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用“階級鬥爭”的觀念來說,方孝孺屬於“黑五類”子弟。父親是被鎮壓的“反革命”,按理說,他不應該期望有什麽政治前途。但是,就這麽一個家庭出身的年輕人,居然被朱元璋接見了兩次。

第一次是洪武十五年,即方孝孺的父親被誅六年之後,也是他的老師宋濂在貶謫的途中老病而死一年之後,由於一位權勢人物的推薦,朱元璋接見了時年二十六歲的方孝孺。接見時皇太子朱標在座。當經過一番接談與詢問,朱元璋覺得這個年輕人舉止端正,且文采斐然。於是對朱標說:“此莊士,當老其才。”誇獎了幾句後,就讓方孝孺回了老家。

關於這次會見,方孝孺雖然沒有得到實惠,但他還是顯得興奮,他寫了一首詩記其事:

漢家圖治策賢良,董子昌言日月光。

自笑腐儒千載後,卻勞聖主試文章。

(《奉試靈芝甘露論》)

朱元璋讓他命題作詩以試其才,他自詡漢朝大儒董仲舒,可見自望甚高。

朱元璋第二次召見他是十年後的事情了。其時,太子朱標剛去世。朱元璋見了方孝孺,對吏部官員說:“現在還不是起用方孝孺的時候。”這一年,方孝孺已經三十六歲了。為了解決生計,吏部還是給了他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職位。

漢中這個地方,既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又是諸葛亮進取中原的北伐基地,交通閉塞而風氣醇厚。方孝孺在這裏過了將近六年的安定日子,每日與學生們講經說法,窮諸學問。這六年有兩件事值得一記。第一,蜀獻王欽慕他的學問,聘請他擔任世子的教授。蜀獻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封王後入藩成都。皇帝的長子叫太子,藩王的長子叫世子。方孝孺教導蜀獻王世子,以道德仁義為尚,深得蜀獻王讚許,將他的書房取齋號為“正學”。所以,後世也稱方孝孺為正學先生。第二,方孝孺說服蜀獻王,將他老師宋濂的屍骨從夔州遷往成都安葬,並對宋濂存活的家屬給予優待。

朱允炆登基不到兩個月,就急召方孝孺進京。他起用方孝孺是否是朱元璋臨終前的特別交代,已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在位時不把人才用盡,而為後世留一些足當大任的人才,這一點,源自他“長治久安”的思想。這一策略,貫穿到各個方麵,如礦山的開采、賦稅的征收、漕糧的額度,他都留有較大的餘地。一朝領導人不在他的手上將資源與人才用盡,讓繼任者不至於捉襟見肘無從展布,這也是“聖君”風範。

不過,據《明通鑒》記載,朱允炆在東宮時,就聽說過方孝孺的大名,知道他的學問在當世無出其右。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師從宋濂,方孝孺亦是宋濂的高足。如今,朱允炆要拜方孝孺為“帝者師”,這才叫父子師生兩代情,帝家儒門兩代承傳的佳話。

方孝孺來到京城後,立即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侍講。侍講,就是專門給皇帝講授學問的官員。方孝孺一生的榮耀以及一生的悲劇由此展開。

從洪武三十一年的夏天開始,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個人,便成為朱允炆身邊的核心智囊。單說智囊尚為不確,應該說既是權力中樞又參與機密。齊泰、黃子澄二人偏於執政,而方孝孺則成了朱允炆名副其實的“文膽”。

朱允炆登基時隻有二十一歲,方孝孺正好比他大一倍,四十二歲。這個“文膽”究竟給年輕的朱允炆灌輸什麽樣的學問呢?研讀方孝孺的文集《遜誌齋集》,便可知其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