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勞永逸

“無論羌漢,隻要不聽朝廷號令,敢帶頭作亂,其首領都一概誅殺。”秦川道。

“太傅,你這想法有點太……簡單了吧?你殺了一個、兩個,始終會有其他人出來領頭;若是全部殺了,那和我的說法又有何異?”

段煨差點說出“太天真”幾個字,不過想到對麵乃是當朝太傅,硬生生臨時改了口。

“忠明、張遼,你們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有人冒頭你們就打掉,其他的事就交給其他人去做吧。至於能不能有效,我也說不準,這次重開西海,就當也是一次‘試點’好了。”

秦川不打算再討論下去。

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

秦川有了些想法,但此時萬裏長征還未開始,紙上談兵終是空耗,一步步做下去,才能知道可不可行。

“張遼,你親曆了雅苑示範新村的建設和發展,因此這五十名‘支邊幹員’,還要勞煩你多加看顧。”秦川又向張遼囑托道。

“請主公放心,我必護他們周全。”張遼拱手道。

“恩,除了保證他們的安全,若他們有什麽其他困難,你也要盡可能幫忙解決。”

“是。”張遼道。

隨著段煨、張遼出發的第一批民夫,有一萬出頭,主要是幫大軍運送糧草。

到了此時,還留在陳倉繼續往前鋪設道路的民夫,連同他們的家眷還有十萬出頭。

在此後的漢中之糧抵達後,將會有更多人陸續出發,帶著糧草前往金城,並且大部分會成為那裏的新居民。

當然,漢中的糧食不可能全部用於金城,其他地方也很缺糧。至於如何調度,秦川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田豐。

田豐手中也有不少掾吏,“均輸”本來就是合格吏員必須要掌握的數學知識,若是連這點糧食都分配不好,那要他們何用?

不過就在秦川打算帶著裴誼等人回長安,組建起“礦產資源部”時,遇到了一點意外。

“太傅,我的弟子傅詳也擅長堪輿測繪,將作大匠右校令華伍,也恰好精通《管子》、《卝說》,有他們去為你主理礦事已經足夠。”裴誼言辭懇切地說道。

“明禮,西海我們並未納入手中,此去危險重重。你就算想去,也可以再等兩年,何必急於一時?”田豐勸道。

原來裴誼得知秦川真的打算“重開西海”後,按捺不住心情,竟打算尾隨段煨一同前往,想要第一時間去見證和記錄這塊失而複得的土地。

“還請太傅允我。”裴誼沒有接受田豐的勸告,隻對秦川深深一揖。

秦川打量著這個三十出頭的男人,心中權衡著得失。

裴誼名不見經傳,在此之前秦川毫無印象。

如果是在原本的曆史中,這樣的小官,可能並沒有展露才華的機會。

畢竟大家都在為了吃飯和爭搶地盤奮鬥拚殺,這種文不能理政,武不能騎射的吏員,恐怕在獻帝的數次遷移中早就被放棄了。

但對於秦川來說,裴誼的作用就很大了。

比起不那麽急需的西海地圖,不管是鐵礦還是煤礦,現在已經到了缺乏的地步,按說更需要裴誼在這方麵發揮作用才是。

而且確如田豐所言,西海一帶的情況現在大家都是兩眼一抹黑,對裴誼來說,實在是有些危險。

該不該讓裴誼去呢?

“行,既然明禮有此誌向,我理當支持。”秦川深思之後,點頭答應了裴誼的請求。

“謝太傅恩典。”裴誼再次致以謝禮。

“不用客氣。明禮此去,也要注意安全,因此我打算給你撥二十名親衛,再攜帶足夠錢財,以免困於旅途。”秦川道。

“太傅不可,兵刀、錢財都是招災之源,帶的多了反而會惹來橫禍。”裴誼卻搖頭拒絕。

“這……”這就讓秦川有些尷尬了。

他對自身安全一向十分在意,不是很能認同裴誼這種把安危寄托在他人善惡之間的想法。

但孤身出行,而且還是在地理、人文環境都十分惡劣的邊塞,顯然也不是裴誼能做到的。

於是折衷之下,秦川為裴誼派了十名親衛,用於攜帶補給和文具。

“我出發之前,會為太傅留下一件禮物。這樣就算此後不能歸來,也能略償太傅之恩。”裴誼承諾道。

“我很期待。”秦川點頭道。

“這些都是於九月便收割了的稻穀,需單獨存放,切不可與其他稻穀混雜。”李善仁鄭重其事地對兒女們叮囑道。

“讓我在上麵寫上字,以作標記。”李善仁的小兒子李柱自告奮勇地說道。

他參與了夜校的學習,已經能寫出上千個常用字了。

“好。”李善仁點頭道。

於是李柱拿來竹筆,看了看覺得不太合適,幹脆直接用手指蘸著墨水,在布袋上寫下了“九月稻”三個大字。

李善仁將稻穀小心地收藏起來,說道:“這是我們家費盡全力保存下來的一點糧食,但決不可拿來食用。晚上還是熬點菜湯,加一些豆粕在裏麵吧。”

今年的旱災、蝗災,雅苑示範新村也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但並無一人直接死於饑餓。

按理說李善仁曾被秦川任命為“選稻吏”,每月有十二斛俸祿,一家十餘口人吃飯是沒問題的。

不過那些糧,李善仁大多都捐了出去。

當初秦川命雅苑示範新村往長安運去豆粕、麥麩之後,顧紅妝第一個把自己攢下來的所有糧食捐了出去。

緊接著沙小宇、各工坊“廠長”、村中掾吏等,都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贈。

李善仁也曾猶豫了一下,但在聽了別人傳來顧紅妝的話之後,他也咬牙把糧食都捐了。

顧紅妝是這樣說的:“如果沒有秦將領,我們早已是土裏的一捧白骨。如今他有了難處,我能幫他的也就隻有這點兒了。”

這話十分樸實,隻是最簡單的知恩圖報,卻讓李善仁深以為然。

“要是秦將領度不過這個難關,你們以為家裏以後還有好日子過嗎?”

李善仁這樣說服了反對的老妻和家人。

實際上,他並不知道這些糧食能不能幫到秦將領,也不知道會用於何處。但不管是管誰想要起事,總是離不了糧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