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與渠

國旗、軍旗、黨旗、隊旗,以及各式各樣的獎旗,都是紅的。但人們一提到紅旗,首先想到的是革命的象征、黨的標誌。所以革命要有紅旗引領,出征要在紅旗下宣誓:“生是旗下一個兵,死做旗上一點紅!”做出了優異的成績要感謝紅旗,貢獻卓著者到蓋棺論定時會紅旗加身……因此過去的動搖分子最愛提出的疑問是:“紅旗還能打多久?”心懷叵測者最狠毒的詛咒是:“紅旗落地,革命變色。”今天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當初是誰,又是在怎樣的情勢下,將“紅旗”與“渠”聯係在一起,把“引漳(河)入林(縣)工程”改成了“紅旗渠”?半個世紀來,無數以紅旗命名的事業或單位,隻剩下了一個普通的名號,如紅旗化工廠、紅旗百貨商店、紅旗大街等等。甚至以紅旗為象征的許多典型也已成為過去,如合作化時的窮棒子精神、工業化時的鞍鋼憲法、大躍進時的高產衛星、“文革”中的大寨梯田、開放之初的大邱莊暴富……唯“紅旗渠”,是個驚人的例外,至今仍被人們由衷地喜愛和尊敬著。

創造了當今流行文化一個熱點的百家講壇,向來以翻新曆史經典吸引人。二〇一〇年卻高調宣講紅旗渠,聽眾踴躍。近幾年拍攝的有關紅旗渠的影片,如《紅旗渠的故事》,獲中國電影界的最高獎項“金雞獎”;電視連續劇《紅旗渠的兒女們》,獲中國長篇電視劇的最高獎“飛天獎”一等獎……凡跟紅旗渠有關的文化產品似乎都有不菲的“票房”,乃至帶動了以紅旗渠為商標的物質產品也同樣暢銷。據報載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的煙民,數十年一貫製地喜歡“紅旗渠牌”香煙。舉一反三,“中國紅旗渠集團”應運而生,目前在全國打著紅旗渠旗號的產品有二十五大類二百三十種之多:紅旗渠酒、紅旗渠水泥、紅旗渠汽車配件、紅旗渠型材等等。文化在選擇適合自己的經濟,而不是相反。

紅旗渠已經形成了一種龐大的文化景象,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每年都要吸引近百萬自費參觀者,其中包括許多外國遊客。他們中甚至有人說:“不看紅旗渠,等於沒有到過中國。”為什麽偏偏是一條水渠能代表中國?自新中國建立後,改天換地,移山填海,搞了多少大會戰,幹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工程,為什麽隻有紅旗渠被當做“除長城之外的第二個偉大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更為奇妙的是,紅旗渠明明還是一渠日夜流淌的活水,卻已經被評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其人工天河般的構築,作為現代重要史跡,成了新中國建設史上和中國治水史上的經典。

經典並非是“可遇不可求”。或許正相反,是有所“求”的結果。隻不過要看是誰在求,為誰求,求什麽,怎樣求?當初決意要修建紅旗渠,並不是當地官員急著要出“政績”,也不是奉上級之命,非修此渠不可,相反,還要承擔違背中央指示的後果。當時中國正處於著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最困難的階段,於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中央發出通知,為了休養生息在全國實行“百日休整”,凡基本建設項目一律下馬。上級還特別督促紅旗渠工程也必須馬上停工。當時紅旗渠工程正是較勁的時候,氣一泄就半途而廢了!可中央的指示也不能不執行,於是林縣縣委做出決定:大多數民工回生產隊休整,留下三百名青年開鑿狼牙山隧洞——那是一座出壯士的雄峰,山勢險峻,石質堅硬,而隧洞卻要洞穿太行山腰。此洞後來被命名為“青年洞”,是現在到紅旗渠的旅遊者必看的景觀之一。

在中國曆史上有個傳統,好官大多都關心治水。紅旗渠工程是官為民求,官求和民求完全統一,其動力、意誌和氣勢,就非同小可,足以排山倒海。他們求什麽呢?死地求活,絕處求生。人無水,必死無疑,一個縣的幾十萬生民嚴重缺水,就等於陷入絕境。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林縣《縣誌》,記錄了旱魔猖獗、十年九不收的慘狀,上麵寫滿“絕收”、“禾枯”、“懸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觸目驚心的字眼。三個男人與一頭狼爭搶從石頭縫裏滴下的水珠,結果竟都被狼咬死。大年三十的晚上,桑耳莊桑林茂老漢的兒媳婦,因天黑路陡弄灑了老公公用一整天時間來去走了十四裏山路才挑回的一擔水,愧悔難當,當夜懸梁自盡……是一九五九年一場曆史不遇的“卡脖子”大旱,逼得林縣上上下下都不能不做個決斷:與其繼續苦撐苦熬下去,不如拚死一戰,或許還能拚出一條生路。

於是,醞釀了許多年,也勘查、規劃了許多年,翻山越嶺將漳河水引過來的工程上馬了。前後共有數十萬名民工上陣,他們推著小車,自帶口糧、代食品、炊具、鍬、鎬、钁、鐵錘、鋼釺……浩浩****地奔赴太行山。這是一項大禹式的開山導河工程,總幹渠的七十多公裏要全部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上開鑿,農民們用長繩把自己吊在懸崖峭壁上施工,頭上巨石嶙峋,身下萬丈深澗。負責打眼放炮的人,一錘下去一個白點,常常打壞十根鋼釺還鑿不成一個炮眼。一旦炮響,亂石滾滾,血汗交迸,是人與大自然的肉搏,悲壯激烈,驚天地而泣鬼神。前五年,他們中就有一百八十九名民工犧牲,二百五十六名民工重傷致殘。他們住山洞,睡石崖,每個人每天的口糧標準隻有六兩,幾乎把山上所有能進口的東西全填進肚子裏充饑,先後竟開鑿了二百一十一個隧洞,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頭,架設了一百五十一座渡槽。紅旗渠人,真是拚了!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曆史有時需要一個工程或一個事件,才能看出人的品質。紅旗渠體現了林縣人最優秀的精神品質,張揚了他們共同的理想。正是這統一的理想,讓他們變得無比單純而堅毅。魯迅仿佛早就給林縣人寫好了評語:“中國自古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林縣人耗時十年,經曆了共和國曆史上最特殊的兩個時期: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動亂時期,在三十萬民工的參與下,終於修建了總長一千五百多公裏的紅旗渠,解決了五十七萬人和三十七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在通水後的前二十年裏,糧食畝產就提高了五倍。它不僅僅是一渠水,還是一渠糧、一渠油、一渠蜜……是林縣的大動脈,是百姓的生命線。

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經典就是這樣誕生的。它不是虛誇的精神膨脹,是自然與人的命運的契合,讓曆史和群眾真正從心裏歎服,才會成為經典。許多年來,人們習慣了麵對紅旗說些感謝的豪言壯語,而紅旗渠,經曆了半個世紀的輝煌,真正讓人們體會到了,紅旗以“渠”為榮,紅旗應該感謝“渠”。正由於此,才有了一個叫“紅旗渠”的具有經典意義的先進典型。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