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威風凜凜

麻布下麵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窩棚,此時裏麵住著許多老人婦孺。

“自從九月雨後,多數災民回家,粥棚也逐步撤銷了。這些人都是築路民夫的家眷,他們離開了粥棚,就尋來工地,與家人在一起吃住。

因為不能去幹活,所以這時候也留在窩棚裏。”

田豐向秦川解釋道。

“恩,我這次來,就是要解決一部分家眷的事。”秦川點頭道。

他們進入窩棚區,查看各戶生活狀況。

“大娘,你家糧可還夠吃?”

秦川隨意選了一戶有人的窩棚,對一位正在紡麻的老年婦人問道。

“這位……將領,老身給你磕頭了。”老婦手忙腳亂地站起來,不小心把紡錘都掉落到了地上。

“不用行禮。”秦川扶住老人。

“將領,你剛才問我什麽?”老婦緊張之下,忘了秦川的問題。

“我是問你,你家糧可還夠吃?”

“隻要每天有活幹,應該就一直有飯吃吧。”老婦有些不安地說道。

“你家裏有幾個人幹活?”秦川問道。

“家裏一共五口人,除了我和兩個孫兒,還有兩口人都去幹活了。”

秦川暗自沉吟,兩口人一天大約能掙一鬥多一點糧食。三斤糧食五個人吃,也僅不至於餓死。

之前有粥棚時,這些老幼還可在粥棚領食。

現在沒了粥棚,他們全靠家人供養,掙得那點糧食就緊張了起來。

“大娘,能讓我看看你家的糧食嗎?”秦川道。

老婦小心翼翼地拿出三四個小布包,都隻裝了墊底的一點,最多的也不到一半。

一個布包裏麵,裝著一些麥粒。

一個布包裏麵,裝著一些粉末。秦川聞了一下,似乎帶著點香味,好象是當初的豆粕蝗蟲粉,沒想到他們珍藏了這麽久。

“這可是能救命呐。前幾天一個孤人,餓的已經不能動彈了,我兒子拿了點‘救命粉’,調水喂了他,把那人給救活了。”老婦見秦川似乎對粉末比較在意,便介紹道。

她在工地也呆了有一個多月了,雖說未必認識田豐,但也知道這裏的軍人,絕不會搶自己那點糧食。反而有時候災民向兵卒求助,還能得到一些幫助。

再說這個將領威風凜凜,帶著一群悍卒,一看就是大人物。

因此老婦並不擔心他會搶走自己的糧,敢於放心地拿給他查看。

第三個袋子,裏麵裝著幾兩麵粉。

第四個裝的最多的,是小半袋麥麩。

“這是怎麽回事?”秦川看向了田豐。

他可不記得自己曾允許拿麥麩當工錢發給這些築路者。

“這些麩子,是我們自己用糧食換的。吃的時候摻上一些,糧食就更經吃。”老婦說道。

秦川把袋子還給老婦,又向親衛借了點銅錢,給了老婦幾枚,便離開了這家。

他們一路查看了十餘戶,情況大同小異。隻是家裏勞動力多一點的,存的糧食會多上少許。

“田豐,我打算將這些築路民夫的家眷加以安置。”秦川道。

“如此甚好。隻是主公你哪來的土地安置他們?再說,即便把這些老幼覓地安頓,他們自己也難以完成耕種。”田豐沉思道。

“我打算先行選拔兩千戶,作為試點,安置在郿縣侯的封邑。田豐,你稍後幫我進行選拔,可以把這當做一種獎勵。”秦川道。

“那剩下的人呢?”田豐問道。

“剩下的人,跟在段煨大軍之後,加快前往金城。”

“主公,我知道金城戶口百不存一,大量民夫和家眷進入,正好填補空虛。但是,金城無糧,這麽多人過去,我們即使能搞到糧食支援,恐怕也來不及運輸吧?”田豐道。

“金城以西有一座西海,西海裏有數不盡的魚。到時候,輔以少量糧食,加上那些魚,養活十幾萬人綽綽有餘。”秦川道。

這可不是他的想當然。

曆史上三年困難時期,青海湖的湟魚,有實打實統計數字的,就捕撈了七萬五千噸。

若是算上周邊各省前往捕魚自救的災民,估計這個數字在十萬噸以上。

這些魚,不僅提供給當地人民食用,還大量運輸到鄰近省市,起碼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而且青海湖的漁業生產,也並不是突然誕生的。

即便此時的羌人(不一定)不愛吃魚,但在有明確記載的曆史中,也就是現在這個時段,鮮卑族就已經開始侵入青海地區了。

這支進入青海地區的是鮮卑乙弗部,在三國兩晉時期,他們建立和占據了漢朝殘留的城郭,以漁業、畜牧業和種植業為生,也被稱為“乙弗勿敵國”。

在此後的曆史中,青海湖也一直都有漁業生產存在。

隻是限於古代的儲藏、運輸條件,這一帶也一直都是人煙稀少,所以漁產的消耗極為有限,規模一直不大。

秦川可不會在這時候操什麽“環保”的心。

哪怕這十幾萬漢人全部都敞開了肚皮吃,也不可能吃完青海湖裏的魚。

再說和人的性命比起來,什麽都是次要的。

“主公真是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啊。”田豐讚歎道。

他對秦川的話毫不懷疑,因為事實已經證明了秦川“永遠正確”。

秦川不會知道田豐的危險思想,隻道:“你還要幫我再選拔一萬身強體健的民夫,前往長安接收獨輪車,從陳倉道去漢中運糧。”

“此事容易,隻是這些運糧的民夫,該由何人組織統領?”田豐問道。

鍛煉了這麽久,田豐早已不再是那個隻知道抄書的腐儒,他已經明白這種數千上萬人的行動,沒有良好的組織,隻會是一場災難。

“馬超帶著一千多部曲屯駐在武功,我會命他監督押運。他在陳倉道走了個來回,已經很熟悉了。”秦川道。

隨後田豐便從民夫中,選了兩千戶出來,選拔標準是在築路工程中,表現的勤勉程度。

雖說這種選拔未必公平,但也好過隨手指定。

這兩千戶,設置了一名“鄉長”,三名鄉老,其下仍按之前的“十戶互保”之法予以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