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愛默生說,世上最艱巨的使命是思考。

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在魯迅小說塑造的人物中,阿Q的形象固然耐人尋味,而閏土這個人物形象更發人深思:那個老實巴交、沉默安分的閏土,一直沉默下去的閏土。相對而言,閏土這個人物比阿Q更為可悲,雖然兩個人都很愚昧,但愚昧的阿Q還是起來反抗了,盡管稀裏糊塗,但他想到了這個世界不公平,而閏土卻沒有思想、沒有思考,他以為這個世界原來就是這樣的,他的麻木、他的軟弱,比阿Q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中華民族最顯著的人格缺欠在閏土身上得以集中體現。

我覺得,閏土之所以麻木沉默不單單是他性格軟弱,更重要的原因是沉默可以自保。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選擇比較安全的生存方式,因而沉默是金這句話成了名言,而難得糊塗一語又被人曲解並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的人生聖經。這不僅使我想起來那篇有名的雜文《早叫的公雞》:有人養了一籠子公雞,用於報曉起床,有一天,一隻公雞在子夜就叫了,害得主人起床很久天卻未亮,於是那人把早叫的公雞給殺了,其餘雞見狀,於是一個個都變成了啞雞,即使天亮也不敢打鳴了,一隻雞因叫罹禍,致使很多雞幹脆不叫了,這就叫前雞之死後雞之鑒。

禍從口出,因言罹禍,古今中外,實例不勝枚舉。而言是思考的結果。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他告誡人們:“他們正在虛度年華,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空洞的歡樂和虛無的勝利上,隻求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野心,看不到社會麵臨的巨大危機。”他主張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自由:“世界上誰也無權命令別人信仰什麽,或剝奪別人隨心所欲思考的權利。如果不徹底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任何人都休想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必須擁有討論所有問題的充分自由,必須完全不受幹涉。”

然而,稱為民主時代的希臘統治者,對蘇格拉底進行了審判,他以瀆神和腐蝕青年罪被判處死刑。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提出:隻要他放棄辯論,就可以赦免他。可他不願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他說:“隻要我良心和我那微弱的心聲還在讓我繼續前進,把通向理智的真正道路指給人們,我就要繼續拉住每一個我遇見的人,告訴他我的想法,絕不顧慮後果。”最後他飲下了毒酒,成為曆史上第一個為探索真理而犧牲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並不孤單,類似的事層出不窮。布魯諾因為反對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傳統說法,被綁在木樁上活活燒死;伏爾泰由於宣傳啟蒙思想,於是被視為大逆不道,不止一次被關進監獄;斯賓洛莎不願接受教會的收買,堅持自己的哲學思想,差點被狂熱的教徒結果性命。

在中國,屈原因為在楚國未亡時而高叫將亡而被放逐,最後含恨沉江;司馬遷說了一句真心話而遭宮刑;胡風隻是堅持自己的學說而慘遭厄運;彭德懷仗義執言而被迫害至死;張誌新對“文革”提出質疑而慘遭斷喉、槍斃的命運。思考者被壓製、多嘴者被懲罰,這不是文明社會的景象。

有一位作家曾說:“全然死寂猶如身處古墓,雜語喧嘩才是人間生活,讓人間如交織著千萬種色彩一樣,響遍天籟人籟各種各樣的聲音吧?我們理應有一個有聲有色的人間。”此語說得好極了。時下,人們擁有言論自由已成為常識,對此,我國《憲法》作了明文規定,然而,由於較為複雜的原因,我們說話特別是把話變成白紙黑字時,不得不來個三思四思五思乃至更多的思。盡管人們承認真話是金,但有時講真話可能出現可怕的後果,對此大家都心知肚明。

英國譚普爾說:“不管你喜不喜歡思考,人類是因思考而存在。”思想者是時代發展的動力。

(原載2001年第3期《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