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大足

我怕寫遊記,小說中也少有風景描寫。不是不想寫,是不會寫。讀書太少,雅興不足,沒學會欣賞風景。整個少年時期都當兵。戰爭中天天行軍,見山咬牙爬,遇水脫衣蹚。人家談沂蒙山的山清,我卻想起大雨中屁股坐地滑溜下山狼狽相,別人說揚州瘦西湖的水秀,我隻記得背包頂在頭上蹚水中趕路的苦狀。說也可憐,走了多少風景名勝之地,都沒享受賞心悅目之樂。近年來想附庸風雅,隨朋友旅行時,試著欣賞風景,好看倒也覺得好看,可就是引不出靈感,構不成文字。

工夫也不全白搭,有的地方,還真給我靈魂震撼。不過較少是自然景觀,大多是人文遺跡。而這種地方更寫不成遊記,因為一到這種地方就少了遊心,多了敬意。寫這些要有學問,我有興致但沒學問,想寫也不敢寫。比如大足石刻。

有人說中國有“三大石窟”,有的說“四大石窟”。是哪幾個也說法不一。反正我去過好幾個。第一個是1947年3月打洛陽戰役,雨中行軍經過龍門。渾身水濕凍得直磕牙,對那些小而暗的石窟本沒太在意。但走到奉先寺前全隊都好奇地站住腳了。畢竟我們是文藝兵,對藝術有直覺感受。先是被那大石佛的高度引起興趣,站在它腳下不把脖子仰起兩眼朝天就看不到佛頭,他比洛陽城門樓子還高。把後腦勺靠在脊梁上往上再看,當看到我們祖先把一間房子大小變成了一張有血有肉,有靈有性,豐滿端莊的佛臉,雙目半睜半閉,慈眉善目地注視著底下我們這批人。人們安靜下來,被那溫柔善良表情吸收住了。直到後續部隊朝我們喊叫,要我們快走,別擋他們路,我們才不情願地加快步伐繼續趕路。美術組同誌邊走邊議論,說距離地麵這麽高,仰視看去身體比例還如此和諧,可見古代藝術家對透視學把握得很準!他們改變了人體正常比例,不然從下邊看上去頭很小,看不清麵部表情……

這樣,龍門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對中國的石雕產生了興趣,新中國成立後有機會就又觀賞了幾個石窟。也許是靠這點基礎,最後拜謁大足,就多少有了點“心得”。

雲岡、龍門等石窟,各有登峰造極之處。因此後出現的大足要做出特色就更難。也因此,做出絕活就更令人敬佩。

舉例來說,要看接近印度原味,得去大同,雲岡開鑿時那裏是北魏國都,佛教從西域傳來不久。佛像服飾簡單,體態雄健,高鼻深目,有鍵陀羅風格。所以《水經注》中說它是“真容巨壯,世法所希”。要看佛教“洋為中用”的早期成果,須到龍門。從北魏遷都到洛陽,經曆隋唐五代佛教盛期,開始給“護法天王”們上了中國鐵甲袍帶。佛陀的麵像也由“瘦骨清相”變得豐滿慈祥。唐時石雕技藝發展成熟,出現了大盧舍那佛像那樣技藝精粹,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代表作。

前人已經到頂峰了,後人如何再拔尖?即不能吃人嚼過的饃,如何才能獨樹一格,有自己獨特麵貌?所以沒去大足之前我心中就存有疑問:聽說大足主要作品創於宋代。宋徽宗趙估是道教信徒,曾下令把佛寺都改為道觀,佛陀名字都要改成道教名稱。經此一番打擊,佛教元氣大傷,在這時代造的佛教石窟有何特色呢?

我就帶著這樣的疑問走向大足。

看“大足地圖”,見有個“妙高峰”,立刻聯想北京的佛教聖地妙峰山,就叫朋友帶我先去這裏。朋友說大足首要景點是寶頂山,而我堅持先到妙高峰。不料歪打正著,到妙高峰看了第一眼就如雷轟頂了!石窟中間位置坐著印度的釋迦佛祖,左邊卻是騎牛出關的道教教主老子;而右邊更是中國讀書人的先師孔聖人!嗨,三位各有自己的理論體係,能坐在一塊和顏悅色地從容交流、合作協商真是難得看到。沒聽說別處有這樣的塑像!細想一下還真有道理,中國人本來就常把儒、道、佛三家學說往一塊摻和。這組雕像是把抽象思維形象化了。絕!別看我們祖先雖沒用過“洋為中用”,“雙百方針”這類詞兒,原來早就有此思路。

我說:“我真想跪下磕個頭。”朋友問:“你還真信教?”我說:“這才叫五體投地。”他說:“這樣,到寶頂山你就得磕起來沒完了。”

我立刻趕往寶頂山,進了大佛灣。

隻見大佛灣500多米長U形山穀,以三麵山坡1萬多尊雕像構成了一個獨特世界,一霎時簡直弄不清是到了佛國還是仍在人間!就是佛國吧,旁邊一位美麗村女正在養雞,笑眯眯的,兩手掀開竹編雞籠,出籠的大雞啄蟲吃,沒出來的小雞爭著往外跑。不遠還有位少女聚精會神地吹竹笛。稍遠處更有一隊工匠趕著去做工,帶頭的師傅手拿角尺,後邊的徒弟有的拿著鬥,有的提著秤,還有人帶著苕掃。最惹眼的是一連10幅牧童放牛的連環雕像!開頭是牧童放牛遇上老虎,牛嚇得狂奔牧童拚命拉韁繩!然後是牧童拿鞭子抽不服管的牛;往下是:牛跑人追;牛爭人鬥;終於兩邊都筋疲力盡,放棄爭鬥,各行其是;小童就坐在樹下唱小曲,牛在一邊舔蹄子。最後一幅是小童索性倒在樹下睡著了,連樹上猴子伸手摸他的頭他都不知道,牛也在一邊安靜地休息下來……圖邊附詩道:人無牛自鎮安閑,無住無依性自寬,隻此分明誰是侶,寒山樵竹與岩泉。噢,粗看是村童放牛的場景,細想是說世人修心的哲理!

說這是人間嗎?也不像。且不說進灣來頭一批碰見的是雄偉莊嚴護法佛,隻看那尊千手觀音豈就不是人間能有的奇觀!千手觀音像人們大都見過,就是用幾雙手至多幾十雙手,象征觀音法力無邊洞察一切。可大足這尊觀音卻不折不扣伸出來1007隻手,每隻手上長著一隻眼睛,以1007個不同的手勢拿著1007件不同法器。胸前兩雙合十,另兩雙手結手印,再舉在頭上兩雙手捧著尊佛,這都是立體雕的,其餘1000多雙浮雕手臂伸展在88米的身旁空間中。菩薩麵貌生動,佛手姿態柔軟,令你無法相信這都是由一塊鐵硬的山石變化成的!這回我是真的跪下了。因為不這樣我就無法表達對雕出這1000隻神手的那雙人手的敬佩。雖然我明白這種藝術境界不是隻憑一雙巧手就能達到的,手還要靠信仰和理想來支撐。

按次序把U形大佛灣瀏覽一遍,才悟到這不是一般地作了一次參觀,而是像經曆了一場幻化的人生曆程。

這裏有為人出生之前的“六道輪回”圖像;隨後是侍女送藥給婦人的“懷胎安護恩變”,接著是“臨產受苦圖”,到“父母恩重變相圖”,又看到母親給嬰兒喂奶,父親抱著小孩逗耍組圖。進入少年時期就看到10多歲的男孩打鼓作樂,青春少女合十念佛。成人之後可就善惡有別了。既有“大方便報恩圖”,“柳本尊行北變相圖”的善有善報,也有夫不識妻,姐不識妹,以及罪惡靈魂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惡果。“地獄變相圖”三層,證明了“善惡到頭終有報”。上層神仙注視著人世表現。中層是為善者超凡脫俗境遇,這下層可就慘不忍睹了。十大明王個個體壯麵凶,有的拿著賬本,有的拿著鐵鏈,準備捕捉作惡之魂;有的瞪眼握拳。越往下看越可怕,殺父**母罪犯被鬼足攔腰砍,幹盡惡事的被馬麵揪下頭扔進油鍋,還有的被截斷雙腿,被按進磨眼……

看到這裏,也許會以為大足石刻是純世俗化的宗教作品。但是且慢,轉眼再去看看另外幾個洞窟。那優雅的數珠觀音,那風姿動人的日月觀音,有“東方美男”之稱的文殊菩薩和被視為“東方維納斯”的普賢菩薩……真是高雅華貴、風雅清純、文雅脫俗。看後你會認為若把維納斯稱作“西方普賢”也不過分!

我說不準這就叫作“大雅大俗”、“雅俗共賞”。但看出來與雲岡、龍門風格有別,都是獨一無二的精絕之作。

看完整個石窟區既多彩多姿又有總體設計的石雕組合,再站到大佛灣中心釋迦涅槃聖跡圖前,像剛讀完一本無字天書,百感交集。不論你信不信宗教,隻要是有良知有善意,麵對雙目微閉、慈祥和善的臥佛巨像,都不能不有所思考。人生一世,花開一春,要做個什麽樣的人,要為這世界做些什麽事才算活得有價值?是的,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有不同信仰不同追求。佛陀認為“人生皆空,寂滅為樂”,老子相信:“人生不老,羽化升天”,孔夫子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他們有個共同的點,都主張為善驅惡。論證有善行才有善報。偌大一個大足石刻區,5萬多座雕像10萬多字節銘文,三教合一,百花齊放。其實隻有一個主題,就是懲惡揚善!

大足石刻用形象表達了“善”沒有國界,不分教派,超脫行業,是人類應當共有品性。表達了中國人從善如流的民族性,反映了儒、道、佛、本地、外來等多種文化的碰撞,交匯,融合過程與結果。大足是徹底中國化、民族化的石窟群。是按中國人審善特性、思維方式和欣賞習慣構築的寓教於美的世術寶典。出於“善”的動機,自南北朝到明清千百年間,中國人一代接一代的用生命,智慧,技能,把一片山石築成有生命,有靈性,天人感應,形神俱備的立體圖卷。給世人以從善驅惡的感化。善心使有神功的人創造出了有人氣的神。

唐朝在此建縣,命名為“大足”是借用了“大豐大足”這句吉祥話。後人要找合適的詞來為這藝術寶庫作評語,也隻能用這四個字:大豐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