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讀一點影視文學本

書市似乎在一夜之間冒出了一個新品種:影視文學本。

至少,在我所供職的華東師大影視專業的小小資料櫃裏,我們所擁有的就有《紅色康乃馨》、《大腳馬皇後》、《桔子紅了》、《好爹好娘》、《劉老根》、《大宅門》、《黑血》、《黑洞》、《背叛》、《尋槍》等等,林林總總地排滿了一長格,有一二十種之多。請注意,這些都不是音像製品,而是書,是紙質載體的書籍,是出版社出的文學類作品!

筆者是很歡欣鼓舞的。筆者在教授影視文學創作課程時,曾諄諄教導學生們說,影視文學絕對不是依附於影視作品的可有可無的所謂“腳本”,它應該是或者說已經發展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劇本一樣,具有著自身獨立的審美價值。可是理論上是這麽說著,可供解讀可供佐證的文本卻是少得可憐,從圖書館裏覓得的,幾乎全是二三十年前的、紙質早已發脆發黃了的老版本。即便是這些老古董,也大多是日本的,或是前蘇聯的,本國文本尤其稀缺。現在好了,一下子冒出了這麽多,我們上課的時候,可以不愁沒有例證了。

影視文學作為一種新產生的、至今還在不斷發展著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極富視聽形象的語言藝術。與小說相同的是,它用語言材料來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境,但它塑造形象,首先是畫麵形象。它的畫麵形象,由於具有非直覺的模糊性和具象生成的間接性,被稱為準視聽形象。在結構形式上,它遵循的主要是蒙太奇的要求。它的語言敘述和描寫具有片斷性,不完整性,而由語言造就視聽形象卻又有畫麵組合的完整性。因此,它是完全不同於其他文學樣式的“別一種”文學。當一個影視文學本被作為文學基礎拍成影片之後,人們完全可以在觀賞影視片之後,再去閱讀這個文學本,或者是重溫,或者是補充,或者是進一步開拓自己對影視片的欣賞感覺。反之,即使是這個文學本未被拍攝製作成影視片,它仍然可以作為一份獨立的藝術產品,供給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去閱讀、欣賞和體味。

筆者曾在上海的一份大型文學雜誌《電視電影文學》上讀到過日本電影《失樂園》的文學本。盡管這個電影以及後來又改編成功的長篇電視連續劇我都看過,但這個不過二三萬字的文本,由於它文字上的簡潔明快、它結構上的時空跳躍、它對白的雋永含蓄、它在字裏行間釅釅地蘊含著的日本民族的固有氣質,還是給了我極大的文學享受。讀這個文本,使我想起了少時讀到過的夏衍所寫的電影文學本《祝福》。盡管是個改編本,魯迅原作的高度似乎很難逾越,可是夏衍還是憑借了他的文學功力,將小說成功地化成了另一種藝術形式,使我至今還能記得閱讀這個電影文學本時所獲得的迥異於讀小說時的感覺。

影視文學的這種獨立性,應該說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的重視。就全世界範圍而言,真正視影視文學為獨立文學樣式的,好像也就是蘇俄、日本、德國罷,我們所能夠翻譯引進的文本,大多來自這幾個國家。當然,也可能可供引進的文本遠不止我們已經引進的,如果是這樣的,那就隻能說是我們自己對此實在是太不夠重視,而視野又是太狹窄了。

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雖然突然像是做醒了夢似的,一哄而上地哄出了一陣影視文學本的出版熱潮,卻也還是難說這都是因為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這是一個文學的新品種,因而有誌於扶植和澆灌。明眼人都知道,《桔子紅了》一走紅,出版界就一下子出了三個文本:原著的小說,改編的小說,拍攝用的劇本,顯然隻是出於商業上的目的需要。自然也正是為利所驅,我們的有些作者,也急不可耐地將自己並不精粹的粗糙“腳本”獻給了市場,其結果就隻能是稀釋了影視文學的價值了。至於有些文本,根據它所拍出的影視作品就不是上品,諸如《火鳳凰》之類,卻也湊著“一鴨多吃”的熱鬧,將文學本拿出來賣,那就更是隻會倒了閱讀者的胃口,壞了影視文學的名聲了。

話說回來,即使是“魚龍混雜”,但能有個“大江東流去”也總是好的。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自會在大量湧現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倒不妨給這一新興的文學樣式多一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