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家世影視”的走俏

手頭有幾盤澳大利亞朋友送的影視錄像帶,據說都是他們的國人公認的經典片。有些是早已翻譯了過來的,比如《鱷魚鄧迪》、《荊棘鳥》等,還有一些,則是在澳洲家喻戶曉,在我們這裏尚未引進的,比如《我的光輝生涯》、《露辛達·布雷福特》等。不過雖然影視尚未引進,據之改編的原著小說倒大多已經譯成了中文,比如本文所要著重提到的“家世影視”作品——《露辛達·布雷福特》,近日剛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就正在網上銷售著。

這部以女主人公的姓名為題的長篇電視劇,敘述了四代人的遭際,但聚光點卻始終對準露辛達個人多蹇的命運:露辛達出生於澳大利亞牧場主家庭,聰穎、漂亮、大方,“生來就是一個貴族”。母親的勢利庸俗,以及她本人隨歲月的流逝而潛滋暗長的虛榮,有意無意地扼殺了她純真的初戀,促成了她與英國貴族雨果的婚事。她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經受生活的磨礪,逐漸成為一個洞悉世情、老成練達的貴婦。婚後她移居英國,住進貴族莊園,廁身上流社會。但這成了她厄運的開端。風度翩翩的丈夫,自私虛偽,賭博成性,並早已另有所愛,跟情婦打得火熱。失望之中,露辛達在雨果的朋友帕特那裏找到了情感的寄托。然而,生活中矛盾迭起。正當她與帕特的感情日甚,並決計跟雨果離婚時,雨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身受重傷,纏綿病榻,離不開她的照料,使她成了不幸婚姻的囚徒。若幹年後,雨果去世,露辛達徹底擺脫羈絆,帕特卻離她而去,再次把她推人失望的深淵。嚐盡人間苦辛的露辛達,把希望寄托在兒子斯蒂芬身上。但斯蒂芬的命運更糟,不但婚姻失敗,事業無成,而且還因拒絕在二戰中服兵役而遭受體罰,鬱鬱成病而亡,露辛達所在的貴族家庭失去了最後一個繼承人。

應該說,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家世影視片”。它以十九世紀中葉至二次大戰結束一百年間的曆史風雲為背景,通過對露辛達一家幾代人的命運,尤其是露辛達自己成長過程的敘說,再現出了整個時代的風貌。在一組又一組的影視畫麵中,富有活力的牧場主形象和充滿陽光、質樸粗獷的澳大利亞自然環境,象征著這一百年間新興的澳大利亞的崛起;布雷福特家族從興盛到式微乃至最後失去繼承人的過程的描述,則折射出了大英帝國日益走向沒落的軌跡。

稱有些作品為“家世影視”,這隻是從題材角度的一種歸類。影視作品該如何歸類,那要看你從哪個角度、或者說是站在哪種立場上來進行邏輯分類。有從劇作樣式分的,分成喜劇、悲劇、正劇、鬧劇;有從風格角度分的,分成戲劇式、小說式、詩式、散文式;近年國人還有從導演的歸屬為其作品分類的,如“第五代導演作品”、“新生代導演作品”雲雲。但傳統的最常見分法,則是內容題材上劃分,諸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所謂“城市生活片”、“言情片”、“武打片”、“農村片”、“曆史片”、“軍事片”、“戰爭片”、“恐怖片”、“偵探片”、“青春片”,乃至於“重大題材片”等等。“家世片”,也正是因其以描述一個(或多個)家庭的興亡盛衰為主要題材而形成了的一個類別。

以“家世”為題材的作品,其實早已有之。蘇俄文藝作品在我們這裏盛行時,先有《茹爾賓一家》,後有《葉爾紹夫兄弟》,我們那時候無論在課堂上聽老師們講授小說,還是後來有幸看到了電影電視,都覺得一個大家族中的一個個人一代代人被細細地表述下來,很是博大宏深扣人心弦,心目中也就有了“家世小說”或是“家世影視”的影子。後來閱讀麵廣了些,就知道英國的約翰·高爾斯華綏寫了四代人的《福爾賽世家》,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家世小說了。但現在想起來,真要寬泛地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乃至於曹雪芹的《紅樓夢》,因為其主要線索和重點展現的故事,也都是某個或數個碩大家族的興亡盛衰,倒也是可以忝列於家世小說之中的。以這些小說為改編母本的影視作品,當然也就是“家世影視片”了。即便是非改編類的原創,如曾經紅火過好長一陣子的《大宅門》,恐怕更得歸入了這一類。

“家世片”不但厚實,而且大都挺好看的。家族的命運覆蓋著許多個人的命運,個人的命運又結構出了整個家族的命運。社會的盛衰左右著家族的變遷更迭,家族的興亡折射出了曆史的動**轉換。背景大多會很宏大。曆史的、社會的、人生的信息量大多會很豐厚。情節大都會很紮實。故事大多會很曲折。人物一定眾多,又必然會有一兩個成為整個家族命運的代表,亦即片子中的主人公,吸引著你為他(或她)或喜或悲同樂同愁。所以“家世片”大多會走俏,鎖定了觀眾,高收視率幾乎是恒定的。

在無聊搞笑、感官刺激,或者如同發泡食品般大而無當的“快餐文化”充斥著我們的視野的當下,編創出一兩部如同《露辛達·布雷福特》那樣的、厚實一點的“家世片”來,給觀眾一點“幹貨”咀嚼咀嚼,錘煉和養成觀眾品味並思考的耐心,我看還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