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場行事

道場是修學佛道的所在,負有接引信眾學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團必先健全,始能發揮弘法度眾的功能。是以道場日常行事中,除了舉辦法會、慶典,其他如禪七、佛七、朝山、講座,乃至現代的佛學會考、短期出家、夏令營、講習會等各種活動,提供信徒聞法共修以外,更有許多重要的寺務行政,從中可以看出僧團的組織嚴謹,製度健全,十分合乎現代化的管理學。

過去叢林在人事方麵有所謂“四十八單”[1]職事,四十八單又分為“序職”、“列職”[2]。序職代表的是道德、學問、階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長於道德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無實權,譬如軍隊的上將、上校等;“列職”,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職務,譬如團長、總司令等,握有實權。

叢林的“序職”,包括首座[3]、西堂、後堂、堂主[4]、書記[5]、悅眾[6]、知藏[7]、祖侍[8]、燒香[9]、記錄[10]、參頭[11]等;“列職”分別為都監[12]、監院[13]、副寺[14]、維那[15]、知客[16]、糾察[17]、典座[18]、衣缽[19]、湯藥[20]、莊主[21]、化主[22]、寮元[23]等。大部分僧眾有了序職以後,又領有一份職務,正如軍中所謂的上將總司令、上校團長等,亦即序職、列職兼具。

此外,也有專於一務者,如:飯頭[24]、水頭[25]、菜頭[26]、粥頭[27]、門頭[28]、淨頭[29]、園頭[30]、鼓頭[31]、茶頭[32]等,這些行單不需要序職即可擔任。因此,四十八單職事不一定是四十八個人,有時一人兼具序、列職;有時一個職務有多人負責,例如序職的堂主,多則十幾位,少則七八位,而書記則有三五十,乃至百位之多,愈多表示寺院愈大。

序職代表資格、身份、地位,除非違犯清規,否則如同頒授的少將、中將等階位,是終身榮譽,永遠保留,然而職務(列職)則可隨時因所需而變動,有其一定的任期。

叢林的任期製度,對於人才的養成與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頭期尾”[33]職務調動時,凡任期圓滿者,必須分別向大和尚或客堂請辭,經過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開會安排後,完成“請職圓職”[34]的新任命。而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晉山住持[35]、傳法傳賢也是叢林重要的行事與典範。

住持又稱方丈、堂頭,凡是可以提供“掛單接眾”[36]的道場,才能有住持的稱謂,否則隻能稱為當家。住持平日領眾熏修、上堂說法,是一寺之主,但是逢到“出坡普請”[37]時,仍須隨眾作務;乃至進出山門,亦需向客堂“告假銷假”[38],此舉充分顯示僧團平等與相互尊重的精神。

僧團強調和合、清淨,僧眾平日的生活、修行均應隨眾作息,遇有特殊情形也必須請假。請假時,如果搭海青、袈裟,即表示要請長假;著海青請假者,是屬暫假。除此又隨各種“香期例假”[39]而有不同的禮儀規定。

依據中國佛教的傳統習慣,出家者必須受足三壇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僧格。三壇大戒乃中國佛教特有的受戒儀式,也是道場的重要行事之一。戒期有“進堂出堂”[40],從進堂到“封堂”,當中有一段緩衝時間,因為我國幅員遼闊,路途遙遠,必須一段時日趕路,所以先“開堂”,讓大眾陸續報到,到了一個時期才“封堂”。這一段時間先教授部分簡單的規矩,等封堂後即不能再隨便進出,這時即開始進行正式課程。

戒會圓滿下山,稱為“出堂”。進堂有進堂的規矩,出堂也有一定的告假方式。戒期當中,受過沙彌戒、比丘戒後,均要“巡寮[41]告眾”,巡寮亦即“巡山”,大眾一起到方丈室、客堂、庫房、大寮等各單位巡示告眾,借此認識環境及人、事、物。巡寮告眾乃佛陀時代立下的製度,後來中國叢林為恪遵佛製,所以也立下巡寮事項。

道場行事,不離弘法利生,因此不管為信眾舉辦法會活動,或是健全僧團的規矩製度,其實都與信眾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僧住則法住”,唯有僧團健全,而後才能駐錫弘化。

【注解】

[1]古代叢林,凡組織係統嚴謹的寺院,其人事製度有所謂“四十八單”職事。四十八單又分為序職、列職兩種;序職有職無權,列職則有職有權。一般參學者如果領到序職或列職,均感光榮。

[2]叢林的人事組織,分序職、列職。提綱祖道、輔翼門庭者,稱為序職;為眾辦事、盡心服務勞動者,稱為列職。序職、列職又各有東序與西序之分,位次如下:

(一)序職位次: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請客、行者、香燈;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職、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二)列職次序: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鍾頭、鼓頭、夜巡;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3]又稱座元、秉拂,可代表大和尚教育說法。

[4]各堂之首,掌理本堂行事。

[5]書記為序職之一,在叢林中地位崇高,大都是青年才俊。

[6]維那之副。此執有數人,若維那不在堂,則由大悅眾代管。又朔望查收堂中什物,教初參禮法,一切佛事的唱念,皆悅眾之職。

[7]又稱藏主,負責管理藏經閣,類似圖書館館長。

[8]兼理影堂香燈,侍奉先祖,故為序位。凡影堂的灑掃、上供、香燈等,皆為其職。

[9]侍寮的首領。凡住持說法,如上堂小參等,鳴三陣引磬時,出位拈香三瓣,展大具三拜。又上堂、上供、祈禱、掃塔、小參等事,當預燒爐候用,雙手高捧齊眉,在住持前行。

[10]外則書記,內則記錄。凡遇小參上堂等事,則傳牌出門,執杖請拂。方丈說法,則寫法語實貼;班首秉拂,則寫牌懸掛。此人需性情溫和,品格良好,耐勞且謹慎精細,對外文字要工整。

[11]管理所有參學的人,亦是新參學者掛單時的訓練、照顧、服務、管理者,相當“新兵訓練”的管理者。

[12]又稱都寺、都管,負責總管、監察、考核。

[13]又稱寺主、監寺等,按寺院的大小設一人或多人,平時輔佐住持管理寺務。產生方式有:一、記別,即以年輕有為的法眷承其衣缽;二、請職,即由聘請而產生的當家。

[14]又稱庫頭、司庫,掌理會計出納者。

[15]為首座執行訓導工作;禪堂之內,維那至上,維那之下有悅眾輔之。紀綱司法為維那應負的職權。

[16]又稱知庫、典賓等。“知客”一詞,望文生義,就是:“我知道客人。”知道客人是什麽人,是什麽心理,是什麽性格,有什麽需要,應該怎樣接待他、招呼他、安排他,甚至如何幫助他,這些都懂,就叫作“知客”。“知客”是叢林中掌管迎送與應接賓客的職稱,在《禪苑清規》上載:凡官員、檀越、尊宿或諸方名德之士來訪,知客皆以香茶迎待,隨即令行者通報方丈,然後引見;若為諸山長老、高官、大施主,當鳴鍾集眾於門迎候。若為普通客人,則於知客寮接待。其職以接待賓客為主,故凡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皆由知客引領。“知客”的工作在常住各種職務中列為上首。昔時雪竇禪師在大陽座下,貫休禪師在石霜慶諸座下,都曾任過知客之職。故知在知客行儀中,也能造就出一代宗師。

[17]又稱“僧值”,原無實位,取僧眾輪值之義。其職為代方丈和尚監察其所不及暇顧之處。

[18]掌理大眾飲食者。負責典座者應愛惜常住物,不得暴殄,就廚粥飯,不得異眾;粥飯上桶,先望齋堂,焚香拜已,方發過堂,此為典座之職。

[19]方丈室負責人,掌理常住莊嚴、法器、財務等事。

[20]住持和尚的侍者,視寺院大小需要而定,有湯藥侍者、管香侍者、侍狀侍者、待客侍者、衣缽侍者、巾瓶侍者、幹辦侍者等。湯藥侍者應時供奉住持湯點,左右應接,佐助衣缽,撫恤行者。

[21]大陸叢林的田地寺產分散於各地,田地出租需要收租金,故有莊主之職,就是專門執行收租之人。

[22]專門出外教化、化緣者,多由老成持重、有德有學的長老擔任。

[23]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眾掛單事務。

[24]掌理粥飯者。香到開梆,打粥飯;先盛供,次齋堂、客堂、山寮、園房、塔院、老堂、病堂,此為飯頭之職。

[25]禪林中司掌汲水、燒熱水供大眾盥洗的職稱。

[26]禪林中,典座之下,設有管領菜蔬之僧,稱為菜頭。其職司為揀舍枯葉、蝕葉、菜蟲等。

[27]掌理朝粥者,稱為粥頭。《摩訶僧祇律》中載,粥有十利:

(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

(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

(三)益壽:補養元氣,壽算增益。

(四)安樂:清淨柔軟,食則安樂。

(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

(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

(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

(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

(九)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

(十)消渴:喉舌沾潤,幹渴隨消。

[28]日夜照應門戶,以時啟閉。如有夜叩山門,先通同寮而後同開,若為尊宿官員士夫將到,速報知客。值日者看寮,守門不移步。

[29]又稱圊頭。三時過堂時,關鎖後門;四板點路燈,課誦上殿時,挑各處淨桶、換洗手水和洗手巾等。

[30]管理園地的栽種及灌溉,收成之物不得先吃,更不可私自送人或變賣。

[31]大鼓為叢林號令之一,與大鍾相接。鼓頭即擔任擊鼓之職。凡和尚上堂說法、說戒及早晚開大靜,都由鼓頭負責。

[32]三板夜巡送燈,燒開水、麵湯。粥罷止靜,燒開靜茶。四支香燒開水,午飯罷燒二板茶,止靜燒開靜茶。四支足香,燒開水,晚課後燒開水。

[33]叢林職事的調職分期頭、期尾。期頭指農曆七月十五日,屬於大調動;期尾指農曆正月十五日,屬於小調動。

[34]圓職即指任期圓滿了要請職或再任一期;請職則是於期頭、期尾時的人事調動,代表任期圓滿,要向住持辭職。圓職有二義:(一)職務圓滿到期(任期之內做完,圓滿要辭職)。(二)圓滿到期,可以請調,但獲常住欣賞肯定,要其再續職留任,也稱為圓職。

職務調動時,任期圓滿的序職者必須向方丈和尚請辭,列職者則向客堂請辭。因此過去叢林中,每當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師在齋堂稟告宣布:“各位老參上座,各位職事師父,學人有話打諸位的閑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規,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將屆滿,應該依祖訓向住持請辭。”請辭後,於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召開會議,詳分序、列職者,經長老通過,送至客堂,客堂則掛牌昭告全寺。在牌尚未掛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請圓職者吃飯,委任其下一期繼續原有的職務,亦即不調動。未圓職者,經大和尚協調安排新職務後,大和尚也會擇期請請職者吃飯。在此期間,約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張貼掛牌:“奉和尚命,請□□法師為堂主兼副寺;請□□法師書記兼糾察”,掛牌以後,當天交接,次日上任。這就叫作“期頭期尾”、“請職圓職”。

[35]晉即進,亦即可以進入寶山作主,是升級、晉升的意思。過去叢林有任期製度,大寺院經常更替住持。住持人選必須有德有聲望者,其產生方式有:

法子依序:由長老授記收為法子;亦即先物色青年才俊者,認作寺院(法派)法子,可以一次收數法子,依序為: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四法子等;若寺院需要住持人才時,依序晉山。常住設有提拔人才、教育人才,令其外出參學、讀書、留學等計劃。至住持退位時,則將其調回任職。古代叢林出外參學,能被收為名山道場的法子,是表示很有作為,可以光宗耀祖。

諸山推薦:寺中無法子,而住持退位,隻有當家,且其無法承擔,可由諸山長老推薦。優點是可以建立與某寺的友誼關係。

大眾選舉:為民主方式,集合序職以上職事,共同選任住持。

抽簽決定:大家互推不做住持,或相持不下時,至韋馱菩薩前抽簽。

[36]掛單要有單,“單”即指衣單(枕頭、棉被、三衣、缽具、頭陀十八物等)。到寺院掛單時,必須要等茶房、道人、侍者詢問時,才可掛單。如果是想掛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想留下來參學,則雲:“親近常住。”掛單後,要依寺院的規矩安單。過去受戒者,都要學習掛單,傳統的掛單有一定的程序:

先至客堂掛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

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

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

知客師問話:“從何來?”“上下何名?”“來作什麽?”此時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稱自己名□□。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若為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住掛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有報紙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錯)。

送單:“禮謝知客師父。”

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掛單者先禮佛三拜,再“頂禮寮元師父”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禪堂當清眾學規矩。來曆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眾升做悅眾,漸漸成為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禪堂訓練。

[37]禪宗叢林裏,從事作務勞役時,普請大眾,上下合力,稱為普請,今俗稱出坡。出坡時,上至和尚,下至各寮行單,除公務外,一概皆到坡場。

[38]佛門中請假、告假、銷假,除了要先在殿堂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或銷假外,應向住持和尚及知客稟告。叢林中,大和尚外出也一定要向知客(客堂)請假,由侍者代勞,向知客師說:“大和尚請假至□□。”知客聞言要立即回道:“給大和尚送駕。”

[39]即請假的類別。有香假、殿假、坡假、堂假、暫假、長假、事假、病假、參假、私假、公假等。

香假:表示這支香不參加(叢林中一天有十四支香)。

殿假:不參加早晚殿。殿假必須至大殿隨大眾禮佛三拜,並向糾察師父報告:“糾察師父慈悲,弟子□□□今請殿假。”而後才可離去。

坡假:不出坡。

堂假:不過堂用齋。請堂假要等供養咒念過後,起身到糾察師父麵前:“糾察師父慈悲,弟子□□□告假。”

暫假:著海青請假,表示隻出去三至五天即回。

長假:請假時需穿海青,披袈裟。

病假:三日不能進食者,方可準病假。

參假:外出參學。

[40]進堂是叢林寺院傳授戒法開始接受報名的程序;出堂為下山之義,即戒會圓滿,下山歸去。過去叢林若是舉辦一個月的戒期,則提前十日開堂,讓路途遙遠者陸續趕來報到。

[41]到寺中各單位去巡視,名為“巡寮”;若是看個人的寮房,稱為“看單”。新戒比丘(比丘尼)向方丈和尚巡寮,其意義是讓大眾認識、接納你。過去公眾巡寮,相當於拜訪各寺眾,讓大寮、行堂、客堂等單位知道寺中有此人,否則不會被承認。客堂猶如海關,進出都要報備。其他各堂巡寮,主要在認識環境,自我介紹。在團體中,巡寮是一種禮貌,受過沙彌戒後,就要巡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