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泰山

近三十年裏,我三上泰山。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第一次是在“**”前夕,我剛二十歲出頭,和一同事公差路過泰安。隻有多半天的時間,不登泰山覺得既對不住五嶽之尊,也對不住自己。仗著年輕氣盛,便出岱廟,從東路上山了。

什麽山中風光,曆史遺跡,文化景觀,全來不及細看深想。腦子裏老惦記著必須在天黑前趕回泰安縣招待所。看不看都算來過泰山了,重要的不是想學點什麽,而是想經曆一下。能“到此一遊”就足矣。遊,就是走,快走,看和想是次要的。

下午兩點多鍾我們登上了山頂。吃了點東西,把山頂的主要景點草草看完,就急忙從西路下山。雖然緊趕慢趕,回到招待所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沒吃沒喝,倒頭便睡。

第二天幾乎起不來了,渾身酸痛,雙腿尤甚。每一抬腳動步,就會情不自禁地齜牙咧嘴皺眉頭。上公共汽車已相當困難,需鼓起餘勇,雙手用力抓住扶手,咬牙閉氣,連提帶拉,才能把兩條腿弄進車廂。

總算明白了人們為什麽把上山叫做“爬山”,上山明明用腳不用手,爬從何來?

上山確實是連滾帶爬。即使你上山逞能,沒有爬,下山後也要補上這“連滾帶爬”的一課。泰山太厲害了!或者一開始就做爬的準備,慢慢悠悠,說不定倒會省卻了“連滾帶爬”。

不可輕易登泰山。想要登泰山,就得做好充足的準備,有充裕的時間,有閑情逸致或朝拜的虔誠。不可以捎帶腳即興式地登泰山。

第二次登泰山是一九八四年,汽車把我們送到汽車能夠到達的地方,這就省去了好多路。我已提前做好了準備。帶足了路上吃的喝的。時間充裕,可慢慢地遊山玩水。

這次登山可以叫做“讀泰山”。這一“讀”不得了,果真被泰山的文化鎮住了。第一次爬泰山征服了我的皮肉,這一次要征服我的思想。

泰山上有一千三百多處石刻,每一幅石刻既是書法妙品,又是文學佳作。文字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意境,與風景、曆史文物、遊人心境極為和諧、貼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氣象融為一體。

非一人之力、一時之功,乃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養育了泰山。曆代帝王將相、才子墨客、黎民百姓,都以朝拜泰山為榮,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華和思想留給了泰山。

泰山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山。

同時它也是一座曆史巨碑。

每個曆史時代都在泰山刻下印記,自秦漢以來集千年曆史文物於一身,是曆史雕琢了它。曆代帝王都把泰山當做社稷倚重之地,把泰山的陽剛之美和國家社稷聯係起來。

泰山由一個古文明的發源地,漸漸成了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

遊泰山如讀史——一點不假。

好學者上泰山,可以視為上泰山大學。

第三次登泰山是一九九二年,汽車把我們送到中天門,然後坐吊車直達南天門。這不叫登山,更不叫爬山,而是飛上山。大半個泰山在腳下一掠而過,登山的過程省去了,許多文化景觀看不到了,隻剩下最後的目的。這目的實現得很容易,因而感覺和前兩次不相同。

那種通過艱難達到的輝煌減弱了,漸入佳境後的神聖感也減弱了。

但是,我可以冷靜地思索一下泰山現象。甚至有精力有時間繞到泰山背後看看泰山,如同到偉人的後院裏仔細觀瞧偉人,到後台的化妝室看看卸了裝的演員——

泰山的北麵很不規則,鬆樹和雜樹齊生,野草過膝,有野趣但無驚人的景致。我們幻想著在這裏發生過什麽樣的凶殺案、殉情案……

一個山的兩麵竟如此截然不同。

泰山是中國文化的聖殿,北麵是聖殿的後牆。進了聖殿,它是十全十美的,無論過去的皇帝,還是現代的百姓,無人敢對泰山“牙迸半個不字”。

這正是泰山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

中國再沒有第二處文化景觀能夠像泰山這樣從來沒有被打倒過,從來沒有人敢對它說壞話,隻說好話。即便在砸爛一切的“**”中,“打倒孔孟之道”、“砸爛封、資、修”,否定一切宗教,在代表“**”文化的“樣板戲”中,仍然高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

泰山辟邪,“泰山石敢當”。

連古代的帝王,如宋真宗趙恒,皇帝沒當好,和遼國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登泰山就心裏有鬼,感到愧對列祖列宗。武則天想當皇帝,先要取得謁拜泰山的資格,也就是必須先獲得泰山的承認。

泰山成了中國一尊最大的神,高於一切,“泰山安則四海皆安”。

經得住看的山很多,經得住讀、經得住寫、經得住說的山,當推泰山第一。有的山也許比泰山更好看,卻絕沒有泰山這樣的威儀,這樣的尊貴,這樣的至高無上。

人們為泰山寫的文章最多,作的頌詩最多,說的好話最多,無論把泰山說得多麽好,泰山都能泰然受之,且沒有副作用。它既不“得意忘形”,又不“故作謙卑”。

在泰山的文化裏有強大的自尊和博大的自信,隻說自己如何好,決不說別的山如何不好。因此它這個“天下第一名山”當得很容易,當得很穩當——“穩如泰山”。

有的山,如黃山,改革開放後名聲大噪,就有點沉不住氣,曾傳出這樣的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就是向五嶽挑戰,蔑視五嶽。很快就傳出了許多說黃山的壞話:黃山沒有文化,不要說曆史文物,連幅像樣子的石刻也沒有,最好的一處石刻是“江山如此多嬌”。吃飯如民兵野營拉練。住木板房,夜裏凍個半死。坐吊車要排幾個小時的隊。迎客鬆快死了……總之,誰進了黃山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黃山就深刻感到做名山難。有一點讓人家感到不滿意,就會說你名不副實,提出一大堆意見。

泰山不隻是做名山的榜樣,也是做人的榜樣。人們不是喜歡抱怨:做人難、做名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做名女人的丈夫或名丈夫的女人更更難嗎?想想泰山,學學泰山,也許會不無受益。

“重如泰山”——所有的人見了你,都像見了“老泰山”一樣,恭恭敬敬,規規矩矩。

泰山有看得見的一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是看不見的,合在一起構成了神秘的泰山文化現象。

世間萬物,太老的東西就容易腐朽,就容易落後,甚至容易被淘汰。唯獨泰山,三千萬年了,越老越吃香,越現代,越能走向世界!

誰敢“有眼不識泰山”!

1991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