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如果把“清醒”這個詞,用到劉伯溫身上,可作兩重意思解。一是清;二是醒。劉伯溫為官清廉、清白,同時又法眼常睜、事事明白。朱元璋欣賞劉伯溫的清廉,卻又不喜歡他的精明。至於官場,是既不屑於他的清廉,更痛恨他的精明。如此說來,劉伯溫豈不成了官場的“毒藥”?這還真不是玩笑話。劉伯溫知道自己無法待在朱元璋身邊了,他想學張良,功成身退從赤鬆子遊。但他清楚,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遠遠超過漢高祖劉邦,像張良那樣飄逸而去是不可能的。

洪武四年(1371),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十一年之後,終於如願以償退休歸田。

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後一個春節,劉伯溫寫了一首《元夜》:

玉漏遲遲出苑牆,星河疏淡月輝煌。

送寒梅蕊清香細,報喜燈花紫焰光。

金闕曉霞來若木,瑤池春色滿長楊。

君王注意防驕佚,萬歲千秋樂未央。

從這首詩的寓意來看,劉伯溫仍不忘作一個諍臣。他要朱元璋防止“驕佚”,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的變化,即虛懷若穀、從諫如流的一麵正在消失,而驕橫之氣正日益滋長。由於開始屠戮功臣,朝廷已人人自危。

盡管是委婉地規勸,朱元璋也是不高興的。他不承認自己“驕佚”,更不希望別人提醒他防止“驕佚”。因此,他同意劉伯溫的退休請求,讓他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六十一歲的劉伯溫回到老家後,既為了避禍,也為了娛心,便徹底做了一個田舍翁。他每日隻做兩件事:飲酒和弈棋。當地的一些官員慕名求見,他一概謝絕。這麽一位曾為“帝者師”的誠意伯歸來,青田縣令出於禮節,也為自身計,覺得不晉見說不過去,於是屢屢登門造訪,但都被劉伯溫謝絕。青田縣令於是身著便衣,扮成遊學的先生登門,劉伯溫秉著斯文同骨肉的旨趣,便讓家仆領進門來,寒暄之後留飯。剛擺好菜肴正要入席,青田縣令憋不住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劉伯溫頓時大驚,朝縣令一揖說道:“山民劉伯溫見過縣令大人。”言畢進到裏屋再也不肯出來。經過這一次,除了鄉鄰,任何生人他都不見了。

盡管劉伯溫如此謹慎,但他還是惹來了大禍,差一點讓朱元璋砍了腦袋。

南田有個地方叫淡洋,一直是個鹽販聚集、盜賊出沒的地方,海盜方國珍就是在那裏起事的。劉伯溫還鄉之後,淡洋的治安狀況並沒有改善,仍然是個土匪窩子。為家鄉計,亦為朝廷計,劉伯溫便委托兒子劉璉給皇帝上書,建議在淡洋設立巡檢司,調派軍隊駐守,使奸民無法在此作亂。

這封信沒有通過中書省,而是直接送給了朱元璋。爾後朱元璋將這封信批到中書省處理。時任左丞相的胡惟庸,看到這封奏書,心裏頭便很不是滋味。當初,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麵前進言,說胡惟庸既無宰相之才,亦無宰相之德。不知何故傳到了胡惟庸的耳朵裏,胡惟庸早恨得牙癢癢的,巴不得生吃了他,隻是找不到機會而已。拿到劉璉的信後,他便找來心腹密謀報複之計。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查的兵部官員回來,向朱元璋上奏了調查結果。說是劉伯溫夜察天象,看到淡洋這塊地方有王氣,便想在這裏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後代。但淡洋居民極力反對不肯遷出。劉伯溫想借朝廷之力,設巡檢司以驅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胡惟庸的構陷。這位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大明的開國皇帝什麽都不怕,唯獨擔心的,就是說某地出了“王氣”。如果說別人占了王氣,朱元璋也不至於緊張,但是,劉伯溫欲占王氣,這就是天大的事了。朱元璋一看到這份調查報告,頓時暴跳如雷。不問青紅皂白,即行下旨褫奪劉伯溫的俸祿。

聖旨到達南田之日,劉伯溫誠惶誠恐,一天也不敢在家待了,即刻動身,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當麵謝罪。朱元璋在氣頭上,也不召見。劉伯溫便以戴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餘。在這期間,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廣洋當上宰相。劉基得知消息後,對兒子說:“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話不靈驗,那便是蒼生的福氣。”

風燭殘年的劉伯溫,麵對一個記恨於他的皇帝,一個欲置他於死地的宰相,可謂淒風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於客邸。胡惟庸聽說後,假傳聖旨,指派禦醫前來問診。據說吃了禦醫的湯藥之後,腹中便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石頭。在今天來看,這也許是一個腫瘤。但是,在明代,若用藥之後而生腫塊,便叫“中蠱”。睚眥必報的胡惟庸,欲假郎中之手奪取劉伯溫的性命。

腹中腫塊越來越大,劉伯溫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在洪武八年(1375)三月上書朱皇帝乞求返還故裏。朱元璋批準同意。劉伯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撒手塵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