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間和出世間的佛教道德

佛教道德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道德,有共世間道德,有不共世間的道德,以下簡略說明。

(一)眷屬之間的人倫道德

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人與人之間最親的就是自己的親屬。所以,首先談親子關係的道德。子女對父母的行為,怎樣才合乎道德的標準呢?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怎樣才合乎道德標準呢?下麵舉出幾點佛經的記載:

1.子女對父母的五種道德:

第一,維護家業。不肖的子孫,容易把祖傳財富,一夜之間傾家**產,所以,維護祖傳的產業是應有的道德。

第二,祭祀祖先。子女對父母祖先要有祭祀,溯宗思源的觀念。

第三,光宗耀祖。所行所為須能光宗耀祖。

第四,傳宗接代。做子女的能為父母傳宗接代。

第五,四事奉養。對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必須無條件奉養,供養他們飲食、衣服、用物、湯藥等。

2.父母對子女的五種道德:

第一,養育成長。對子女有養育成長的責任。

第二,教導學業。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第三,完成婚姻。給予美滿婚姻。

第四,導歸善路。引導子女走上正路。

第五,傳承家業。有美好的家族聲譽,讓子女來傳承。

3.丈夫對妻子的四種道德:

第一,潔身自愛。丈夫應當潔身自愛,不可借交際應酬而在外麵尋花問柳。

第二,委治家權。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權交給太太。

第三,衣具莊嚴。做丈夫的應給妻子穿著美好的衣服,過安樂的生活。

第四,敬愛有禮。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隸,應尊重她,並以禮貌相待。

4.妻子對丈夫的四種道德:

第一,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親切、誠意侍奉丈夫。

第二,做事有序。與先生共同維護家裏環境、氣氛、清淨,回到家,能有舒適、溫暖的感受。

第三,守護家財。好好管理財產,不要貪圖便宜的東西,或放高利貸、標會,因為吃虧上當往往都是由貪念所引起。錢財如何處理,應經常與丈夫研討。

第四,嚴守貞節。做妻子的,從結婚那一刻開始,就要認定世間所有的男人都沒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間的道德、夫妻之間的道德,經典上還說到主從之間的道德。

5.主人對仆從的五種道德:

第一,隨力作業。既是仆從,他有他有限的能力。對仆從不可超過其能力以外的要求,應依他的能力給予任務。

第二,給予衣食。仆從為主人工作,主人為仆從解決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問題,不可令他匱乏。

第三,病給醫藥。除了衣食,醫藥保健也非常重要,雖是仆從,其生命和健康同一般人一樣重要。

第四,慰勞獎勵。不能隻注重仆從的物質生活,他們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適時地慰勞及獎勵,可以讓他們工作稱心如意。

第五,休閑活動。不可對仆從要求過度的工作,必須給予他們適當的休閑和娛樂活動。

6.仆從對主人的五種道德:

第一,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習慣,在主人早晨還未起床之前,應該先起身灑掃,整潔內外。

第二,晚上後眠。晚上,仆從應該在主人睡後才眠,關鎖門窗,小心門戶、火燭。

第三,勤勞做事。仆從對工作要勤勞,有責任感,應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第四,稱揚主人。仆從不可在背後批評議論主人,應該稱揚主人種種功德。

第五,忠於職守。仆從要得到主人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自古以來,忠義即是傳統的美德。

佛教非常重視人倫道德,尤其眷屬之間的和諧相處,人際之間的互相尊敬,在以人為本的佛教裏,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經濟道德

每個人的家庭經濟,有富有的,有貧窮的。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貧窮的家庭,有時反而和諧快樂。在這世界上,有的人能共富貴,不能共貧窮;有的人能共貧窮,不能共富貴。其實,不管貧富,能有感恩的美德,就能促進生活的美滿幸福。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富有;精神上的道德,才是一切快樂的泉源。

所謂感恩的經濟生活,是每個人對生活上的一粥一飯,要有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一條絲、一塊布都不是簡單的事,今天的社會,許多人缺少知足感恩的心情,所以我們的經濟不管如何豐富成長,許多人仍然不會感到幸福。

佛教對現法安樂的法門提出四點意見: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譬如把家庭的客廳變成工廠,倡導家庭副業,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求財的方法很多,隻要是善法,是利眾生的,如《阿含經》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這六種資生事業,明白指示在家信徒,可以合理合法地賺取應得的利益。其他不正當的方法,如**業、殺業、酤酒、卜卦、算命、大秤小鬥等來取得金錢,那就不應該了。

2.守護具足:若要經濟生活合理,必須以道德作基礎,正當的言行和事業,才能守護自己的財富;勤勞和守法,才是生財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沒有善友來往,光是結交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財富。佛法說散失財富的原因有六種:“酗酒、賭博、**、非時行、伎樂、惡友”。如能具足“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善友,自然能擁有現法安樂的財富。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當職業,正當的經濟生活,是量入為出,合法合理的。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錢作為標準,主要是能知足感恩。佛經雲:“知足之人,雖臥地上亦為天堂,不知足之人,雖在天堂亦為地獄。”多少人家財萬貫,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無隔宿之糧,但仍然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大迦葉在塚間修行,顏回居住陋巷,他們所以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有知足的修養。知足之後,進一步對社會要有感恩的心。時時想到我們穿衣,是因為有工人為我們織布;我們吃飯,是因為有農人為我們種田;沒有演藝人員,我們就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公共汽車司機,我們出門就沒有車子可乘。我們所以能生存於人間,主要就是仰賴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需要;沒有社會大眾,我們就無法生活。所以應該把經濟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之上。

(三)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

要建立良善和諧的社會,必須每一個人都能具備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社會道德主要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是非常複雜的,以下舉出數點說明:

1.親友的關係:人間有親屬的關係,固然彼此增加許多互助,但人間越親的關係,製造的是非煩惱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要以道相交,以舍往還,不可隻有金錢的往來。親友的關係應該做到“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幫助人格尊榮,彼此隱惡揚善,督促前往善道”。

2.君臣的關係:長官和部下,領袖和幹部,應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鳳凰,一飛衝天,如果沒有梧桐樹,它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連官都不要做。做領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才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不會人人全是千裏馬,但我們應該知人識人,這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3.信仰的關係:人不能沒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人神的關係、師徒的關係、道友的關係。做一個佛教的信徒,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我們應該:第一,護人更要護法;第二,護神更要護佛;第三,護師更要護眾;第四,護寺更要護教;第五,護老更要護幼;第六,護財更要護道;第七,護情更要護理;第八,護私更要護公;第九,護己更要護他;第十,護身更要護心。

4.職業的關係: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謀求生活,就要和各種職業建立關係。受教育時,和老師來往;要衣要食時,和農工來往。不論什麽職業上的來往,誠實無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上述之外,還有師生關係、鄉黨關係、同學關係等等,任何社會人際關係的道德,必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才能誠實無欺。

人世間彼此的關係如君臣、親友、夫妻、主仆等,皆是靠社會道德來維係調和。我們和社會的關係,不管是對長官、老師或朋友,要像鳳凰般擇木而居;親友則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間,彼此潔身自愛而敬愛有禮;主對仆慰勞獎勵,仆對主忠於職守,主要有培養仆人能獨立經營,獨當一麵之善心,仆要有盡力發揚主人事業之忠心。如此,才能締造一個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風氣。

(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

現在是自由民主的時代,我們關心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時代需要有理性,需要有政治道德。

佛教裏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是什麽呢?

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正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輪王回答:“應當依於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什麽是犯,什麽是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麽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於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在公益事業方麵,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是布施持戒,泛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飛相接,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娛樂,完全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氣象。

佛教對於政治的態度,就如太虛大師所說:“問政而不幹治。”因此,佛教對於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長阿含經》的《遊行經》裏,曾經就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善巧地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其中談論的從政七事是:民主集會、和合團結、維護傳統、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視宗教、從事生產等。事實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國家大事,都是撞鍾擊鼓集合大眾共商國事。國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見,這從經典記載轉輪聖王的十德可以看得出來。輪王十德是:

第一,寬大清廉。

第二,接受民意。

第三,與民同樂。

第四,依法征稅。

第五,威嚴適度。

第六,不貪聚斂。

第七,禁歌歇舞。

第八,公而忘私。

第九,和悅臣民。

第十,珍攝健康。

這些都是屬於佛教的政治道德。

(五)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有一些人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那個教,像這樣就是沒有宗教道德。為了自己幸福而殺生卻去祭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生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求神明給我發財,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做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做不能做,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麵前占卜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神教他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於信仰的對象,為什麽會朝秦暮楚,或對它有種種的要求,除了欠缺宗教道德觀念,也有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於宗教信仰曾經開明地指示,他說:不要因為大家這麽說就信仰,必須經過自己理智地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後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師父,這種三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必須遵守佛陀開示的做人基本道德,內容是:

第一,不殺生——不隨便殺害生命。

第二,不偷盜——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

第三,不邪**——不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人的貞節情操。

第四,不妄語——不得說謊詐騙及誹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

第五,不飲酒——不得吸食任何會損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製定的這五條戒法,也是社會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麽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慧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裏證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麽,而是一心一意地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於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可以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應從自己的行為做起。

希望未來及來生比現在豐富美好,必須能再出生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對於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開示了三個法門,即布施、持戒與禪定,稱之為人天三福行。

布施與持戒(五戒),都是克製自己、利於別人,犧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與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比較,更說明了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

布施持戒可以出生為人,若想升天則必須兼修禪定。

宗教的信仰,什麽是迷信?什麽才是正信?以上所述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的說明,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判斷,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義,克製自己來升華人格的;能夠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變這一信仰,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

世間的一般善行,當然比惡行來得好,而佛教所講的道德,又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這就是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不共世間的最高德行。

佛教所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一般我們對人行慈悲,都是看我對你有沒有緣,我高興不高興,或者想到你將來要如何回報我。但佛菩薩的道德,是不管你我有沒有緣,不管你是否會回報我,他都願意行慈悲。我們現在行慈悲,是可憐你、救濟你、幫助你,是站在能救濟、能幫忙的立場,對方是被救濟者、被幫忙者。佛教的慈悲,則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慈悲和愛、博愛是不同的。

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有的人受到別人的傷害、打擊,沒關係,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為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強,而且碰上因緣,可能也會想辦法報複,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是一種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為他能深觀緣起性空之理,任何順逆之境,都是無自性的,從忍耐事相的當體,就能得到解脫,成就最高忍辱波羅蜜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忍耐一次、二次,到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薩忍耐是必須經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圓滿忍耐的功德,可以說是永遠的忍耐。

我在高雄開創佛光山,沒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飲食店的小商店開張了。有人跟我說:“師父,為什麽我們佛光山的名,他們也拿去當招牌使用,應該阻止,不允許他用。”我說:“沒有關係,諸佛菩薩連身體、骨髓都布施了,何況佛光山這個名,又不是我們的專用品,他喜歡就讓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來了,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佛光加油站也出來了,我還是說不要緊,發菩薩心要能為眾生擔當,別人用了這個名字,我都不能擔當嗎?這幾十年來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場、旅行社、餐飲店,我都不辯白。

由於菩薩具有高的智慧,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所以佛陀讚歎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國道家的無為是小乘境界,以了脫生死的自利為重,是不究竟的境界。甚至佛教界為社會所提出的服務、利濟眾生的事業,站在大乘菩薩道德上,仍是不夠完善、不究竟。

修學菩薩道德先要有道德意誌,所謂“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誌上建立社會道德意誌。然後,發恒常心,行菩薩道,運用與三輪體空相應的般若空性慧,行無緣大慈悲心,堅固永不退轉的願力,再建立道德勇氣。

1.道德勇氣:所謂道德勇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菩薩觀眾生迷著種種欲樂,沉淪於生死苦海中,而引生無量慈悲,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進而廣求無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斷地去做有利於社會人群的事。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誌的,“勇”敢的,這些與儒家的智仁勇三達德相似,而此究竟無上的行願,正是最偉大的道德勇氣。

2.道德責任:有了道德勇氣,接下來要有道德的責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負責任的。皈依三寶要發誓,這是對信仰負責任,機關主管或上至國家元首就職時宣誓,都是對自己的職務負責任。

菩薩修學佛道,當他們發了願心之後,除非眾生度盡,否則絕不輕易放下眾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脫的。地藏菩薩的願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台北汐止的慈航菩薩說:“隻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對自己言行道德負責的明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自己的道德誌願負責,例如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每發一願,最後必附帶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便是一種道德責任。

3.道德榮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除了對自己所言所行有責任感,對大眾更要有榮譽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聖先賢,為了忠孝節義,堅守節操而萬古流芳;這就是道德榮譽的作用。菩薩的道德榮譽,是常常生起慚愧心,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總覺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眾生無法用盡全力。如果願力無法達成,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進,勤求無量方便法門。

聖賢不會欣賞自己身上散發出來的光圈,菩薩的道德榮譽,更是以無我而度眾,以無相而布施,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度化眾生的目標,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以世俗來說,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菩薩的道德榮譽,是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平等境界。

4.價值:“偉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換來的讚美詞句,世間往往有好人難做,善事難為的現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們必須站穩腳跟,堅定信念,相信正義必然勝過邪惡,黑暗一過,光明必定到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價值的定律。有一首詩說:

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鬆,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我們必須肯定道德價值的見地,為了自己,進步再進步;為了真理,奉獻再奉獻;為了世間,服務再服務。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惡的;善的畢竟是芬芳,惡的終歸是臭穢,這是道德的價值論,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1981年11月15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