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究竟和不究竟的一般道德

道德有究竟道德,不究竟道德,有真的道德,也有假的道德。以下分為四點說明。

(一)偽裝的道德

道德與知識學問不同,學問能力,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但是道德是可以偽裝的。四兩的道德可裝成半斤道德。有一些大奸巨惡的人,裝成偽善的麵孔,行假仁假義,那是偽裝的道德。

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次搭火車,忽然來了一個人,朝我身邊一坐,匆匆忙忙把我手上的念珠搶過去,並說:“借我用一用。”然後便開始眼觀鼻,鼻觀心地念念有詞,隨後有幾個警察跟著而來,朝他看看,其中一個警察說:“不會是他吧?他是念佛的人。”等警察走過之後,他把念珠還我,一句話不說就走了,這時我才知道,他是個小偷,警察在捉拿他,他就趕緊拿住念珠,蒙騙了警察。所以,偽裝的道德,是可以騙人的。

(二)對待的道德

中國的道德,都是上位的人要求下位的人。以君臣的關係來談,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假如君待臣無義,沒有人怪君;臣待君不忠,則是大逆不道。父子之間,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假如父待子不慈,如賣女為娼的父母,少有人怪罪;若是子待父不孝,就會受人責備。夫妻間的關係,丈夫待妻子以愛,妻子待丈夫以貞節,假如丈夫不愛護妻子,像虐待妻子、三妻四妾,社會認為這些很平常;而妻子待丈夫沒有貞節,即是罪大惡極。主仆之間,主待仆應好好用他,仆人對主人要講忠義,假如主人對仆人不好,沒有人會怪罪;仆人若對主人不義,社會就會怪罪於他。

所以中國社會的道德,是上對下的道德,這是不公平的。《大智度論》說:“世間如車輛,時間如轉輪,人間如車輪,或上又或下。”對待的道德,不尊重人格,不以現代人權至上為原則,所以它是不究竟的道德。

(三)不淨的道德

社會上,還有一種不淨的道德,例如試管嬰兒,這樣的孩子,難道將來對他的父母究竟是誰,不會懷疑嗎?這是破壞人倫道德的完整,所以是不淨的道德。

又如歌頌貧窮,摒棄正當的歡樂,甚至嗬斥正當的家庭倫理和感情,放棄人間的責任,不發心服務社會大眾,以個人自我逃避為清高,像這樣就是有道德嗎?

又如應該吃的東西不吃,應當穿的衣服不穿,故意吃得很壞,穿得很破爛;難道一定要表現貧窮、下賤、可憐,才是道德嗎?

以上所述,看似道德,其實並不合乎真正道德的標準,這就是不淨的道德。

(四)問號的道德

在世間中,有很多大好大壞的問號道德。比方我們為了人類的幸福,用動物來做試驗,讓他們傷生害命,求得我們將來的健康長壽,這是道德或非道德呢?此外,蟑螂要消滅,老鼠要打死,以人類本位而言是不錯的,但是就整個生命環來講,一定要把他們消滅,讓我們生存,這不就是問號的道德嗎?

此外,有人為了責任的逃避,感情的糾紛,金錢的負債,選擇了自殺,以為自殺就能一死了之,自殺算是道德嗎?若說自殺不道德,許多聖賢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難道這不算是偉大的道德嗎?

如果把一個人害死,是很不道德的,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乎道德或不合乎道德?法官判處罪犯死刑,是為了社會、秩序、道德,不得不判刑殺人,難道這不道德嗎?

現在有人提倡安樂死,在人病重的時候,與其讓他痛苦地活著,不如幫他打一針,讓他免受病苦的折磨。佛教以慈悲為根本,對於“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應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地存在。萬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麽不對,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這種不忍其痛苦,希望解除其痛苦的出發點,是不道德的嗎?又如醫生為了醫學實驗,解剖人體,或將此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的身上,像這樣的慈悲,是合乎道德,還是不道德呢?現代的文明國家,凡是重婚都被認為不道德,但天主教有一位主教在非洲傳教時,娶了800多位妻子,因為當地法律,女人必須結婚方得出境,這位慈悲的老主教,為了把當地如奴隸般的婦女,帶到他處過幸福美滿的日子,不得不今日跟這個女人結婚,明日又跟那個女人結婚,以婚姻關係的名義把人帶走,使他們脫離苦境,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日本佛教真言宗的親鸞上人,他是一位出家人,娶了300多位妻子,親鸞上人不是好色之徒,他是可憐那些低階層的女人,為了提高她們的地位,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古人有謂“盜亦有道”、“大義滅親”的,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所以道德不道德的標準,是視我們心中的出發點而定,於人有益的是道德,於人無益有害的是不道德。問號的道德,可以說是大好大壞的道德。

在此,為道德下個注解,即出發點是慈悲的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地,出發點不是基於慈悲的,雖是好事,仍然是屬不究竟的道德。道德的標準,要完全從內心的出發點來決定是道德和不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