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試院煎茶》

在我們這個茶的國度裏,老百姓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排在末尾的位置,但卻是一門最有講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學問,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應該說,茶不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然而,沒有了茶,中國人的生活就會顯得不那麽完整。

今人泡茶,誰都會的,用燒開的水或歇開的水往杯子裏或茶壺裏一衝,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較麻煩,一是在爐子上將茶煮來飲用,一是在爐子上現燒水現沏。茶銚、泥爐、燒炭,頗為考究,好水,好茶,更是不在話下。在宋代,皇帝要是賜給誰一封龍團茶,那就是很值得炫耀的光榮。自中唐德宗年間開征茶稅,可見在公元八九世紀,中國人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

無水無茶,茶離不開水,同樣,無火也無茶,茶更離不開火。宋人蘇軾有一首題名《試院煎茶》的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鬆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就寫出了茶與火、火與水的關係。

為什麽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為水遇熱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魚眼大小。宋·龐元英在《談藪》中道:“俗以湯之未滾者為盲湯,初滾者為蟹眼,漸大者曰魚眼。”而講究飲茶的古人,則認為,沏茶的水,若是滾過了頭,就“老”了,用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池一點了。詩中還有一句“貴從活火發新泉”,何謂“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燒,使水沸騰到一個適當的程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夠得以最佳狀態的發揮了。

這就是說,古人飲茶,講究的是“火候”二字。

火力過旺,有燒幹鍋的危險,火勢太弱,難保很快就會熄滅,太靠近火,存在著灼傷的可能,離火太遠,又會感到寒意侵人。煎茶如此,為人又何嚐不如此呢?做事情,有深淺之別,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寫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濃淡之異。老實說,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你和上下左右、四麵八方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這種遠和近、親和疏、冷和暖、前和後的尺度上的如何衡量,和分寸上的如何掌握的問題。

因此,蘇軾的《試院煎茶》,告訴天天喝茶的我們,茶應該如此掌握火候地煎,人也應該如此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進取而不保守;不溫不火,不疾不徐,積極而不急躁。茶就是這樣的品格,不是十分地強烈,但也不是那麽怯弱。東坡先生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煎茶道理,恐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