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明”的時間差
中日兩國是近鄰,在近代的時候,差不多同時進了一個學習西方課程的課堂。不幸的是,日本是優等生,中國是中等生。中等生碌碌無為,但優等生卻惦記著踩著中等生高升一步。這就是兩國的近代史。
由於西方人的到來,在中日之間有個時間差,所以,當中國的大門被轟開之時,日本的幕府還在鎖國。中國有魏源等人編出《海國圖誌》,日本還談不上這些。這樣的書,即使在後來的明治維新期間,仍然是日本的啟蒙之作。但是,由於有中國的前車之鑒,當美國佩裏艦隊叩關時,幕府慌亂了一陣之後,沒有抵抗,就屈服了。這種對外屈服,刺激了長薩等強藩倒幕的野心。倒幕的勇士們,尊王攘夷的原意,是要豎起天皇的旗幟,把西洋鬼子趕出去。小小試了一下之後,被洋人的利炮轟了個稀巴爛,發現西洋鬼子不好對付。於是乖巧地從攘夷變為迎夷,開始了日本長時間學習西方的進程。
作為優等生,日本的學習態度不錯。一是認真,上課,做作業,都一絲不苟;二是開放,見著就學,沒有城府;三是對老師有尊崇之心,從心裏覺得西方優勝。自古以來,態度這樣端正的學生,無論賢與不肖,沒有學不好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當中國人中的人精胡林翼,還對著揚子江中駛過的洋人輪船發呆的時候,日本人已經在美國人的協助下,買了一艘兩百多噸的小輪船,橫渡太平洋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當中國官員發現英國人在上海修了一條小鐵路而大驚失色之際,日本已經開始在國內大規模地修建鐵路了。中國的小鐵路買下來被拆掉了,而日本的鐵路卻在日日延伸。即使同步學習,一個師傅教出來的海軍,日本人學得也比中國人好。他們不需要那麽多應付點校的花架子,也無需用國產化證明自己的高明。中國人請來的老師,早早就被打發解聘了。但日本人的老師,一直都有職有權。
中日都有一個無條件崇拜老師的階段,日本這個階段,來得比較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所有西方的事務,都被視為文明的。把英語civilization譯成文明,就是日本人的功勞。其實,這個概念在西方跟城邦文化有關,在東方沒有特別對應的詞兒。而在中國古漢語中,文明一詞,有文雅、高貴和神明的含義,這樣的對譯,實際上過分拔高了civilization,反映出那時日本人對西方文化的尊崇。那時的某些日本人,吃穿住行,凡事學習西方,西方的就是一定是文明的,反之,自己的習俗,就是野蠻。吃豬肉,吃牛肉,都是文明,喝牛奶也是文明。東西方人種的體質差異,在那時先進的日本人眼裏,關鍵差在了吃的方麵。所以即使忍著惡心,也一定要吃自己從來不喜歡吃的牛肉、豬肉,一定要喝牛奶。穿西裝,打洋傘,也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征,即使穿上了西裝,看上去不倫不類,也非穿不可。這一點,曾經讓中國的李鴻章很是看不起。
不過,看不起日本人的中國人,後來也跟日本人一樣,開始了對西方的盲目尊崇。這已經是二十世紀初的事情了。那時候,所有西方的東西,都是文明的。追求文明之心,一點不比當年的日本人差,生怕洋人笑我們不文明。西式禮帽,被稱為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車,是文明車,話劇,是文明戲,連西式的結婚儀式,都被稱為文明結婚。每個縣有人采用西式結婚儀式的時候,縣誌上,都要鄭重地記上一筆。作為滿人統治臣服的標誌的發辮,就是因為總有人出來證明它不衛生,也不文明,鬧到後來,連滿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堅持了。
隻是,中國人的轉變,是挨了一次痛打之後才發生的。而日本人的態度,卻是學習過程中自然的產物。
日本人也有不文明的時候,1891年,俄國皇太子到日本訪問,遭遇刺客的襲擊。1895年,到日本馬關談判的李鴻章,也遭遇了同樣的事情。這樣的惡性事件,在中國,是以群體的方式發生的,在瘋狂的義和團風潮中,德國的公使和日本的書記生,也因此而喪生。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對於這樣的事情,過後中國人,也感覺到十分羞愧。
西方未必文明,東方也未必野蠻。但在近代曆史上,東方學習西方,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一個必要的事實。既要學習,虛心一點,還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