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淳於

“使君,軍中病了二三成軍士了。”

在官道上行走了不過半日,李雲義強打著精神,裝作沒事的事情,一眾看起來健康的漢軍卻是倒下了不少。

他們精神緊繃,身體一直都處在亞健康狀態當中,吃不飽穿不暖,麵對極端惡劣的天氣,反而沒有李雲義這種病秧子能抗。

“告訴他們繼續前進,到了淳於城之後,就可以休息了。”

盡管李雲義對拿下淳於城沒什麽把握,可他不得不勒令他們繼續前進。

荒野當中,想要尋找一處合適的地方安置病人千難萬難。

身後黃巾隨時都可能追上來,這讓李雲義更加不敢鬆懈,不敢將有限的兵力分散,讓病人等死。

淳於城是唯一的希望。

縱然不能拿下淳於,他也要就地構築防禦,修建營寨,攔住黃巾北上南下的官道。

這是這一仗獲得唯一契機,便是上下團結一心,一路向北。

“張浪,你領著二十騎兵,前往淳於勸降,若是他們不投降的話,你便在城南的空地上,開始構築營地。”

李雲義目光冰冷,眼下他顧不得什麽溫潤如玉了,他隻要一個結果。

“使君,您要俺們說些什麽?怎麽勸降淳於?”

張浪拱手的同時,更多的是疑惑。

他對李雲義的命令沒有任何抵觸,他隻是不認為自己能夠一言說服淳於城中的青州黃巾。

“人心思變,淳於黃巾不管與我是否有舊,隻要你告訴他們,司馬俱被朱虛漢軍團團圍困,敗亡指日可待,他們便會知道如何選擇。”

“沒人會陪著黃巾,會陪著司馬俱去死的。”

“諾。”

從遼東返回的張浪拱手之後,便是一個漂亮的翻身上馬。

他一揮手,便有十餘名精神極佳的騎士隨他一道北上而去。

戰爭發展到如今,已經超出了所有當事人的預料當中。一場秋雨打斷了司馬俱的進攻,也讓李雲義麾下的青州義軍步履艱難。

道路被的雨水鋪滿,消息遲滯,直到現在李雲義都對淳於一無所知。

盡管他對青州義軍信心十足,但仍舊不敢強行軍,以抵達淳於城作為目標。

且不說他隨軍攜帶的物資極少,蓑衣人手一件,但帳篷卻隻有三十頂,都在駑馬背上的馱著。

除此之外的幹糧,器械都維持在一個最低的水平之上。

他把一切都寄托在速戰速決之上,從未想過跟黃巾打消耗戰。

青州黃巾打不起消耗戰,但他更打不起。

戰爭不斷吞噬資源,摧毀人類固有的社會形態。

......

淳於城,正要北上的武老三等人愁苦的看著陰雨綿綿。他們對這一場秋雨也是牢騷不斷。

本來要前往昌都他們,現在不僅僅還在淳於,而且連城都不能出。

司馬俱答應的糧食更是見不到影子,天知道運輸到了什麽地方。

他們愁雲慘淡,來接防的青州黃巾更是毫無戰意。

昌都之戰到現在,他們整日繃緊精神,就沒有一時半會兒的工夫讓自己喘息一下。

軍情如火,一紙調令,他們就得聽命南下,北上。甭管問題有多少,不聽軍令,那就軍棍伺候。

現在困阻在城中,他們倒也知道軍士不會受到多少處罰,司馬俱一向都是重士卒,而輕頭目。

士族不會受到處罰,倒黴的自然是他們這些跟司馬俱不對付的頭目了。

一想到去了昌都之後,等司馬俱到來就會受到責罵,他們就是一陣心虛。

“武老三,咱們還是出城去吧,要是真耽誤了時間,咱們幾個戴罪之身,鐵定叫司馬俱那廝生吞活寡了。”

他們的眼睜睜的看著李越被司馬俱毫無尊嚴的吊打,淳於城的失陷更是讓他們心如止水。

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似李越這樣的人都搞不贏司馬俱,他們自然更不是司馬俱的對手。

雖然自己一方也能聚集數千人,但武老三很清楚自己麾下的黃巾是什麽貨色。他們無論是武器還是甲胄,不是缺,而是壓根沒多少。

皮甲他們頭目人人都有,士卒是人人都沒有甲胄,隻能穿著自己的麻布衣服,用身體硬抗敵人的箭矢,刀槍。

武器他們同樣匱乏,他們麾下現在仍有十分之一的黃巾用削尖的木頭作為武器,擁有全新環首刀的不過三成。

司馬俱麾下的軍士甲胄同樣匱乏。

但好歹還有二三十副鐵甲,五百多皮甲,鐵質的武器也是人手一柄,不似他們這些後娘養的。

渠帥可不是看誰能吹,而是強者才能出任渠帥。

司馬俱是訓練黃巾軍,提升自己的實力。李越,徐和也是一樣。

他們直接玩精兵政策,不再供養大大小小的雜兵,讓他們反衝鋒自己的陣型,擊潰友軍。

“走?就這樣出北走,俺們麾下的弟兄還有幾個願意跟隨俺們?”武老三斜睨,他是打定主意在雨停之前不出城的。

甭管他們怎麽說,他都要硬扛下去。

“可真要待在城裏麵......”

“你忘了昨天晚上信使說的話?”武老三打斷那人的話語,小聲提醒道。

“可是朱虛漢軍?”那頭目也是目光一凜,滿臉不可思議。

他本以為武老三跟李越關係不錯,敢反抗司馬俱。可他沒想到武老三現在還想投靠朱虛漢軍。

“你瘋了?”他壓住聲音,勸道:“甭管漢軍怎麽樣,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你就說錯了。”武老三冷笑一聲:“你以為就我投靠朱虛,是想死?照我看來,繼續跟隨司馬俱才死路一條。”

他冷笑不止,早就看透了司馬俱的伎倆。

現在北海大部雖然都掌握在司馬俱的手中,可小範圍的饑荒已經發生。

尤其是較早被司馬俱劫掠一空的城鎮,更是餓殍滿地。

哪怕隨後司馬俱良心發現,覺得不能光靠劫掠,卻又無法控製麾下的頭目。

安置婦孺在東萊,更是一步錯棋。

時值冬日,青州更習慣種植的是栗米,這種在北方種植了千百年的作物。

栗米是春種秋收,跟水稻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在未來足足一年的時間內,東萊一地的婦孺都需要北海的糧食救濟。

就近而食,糧食損耗會小得多。

距離越遠,在路上消耗的糧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