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溫暖

有些東西之所以叫“紀念品”,是因為它記錄了人生的腳步。

我有一個很大的扁櫃,占據了家中最大最完整的一麵牆,裏麵存放的每一件紀念品,都記錄了我的一段經曆,都有一個故事。其中擺在顯著位置、看上去極普通卻讓人覺得很特別的“藏品”是一塊煤,一塊實實在在的閃著光澤的煤,放在一個精美的托架上。

它是我在平朔煤礦的地下掌子麵親手捧回來的。壓在煤塊下麵的卡片上寫著:“9號煤,平均發熱量5948KCOL/KG,幹基灰分21.6%,幹基硫分1.38%,幹基揮發分31.1%。”每當我獨自端詳它或向朋友講解它的來曆的時候,伴隨著回憶心裏會泛起一股溫暖,一種向往和敬意……還有警策和思慮。

我對煤礦並不陌生,曾多次下井,有些還是全國著名的大礦。下井時無一例外都從上到下地穿戴好礦工的裝備,頭上頂著礦燈或爬進去,或乘升降梯到地心,然後再坐軲轆馬進入采掘現場。來到平朔煤礦井工一礦,才真正見識了什麽叫“全國第一”,我們是乘大吉普車下井並直達采掘麵。其實既不“采”也不“掘”,更不是“挖”,而是“割”,我跟著“割煤機”向前走,竟產生一種坐在聯合收割機上在豐收的田野上向前挺進的錯覺。

不隻是我們,礦工門每天下井出井也都乘坐卡車,像地麵上的人乘坐公司的班車上下班一樣。平朔煤礦的地下,像一個濃縮的地麵上的高速公路網。地下數百米深處蛛網般的巷道,就是一條條相互連接的公路,其燈光、路標、信號以及各種指示牌,周密而規範。

它缺少的隻是路邊的廣告,多的是安全警示語。任何一個礦工隻要想出一句有利於安全的話,就製成一個牌子,配上燈光和他的照片,鑲嵌在巷道壁上,光芒閃爍,格外醒目。每隔二百米有一個“救生艙”,可供三十人生活四天。每隔五十米,道邊有一個自救站,備有淡水和氧氣……

他們的理念是:生命至尊,安全為天!

我當時感覺,即便爆發一場戰爭,也未必能摧毀平朔的“地下王國”!

因此我在平朔獲得的第一個感覺是“溫暖”。就因為這裏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與他們的生產規模和所創造的價值大體是相稱的。他們僅去年一年就為國家上繳稅費八十一億,創造利潤七十九億,實現產值三百一十億……這是多少錢哪!

國家賴以自豪的所謂“占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大頭是靠許多像平朔煤礦這樣的企業給撐起來的。要知道煤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雖然屬於國家,可埋在他們祖輩生存的地方,平朔人給共和國提供的是“烏金”,是熱能,是動力,這裏麵也有他們的精神。正像《平朔之歌》裏唱的:“共和國的爐膛裏燃燒著礦工的赤誠”。

那麽共和國呢?是不是更應該感謝、尊重、愛護這種赤誠,乃至以同樣的赤誠溫暖礦工?

平朔地處“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門關外,統稱塞北。至今還保有古戰場的遺韻,內外長城及高高低低的烽火台舉目可見,“草帶烽煙色,蟬為朔吹聲”。當我們乘著一陣風沙登上世界一流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大岸時,似依稀聽到了角聲連連,重鼓震天,濃烈的煙塵遮住金戈鐵馬,卻擋不住詩人李賀的吟唱:“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奇怪,這塞外的風沙來得猛,走得也急,塵暴一退,一個令人震驚的巨大煤坑呈現在眼前。采煤工作麵是幾十平方公裏,全部機械化,其程序就是“鏟”和“運”。一鏟下去就是一個六十立方米的大煤堆被輕輕端起,轉頭倒進一次可裝載二百九十二噸的運煤車裏,然後沿著螺旋形的車道攀援而上,一輛接一輛,勢如遊龍般夾雷攜電地駛向選煤廠。

即便沒有去過平朔的人也可以想象一下,那巨大的鏟車若一下一下鏟下去,似能把地球給挖穿,一輛輛運煤車則如一座座小的煤山在移動,它的一個軲轆的直徑就是三點七米……上千台這樣的設備同時作業,該是怎樣的一種氣勢?!

——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露天煤礦。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煤國,僅平朔煤礦就年產一億噸,全國還有十三個年產億噸的煤炭基地。世界上約百分之三十五的煤礦產量出自中國。我們不僅是煤炭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國,中國在經濟上所感覺到的“溫暖”,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對“烏金”的開采和燃燒。所以,我將其稱為“黑色溫暖”。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