖上未注作者、年代和圖名(圖名是本文作者加的),但根據圖中有海寶、徐葆光的奏折及圖中的文字說明看,就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海寶、徐葆光從琉球回國後與輿圖房畫家所繪的。這兩幅圖現均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中《琉球物產風俗圖圖冊》,繪圖12幅,均係工筆絹質彩繪,每一圖幅均縱555厘米,橫493厘米。內容包括:《琉球全圖》《中山三十六島圖》《冠簪夫帶品級圖》《肩輿圖》《村寨圖》《屋宇圖》《器皿圖》《水產圖》《海杉圖》《花卉圖》(兩幅)、《琉球國字圖》。其中在《冠簪夫帶品級圖》中,繪了8種冠、3種簪、5種帶,並分別在圖旁注明了品級;在《器皿圖》中,繪了茶托、風燈、煙架、火爐、枕具等各種器皿10餘種;在《水產圖》中,繪了海螺、海魚多種;在兩幅《花卉圖》中,各繪有雪山、山丹、福木、名護蘭等琉球花10餘種;在《村寨圖》中,繪的是村民集市的情景。除生動精美的圖畫外,該圖冊在每幅圖旁,還都有詳細的標注。經和《中山傳信錄》之插圖相比較,圖的內容多數基本相同,如《琉球全圖》《中山三十六島圖》等。但也有些圖冊繪得詳細而傳信錄繪得簡單,或圖冊中有而傳信錄中沒有。如,《冠簪夫帶品級圖》,在圖冊裏,上至國王下至一般官員,每一品級的都有,共有圖十餘幅,而在《中山傳信錄》中,僅有“官民帽”“王帽”“弁帽”三個插圖;《肩輿圖》在圖冊中有分解圖,而在《中山傳信錄》的插圖中,僅有簡單的兩人一轎簡圖;還有,圖冊之《水產圖》中繪的各種螺和魚,《花卉圖》中繪的各種花以及《海杉圖》中之杉樹等,在《中山傳信錄》中都僅有標注,沒有圖。

《冊封琉球全圖圖冊》,雖然是記述冊封琉球國王過程的輿圖,但在其的《諭祭儀注圖》《冊封儀注圖》《謝封圖》《中秋宴圖》《重陽宴圖》中,也都有對琉球風俗、宮廷禮儀等生動形象的描繪,故也是一幅琉球風俗禮儀圖。

(2)描繪了琉球的山川和地理。

《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是清宮輿圖中專項描繪琉球山川地輿的琉球地圖,兩圖均為工筆絹質彩繪,圖各橫140厘米,縱68厘米,圖的方向為上東下西,左北右南,在圖的左下角,寫有“翰林院侍講臣周煌恭繪”字樣。周煌,字景垣,號緒楚,又曰海山,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區)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一年(1756)同侍講全魁,分任正副使,赴琉球冊封國王尚穆,二十二年歸國。在琉球期間,周煌和全魁考察琉球的製度和禮俗,結交當地士大夫,訪察琉球山川和地物,並將其匯錄成篇,歸國後,再加審校,成《琉球國誌略》和《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一並進呈皇帝。周煌在其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寫道:“外具該國地圖二幅,並錄臣銜恩紀事韻語二冊,隨書恭進,統祈皇上垂慈訓示。”皇帝批示:“留覽。欽此。”

對照《琉球國全圖》中所繪地域範圍內容,和其所著《琉球國誌略》卷首之插圖,二者基本相同。該《琉球國全圖》從西南之“由那古坭”起,繪至東北的“奇界”為止,共繪山海島嶼、寺泊橋梁等建築97處,其中本島61處,周邊島嶼36處。《琉球國都圖》是從《琉球國全圖》中摘繪下來的,所繪地域範圍主要包括琉球本島中的61處建築。

3.記述了中琉的封貢關係和對琉球國王的冊封過程

中琉封貢關係,保持了近500年,此間雙方來來往往,構成中琉曆史交往的主題。清宮輿圖對這一主題的記述,主要體現在徐葆光的《冊封琉球全圖圖冊》和周煌的使琉《針路圖》及乾隆年間繪有琉球人物的《皇清職貢圖》、琉球貢物圖。

徐葆光的《冊封琉球全圖圖冊》,絹質彩繪,共含圖10幅,每圖縱555厘米,橫493厘米,全圖詳細記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從冊封使離開我國福州到返回國,及琉球謝恩使到京謝恩,和冊封琉球國王尚敬的全過程。圖的內容分別為:《封舟圖》,為康熙五十八年冊封使所乘之舟型圖;《封舟出洋航路圖》,為冊封使團從福州至那霸港之間的往返海路圖;《封舟到港圖》,為六月初一封舟到那霸港時,琉球百官列隊迎候的場麵;《使館至中山圖》,為冊封使住所到中山王王宮首裏城的位置圖;《諭祭儀注圖》,為六月二十六日在尚氏祖廟舉行諭祭前琉球國王的儀式圖;《冊封儀注圖》,為七月二十六日世子尚敬接受冊封的儀式圖;《謝封圖》,為八月初九日,新受冊封王尚敬前往使館去謝封時的情景圖;《中秋宴圖》《重陽宴圖》,分別為中秋節、重陽節琉球國王在王府北宮滴水前和宴請冊封使的場景圖;《琉球進京謝封圖》,為冊封使團離開琉球時,尚敬遣官員隨團赴北京謝恩的場景圖。其中之《使館至中山圖》《謝封圖》《琉球進京謝封圖》,都是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錄》中所未繪的。

使琉《針路圖》,是明清兩代赴琉冊封使必備的航海指南,曆代相傳。《針路圖》多由夥長及冊封使直接掌握,以便指導、驗證航向和航程。使琉歸來後,冊封使根據自己的驗證,往往再對針路進行修改和校正。現存周煌所繪使琉《針路圖》及其徐葆光的《封舟出洋航路圖》,都是他們使琉歸國後,按照海上往返所經曆的海山島嶼路程、所用針位、行船更數等,重新繪製的從福州五虎門開洋至那霸,又從那霸返回福州五虎門的海程線路圖。其中周煌使琉《針路圖》所繪去程為:自乙辰針六更,單乙針五更見雞籠山,又單乙針七更見釣魚台,又單乙針五更見赤洋,又單乙針九更過溝,甲卯針二更見姑米山,單乙針一更,又乙卯針二更至姑米山南,自姑米山經馬齒山至那霸港針路,因封舟遭風觸礁而省載。歸程為:自那霸港出洋,又乙卯針三更見馬齒山,午針出安護浦,辛針三過姑米山,申針三更,又辛針六更過溝,又辛針十三更洋麵寄碇,未針四更見南杞山,辛針七更羅湖下碇,申針定海下碇,入五虎門。

三、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輿圖的價值

清宮輿圖是清朝檔案的重要組成分,具有極高的曆史文獻和文物欣賞價值。其中有關琉球的輿圖,更是研究中琉關係史、琉球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憑證價值和文化文物價值。

1.史料價值

中國自古就有“左圖右書,不可偏廢”、“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的說法,用以闡明輿地圖籍的重要性和價值。清宮裏的輿圖,其價值更和社會上一般畫圖不同。因為作為官方特意保留下來的檔案,它首先具有強烈的政治曆史的屬性和特點,它的形成,和當時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是當時社會曆史發展變遷的直接記錄和見證,尺幅之圖,容納著千山萬壑、千軍萬馬;蘊繪著人間風物,浩浩世界,可以說,每幅輿圖都是一幅曆史的畫卷。其中有關琉球的輿圖,史料價值更是如此。

首先,有關琉球的輿圖是研究琉球曆史的重要史料。現存清朝檔案中有關琉球的輿圖,不論對琉球標注的詳細或簡略,也不論準確度高不高,都直接載記著琉球曆史的信息,首先都是研究琉球曆史的第一手的重要的史料。如幾任冊封使先後繪製的《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都是他們在琉球經過認真考察,實地測繪繪出的,特別徐葆光的《琉球全圖》,是琉球曆史上第一次經過實地測繪繪製的琉球全圖。其他如冠帶品級圖、村寨圖、屋宇圖、水產圖等,也都是他們以紀實性筆法繪製的。圖中描繪的琉球職官製度、疆域星野、民俗物產的狀況和變遷,可信度高,史實性強。其他那些僅僅簡要標注了琉球名字的其他世界性輿地圖,雖然簡略,但通過地圖透視的方位,載量的取舍,表現了時人對琉球的理解程度、琉球在世界中的地位。這些曆史的內涵和信息,既是對其他文獻史料的補充,又是對其他文獻史料的佐證。

2.憑證價值

輿地圖籍,是土地、山川的形象圖記,曆來被認為是一個主權國家疆域領土的主要依據和憑證,所謂“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清宮檔案中和琉球有關的輿圖,大都清楚標注出了中國、琉球及其相鄰東南亞國家的海山島嶼,如《乾坤一統海防全圖》,不僅從台灣起依次繪出了中國所屬島嶼:小琉球(即台灣)、澎湖澳(即澎湖列島)、東沙山、瓶架山(即台灣燭台嶼)、雞籠山、彭如(加)山、北山(又作壯山)、花瓶嶼、釣魚嶼(高華嶼)、黃毛(尾)嶼、黃毛山(《籌海圖編》改作橄欖山)、赤嶼(即赤坎嶼,又名赤尾嶼)等,並在台灣上方繪出了琉球及其附屬島嶼。《中山三十六國圖》更明確繪出了琉球附屬島嶼範圍等。這些曆史的標注,是各國間疆域範圍的重要證據,輿圖的這種憑證價值,是任何其他資料無法代替和比擬的。

3.文化文物價值

清宮輿圖,不僅傳達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內容十分重要,而且輿圖形式多種多樣:有的質地精美,裝幀漂亮;有的圖幅宏大,氣勢磅礴,其中和琉球有關的輿圖同樣如此。可以說,每一幅圖,都是一件文化藝術的珍品,它們反映了時人的思想觀念、文化素質,代表著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極高的文化欣賞和文物保藏價值。

總之,清宮檔案中有關琉球的輿圖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我們要進一步開發它的價值,使其為中琉關係史的深入研究發揮作用。

清宮禮儀檔案略論

禮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律己處人處世的規範和形式,在階級社會裏,各種禮儀又是尊卑等級的體現和象征,代表著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國家政治製度。中國是禮儀之邦,曆朝封建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禮製的建設,並把各種禮儀活動當作最高統治核心——宮廷的重要活動,以此炫耀皇家的權威和尊嚴,加強皇權的統治。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也是集封建禮儀之大成者,它不僅詳訂了“五禮”之製,而且建立了龐大的禮儀職能機構,在其入關後的260餘年的統治中,宮廷各種禮儀活動終年不斷,無日不舉,所形成的檔案成千上萬,讓觀者驚歎。本文謹根據這些檔案的特點,分別從“清宮禮儀檔案的形成”“專題性禮儀檔案的內容”“清宮禮儀檔案的價值”等幾個方麵,對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存的清宮禮儀檔案做簡要論述,以期有裨於清史、清宮史的研究者。

中國素有重禮的傳統,早在周代,即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它包括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各階級各階層的行為規範。《周禮·大宗伯之職》將諸禮總括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5類。其中,吉禮包括12項,凶禮包括5項,賓禮包括8項,軍禮包括5項,嘉禮包括6項。以後各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五禮範圍越來越大,禮數、禮節愈來愈多,至清代,吉禮已有129項,嘉禮則達74項,軍禮變為18項,凶禮包括15項,賓禮包括20項,共計256項。所以在清代宮廷,禮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記錄清宮禮儀活動的檔案,浩瀚龐雜。這些檔案,既有專職禮儀機構直接記錄下來的,也有其他機關在協助辦理各項禮儀事務中形成的,既有皇帝的諭旨,也有大臣的奏章和各機關的來往文書;既有清宮每一天、每一次禮儀活動的具體記錄,也有每一類、每一項重大禮儀活動的係統匯編;既有禮的規定,也有儀的過程。

1.禮儀機構形成的檔案

自殷商以來,中國各朝均設有專門的禮儀機構和職官,殷商稱大宗,周朝稱為春官或大宗伯,秦漢則設有太常官掌管,至隋唐,始設禮部。明清沿隋唐之製,由禮部主管全國各項禮儀事務。清朝除禮部外,還設有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專職宮廷禮儀機構。所謂“凡國家諸祀,皆屬於太常、光祿、鴻臚三寺,而綜於禮部”。

(1)禮部形成的宮廷禮儀檔。

清朝禮部設於天聰五年(1631),下設儀製、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及鑄印局、會同四譯館等部門,宣統三年(1911)改為典禮院。禮部總的職掌是,“掌吉、嘉、軍、賓、凶之秩序,學校重舉之法,以讚邦禮”,即屬於考訂禮儀製度的機構。每遇宮廷典禮活動,禮部先期查考奏報該禮源委,以往辦理先例及本次禮典安排等,然後知照各有關衙門具體辦理。在一係列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批檔案。但由於遷轉流徙,戰亂焚毀等原因,禮部所形成的檔案大多被損毀,現存僅3000多件。起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止於宣統三年。其內容多是在辦理各項典禮中擬寫的奏底、奏稿和禮儀、禮節單。

吉禮方麵,有皇帝登基大典前應行各項致祭禮的禮節單;皇帝、皇後、太後謁陵禮節;皇帝行耕禮、皇後行先蠶禮禮節;中元、冬至等節日派王公大臣祭陵禮節;欽天監擇期祭祀太廟、天壇、社稷壇、地壇、文昌廟等行禮禮節等。

法駕鹵簿圖

嘉禮方麵,有光緒三十四年(1908)恭修玉牒,護送玉牒前往盛京收貯的禮節及奏底單;光緒實錄聖訓告成、皇帝禦殿受賀禮節;三大節皇帝、皇太後、皇後受賀禮節;光緒十五年(1889)舉行歸政大典禮及宣統元年載灃監國攝政典禮禮節,冊封王公、妃嬪、福晉及外藩夫人禮節;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生日在慈寧宮慶賀筵宴禮節;嘉慶七年(1802)莊靜固公主行初定禮禮節等文件。

軍禮方麵,有禮部、欽天監會奏關於日月食救護的行稿。

賓禮方麵,有賓興宴儀節;宴請外賓應用各款數目;頒賞、筵宴蒙古王呼圖克圖;前藏達賴喇嘛及朝鮮、琉球、越南使臣進表、謝恩及參加皇上萬壽節行慶賀禮等文件。

另外,還有禮部學館保存的“大清通禮”稿本、目錄簽注、擬重修通禮凡例等。

(2)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檔案。

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均設於順治元年(1644),光緒三十二年(1906)官製改革,一並裁撤,劃歸禮部。這三個機構均屬具體辦理宮廷禮儀事務的職能機構。

太常寺是掌管壇廟祭祀的機關,“相祭祀之儀,辨其器數與其物品,大祀、中祀、群祀各率其屬,以供其事”。即凡各種祭祀活動前,太常寺都專門奏報,並開列承祭官、分獻官名單,候旨欽定。於前二日會同樂部演禮,至祭期,皇帝行禮,由太常寺卿、少卿等任讚禮官。故該機構所形成的檔案,主要是祭祀前遣官齋戒,拈香祈禱的官員名單、禮儀演練及器物備辦情況的奏報底稿、祭祀中的製祭祝文、看板檔等。

光祿寺是掌管朝廷典禮、祭祀中預備筵宴及供應官員食物的機關,所形成的檔案主要是為辦筵宴、給官員發祚肉票事及奏請飭催廣儲司撥銀兩等事的文件。

鴻臚寺是掌會賓客、祭祀燕饗中讚導禮儀的機關,“鴻”是聲,“臚”是傳,傳聲讚導,故稱“鴻臚”。所形成的檔案主要有:皇帝巡幸、耕耤、祭祀各壇廟,三大節慶典隨行讚唱事宜清單、人員名冊及該機構職掌職官設置等。

光緒皇帝大婚圖之五——迎新轎出太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