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在方孝孺赴京將近一年之際,即建文元年的七月初四,一直在北平燕王府中裝病的燕王朱棣,突然在東殿升座,對聚集在西廂的親信宣布,自己病體康複,為朝廷社稷計,他決定興兵勤王,率軍攻打南京,提的口號是“清君側”。君之側,即明惠帝朱允炆身邊,究竟有哪些人被朱棣視為“奸黨”呢?打頭的還是齊泰、黃子澄兩人。這兩人幫助朱允炆製訂了一個“削藩”的計劃。而眾多藩王中,最具威脅力的就是燕王朱棣。麵對這一局勢,朱棣先是裝病,當他得知侄兒朱允炆已對他下達了秘密逮捕令後,決定反抗。

這一場戰爭先後打了四年,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初起兵時,朱允炆並沒有想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將一切緊急軍務統統交給齊泰、黃子澄處理,自己每日與方孝孺討論《周官》的製度,商量國家的政治體製改革。經過一年的磨合,朱允炆對方孝孺的尊崇與依賴大為增強。方孝孺幾乎無日不待在他的身邊備作顧問。朱允炆每逢讀書遇到疑難,就請方孝孺講解。臨朝處理政務,與大臣商量國事,他也要方孝孺坐在丹墀下的屏風前,隨時批答。

應該說,朱允炆秉承了父親朱標的儒雅性格,骨子裏存在著一種悲天憫人的精神。這種氣質來自他的奶奶,即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後。朱元璋之所以選定朱允炆繼承皇位,除了要堅持“嫡長承祚”的製度外,他對朱允炆的欣賞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是一個“武治”皇帝,他很希望自己的孫兒能當一個繼往開來的“文治”皇帝。以他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朱允炆“雅”有餘而“威”不足。這種人,可處順世而不可處亂世,可養君子而難製梟雄。基於這一點,朱元璋在位時,就將他認為可能給繼位者造成障礙的“梟雄”盡可能誅除幹淨,這就是幫著他打下江山的建國功臣幾乎一掃而空的原因。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院子外的“梟雄”誅除幹淨了,家裏頭的“梟雄”卻是個個兒都在。有問鼎皇座野心的兒子,少說也有三四個。朱元璋心再狠,也不至於說拿起屠刀剮了自己的骨肉。倒是黃子澄看到這一點,勸朱允炆立即“削藩”。但黃子澄是優秀的詞臣而非老辣的幹臣,說起來一套一套的,話也在點子上,但做起來卻把不住火候與節奏。用現在的話來講,叫思想力還不錯,執行力太過欠缺。

二十歲的“秀才皇帝”,本來心智就弱,加上內有清流,外有虎狼,其悲劇的下場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朱允炆欲學他的爺爺舉重若輕的執政技巧,什麽大事兒都覺得沒什麽了不起。

當第一支討伐大軍從京城出發,朱允炆為了表示他的寬宏大量與優雅,他對部隊的最高指揮官說:“你們打到燕京,不可胡亂殺人,你們總不至於讓我背上殺害親叔叔的惡名吧。”

在朱允炆看來,對燕王朱棣的作戰,勝利猶如探囊取物。他自認為自己是天下歸心的皇帝,王師出征,必然所向披靡。這種莫名其妙的樂觀情緒在京城中彌漫。鍾山腳下的宮闕,依然散發著金色的魅力;秦淮河兩岸的河房,更是弦歌如舊。但是,有誰知道,燕王的旌旄南指,會使金陵的王氣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