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哪兒來的錢?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頭號資本主義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過去人們在談論國際事物的時候,總是習慣說“英美如何如何”——把英國排在了美國的前麵。如今,“大英帝國”已經衰落,可仍然是發達世界的重要成員,人們在談論西方的時候不過是把口頭語改成了“美英如何如何……”——英國僅次於暴發戶大老美。

我愛英國從南到北地兜了一圈兒之後,心裏生出的最大疑惑就是:英國的錢是從哪兒來的?

因為,他們的田野裏很少有莊稼,滿眼是一片接一片的草場。既無太高的山,也沒有太平的地,略呈起伏,綠野開闊,色澤油油。隻在中南部間或能看到小麥和油菜——大塊四四方方的墨綠,鑲嵌著一片整整齊齊的金黃,或者一片墨綠連接著一片金黃。英國人像是用植物紡織地毯,打扮田野,本意並不在乎能打多少糧食。不然,他們怎麽可能一年到頭地就隻以菜籽油炒小麥為食呢?

難怪當今世界上流行著一種說法:現代人最大的福氣或曰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中國飯,娶日本老婆,坐德國汽車,住在英國鄉間……可見英國鄉間的漂亮和舒服已是舉世公認。在我的印象裏,英國的鄉間也的確要比英國的城市裏更幽美幹淨。城市的大街上常會見到狗屎、鳥糞和煙蒂之類的髒東西,英國人在大街上吸煙的太多了,尤其是姑娘。而鄉間就不同了,由於英國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卻極少會有洪澇災害,四周都是海洋,卻沒有台風。5月初,我的雙腳剛一登上英國的土地,就趕上了一場好雨。等我走出倫敦機場,迎麵已經搭起了一抹鮮豔的彩虹,像是在歡迎我。

我已經記不得在天津有多少年沒有見到過彩虹了。當我乘車從倫敦去劍橋的路上,一會兒一陣雨,一會兒又雨過天晴,彩虹一直陪伴了我一路。

論緯度,倫敦和中國最北邊的城市漠河差不多,可英國冬天並不是很冷,至少比北京的冬天要緩和得多。夏天又不是很熱,而且很短,沒有蚊子,可以不開空調……你說,這不是造物主格外垂青他們這塊土地嗎?大自然何以竟如此地厚此薄彼?有了這樣的自然條件,而土地又不必為人們的肚子饑飽承擔責任,隻隨意長些讓人看著好看的花草,怎麽能會不漂亮?據說英國政府鼓勵農民不種莊稼,誰家若是將土地撂荒長草,政府還要發給補貼。

——這真令我們這些地少人多的國家裏的人難以理解,世界上居然會有這樣的政府,會有這種獎勵懶漢的政策!我們耳熟能詳的治國方略似乎是:“手裏有糧,心中不慌。”是啊,我們有13億人口,如果肚子吃不飽,惶惶不可終日,那就會熱鬧了!土地不種莊稼,那麽英國人吃什麽呢?他們總不至於是靠喝西北風強大的吧?

我到英國的超市裏去看,很少能見到英國本土出產的農產品,大米是泰國的,草莓是西班牙的,香蕉是巴西的……英國人吃百家飯,全世界的土地都是他們的果園和莊稼地。英國畢竟隻有不足6000萬人,比我們的一個江蘇省還少1000多萬人。他們有錢,自然什麽都可以買著吃!

可他們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土地不打糧食,就隻有靠工業了。英國是老牌工業帝國,就是他們靠發明蒸汽機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可我在英國跑了不少城市,有大的中的小的,有所謂的工業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名城……卻隻看到了有數的幾個企業。越是這樣我就越像中了魔一樣,每到一地都要反複向當地人打聽他們的工業狀況,有多少像樣的企業?遺憾的是,他們中能說出個一二三的人很少。越問不出結果就越想問,問得急了人家就以為我是專門來訪貧問苦的,想考查英國工人下崗的情況。

我隻好一再重複自己那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們的土地不打糧食,城裏沒有多少工業,而你們又那麽富,錢是從哪兒來的?這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特殊的,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其他經濟大國,都有強大的工業,包括許多全球知名的企業和品牌……

愛丁堡大學的一位經濟學教授給了我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英國的工業的確曾長期居世界首位,進入20世紀開始衰落,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造船、煤炭、棉紡等工業急劇萎縮。近幾十年,在汽車、飛機、化學、電子、石油精煉等工業項目上,又遭到來自美國、日本和其他西歐國家的競爭,發展艱難而緩慢。目前在國際上能打得響的是汽車和飛機的發動機,還有一部分高科技產業,如光電子技術等,大約占到國家總產值的30%左右。但現代英國的主要經濟收入是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倫敦是歐洲的金融中心,倫敦的證券交易市場在世界上也是舉足輕重的……

我似有所悟,是自己太老趕了,以為隻有城裏“工廠林立”,鄉村把每一寸土地都種上莊稼,甚至要“開山造田”、“圍海造田”,才能有飯吃,有錢賺。那真是笨死了!現在賺錢就像變魔術一樣,你看著人家成天像什麽事都不幹,錢就賺到手了。其實這個道理中國的古人也早就說過了:靠賣大力氣隻能掙小錢,靠技術隻能掙中等的錢,靠錢掙錢才能掙大錢。“靠錢掙錢”——不就是“金融服務”、“證券交易”嗎?

可是,這個世界倘若都不賣力氣去搞產業,大家都一窩蜂地靠變魔術般的手段賺錢,都去搞“金融服務”,搞“證券交易”,那支撐“金融”的錢,那可以拿來做“證券交易”的錢,又從哪兒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