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輸

最近讀到一部《寄園所寄》筆記小說,其中有一則主考官向考生認錯的故事,實在是值得後人好好學習的。

舊時的讀書人都得由鄉試、省試、殿試,一級一級考上去,才能獲得一個官職,這就叫做科舉取士。在考的過程中,一篇八股文,最為重要,必須做得起承轉合,嚴絲合縫,引經據典,滴水不漏,才具備了考中的可能。但能不能取中,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主考大人。如果,這位大人心情好,就有門了。如果還比較賞識中意,說不定前三甲就有望了。如果他那天不高興,挑出來疵病,考生就可能有麻煩了。

《儒林外史》裏的那個範進,所以一直名落孫山,被那殺豬的老丈人恥笑,就是主考大人嫌他文字悖謬的緣故,從二十多歲,考到五十多歲,總是铩羽而歸。後來終於考中了,就是主考官反複看了好幾遍他的考卷,最後看出了他八股文的好處,才榜上有名的。《寄園所寄》裏所說的這個徐存齋,不知為明翰林還是清翰林,一介書生,不到三十歲,就進了翰林院當編修,朝廷派他到浙江來主持通考,可想而知,該是何等的年少氣盛了。

閱卷中間,發現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顏若孔之卓”這個典,他眉頭一皺,拿起筆來,畫了個黑杠,批上兩個字:“杜撰。”然後,“置四等”,等於是不及格。等著“發落”後,卷鋪蓋回家。凡有主考的不佳評語,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領責”,也就是去受訓斥。這位士子捧著卷子上去,一看這位年輕的主考大人滿麵慍色,嚇得不知該如何應對,但又不得不為自己申辯:“大宗師見教誠當,但此語出《楊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

在人們心目中,領導是不會出錯的,而主考官尤其不會出錯,皇帝把他派來主考,他出錯,豈不是說明皇帝也有了錯嗎?不僅要維護自己的威嚴,即使為了皇上的英明正確,也不能認錯。但這位年紀輕輕的徐存齋先生,卻頗有一點肯於道歉、敢於認錯的作風,連忙從太師椅上站起來:“本道僥幸太早,未嚐學問,今承教多矣!”然後,“改置一等”。

如果換了我坐在那張主考官的位置上,我保證做不到他那樣虛懷若穀。也許和這位考生打個官腔,好吧,我再研究研究。也許找他個別談話一次,私下了結,也無不可,麵子總是要保全的。其實,“文革”期間被押上台批鬥,誰沒低頭認罪過?誰沒唾罵自己為人類所不齒的狗屎堆呢?但不是在被革命小將架上噴氣式的狀態下,大庭廣眾之中,萬目睽睽之下,承認自己不行,用上海話形容,那就很“坍台”的了。對這位年輕翰林,我服了。他的行徑,可算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次特例。

讀了以後,真是感到慚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