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情愫

黑色情愫

人對衣著的要求,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現代都市裏,每條街好像無數的河流一樣,都在流動,而使街麵流動的,除了跑得飛快的汽車,還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人是五顏六色的,是繽紛豔麗的。這些色彩,讓城市多情,讓街道活潑,也讓燈光黯淡,城市就因為有了這些色彩才嫵媚!

百色地區多是壯人,壯人愛穿黑衣。

在鄉村裏,鄉民身上的色彩是樸素的。他們不時尚,不花哨,他們隻認定祖傳的那種裝束。但他們同樣風流,同樣快活,同樣有年節!

四月清和雨乍收,

歌場婦女亦風流。

烏巾螺髻妝原淡,

不采名花插上頭。

這首詩,寫的是壯族婦女的裝束。每逢過年過節,人人都是喜歡做一些打扮的,那是想讓自己體麵一些,光鮮一些。此刻,壯家婦女以“烏巾螺髻”之狀在歌圩登場,可見這身打扮十分精心和講究。隻是,看過去卻格外的平淡。

是的,相對而言,壯家人的服飾比較簡潔樸素。在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許多民族的服飾相當講究,顯得華麗而繁複,比如瑤族,瑤家婦女的穿戴很是隆重:頭巾重複繞很多圈,頸脖上掛著一串串的銀項鏈,渾身閃亮;衣服則穿得一層複一層。但壯家就不同了,各地的壯人,都極少穿金戴銀,如果身上有閃光的東西,那通常是婦女手腕上的那隻銀手鐲了。壯家婦女愛穿圓領對襟或偏襟上衣,上衣的顏色,多是黑色,偶有藍色,但襟邊、下擺和袖口都鑲有一道約一寸寬的紅底五彩花壯錦邊緣紋樣;褲子則為長褲,褲腳稍寬,黑色;平常愛在腰間係上一條四周繡一道花邊的圍裙,頭上包著彩色印花巾或提花毛巾。壯家男子穿得最簡單,有的上衣為黑色唐裝,至多在腰間係上一根腰帶;褲子的褲管寬寬的,走起來能帶出風。

壯家人通常是這樣的打扮。盡管時下流行很多穿衣風格,但壯家人“青布短衣齊腰製,雲髻不用戴山花”,依然是祖傳的那種裝束。他們偏愛黑色,素裝款款,在田野裏出沒,像一團一團飄落地麵的黑色的雲朵。褲腳被露水打濕,衣袖被野花掛拂,人被歲月催老。但年複一年,始終做鄉野裏的一道風景。

百色那坡縣的大石山區裏的壯民最愛穿黑衣,服飾也比較特別。男子穿的是蓋大襟上衣,與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頭上纏一條黑布頭帕,腰間係一條紅布或紅綢以驅趕鬼邪,有威武的氣概。女子則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腰係黑布大圍裙;頭戴黑布大頭帕,折成三角頭飾。其衣邊、衣角、袖口、裙邊皆鑲以紅布或黃布條,頭帕的四角皆用綠絲線繡上三角形紋飾。頭發插上龍頭形的銀飾,頸項上戴銀鏈、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耳戴銀耳環。他們平時在家穿,到地裏勞動也穿。久而久之,外麵的人就把他們叫作“黑衣壯”。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係,自稱為“敏”,亦稱“布壯”,主要聚居在廣西那坡縣東北部大石山區,人口5萬多人,占那坡縣壯族人口的32%,是壯族中比較特殊的一個族群。

那坡黑衣壯是由於曆史上戰爭和民族遷徙等原因才躲入深山老林的。宋代,當時嶺南爆發了由壯族首領儂智高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邕州一帶建立了大南國。起義失敗後,為了躲避統治者的追殺,邕州一帶的壯民紛紛隨儂軍向大理一帶撤退。途中,一部分壯家人停留在小鎮安(今那坡縣)的大石山區,墾荒安家。在隨後漫長的日子裏,那裏的壯人時不時被土著進犯。在抗擊中,有不少人受傷。在深山裏,他們用野生藍草治傷,結果發現藍草療效十分顯著。於是,他們就采集藍草,漚製藍液染布裁衣,將槍支染黑,然後穿上黑衣黑褲,執黑槍,每每與敵對陣,皆令入侵者心驚膽戰。從此,這部分壯人就尊黑愛黑,以黑為美。

如今,那坡黑衣壯的百姓仍然保留著藍靛染衣的染織技術。他們自製土布,用藍靛染製黑布。每逢過年過節,全寨人一襲黑衣,集中在寬地裏,載歌載舞,黑壓壓一片,陣勢十分威武。外地人來訪,看見這樣的情景,都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