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與村莊

原本,這裏是一個小小的村鎮。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曾在這個小鎮的荔枝樹林子裏站過崗,放過哨,巡過邏。一條小河,擁抱著這座村鎮。而小河那邊,卻是一個樓宇高聳、燈火輝煌的大都市。站在荔枝樹下、小河邊上,年輕時代的我,心裏曾躁動過多少夢想啊!

任何時候都會出現叛逆者。那年月,也有那麽一些大膽的人,或因生活所迫,或因這樣那樣的政治原因,冒險泅過那條小河,撲向對麵那個“燈紅酒綠”的都市,想去追尋一個美麗的夢。有些,就倒在那條小河裏,永遠沒有爬出來……

忽然春風吹來,這個小小的村鎮的荔枝樹林子裏邊,留下了一位老人的足跡。正如一首歌所唱,在這裏畫了一個圈。於是,小村鎮要“鳥槍換炮”,這裏要建市了。要和河那邊一樣,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這,不是夢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隨一個作家采風團回到這裏。麵前的小村鎮,成了一個碩大的工地,到處是推土機轟鳴,到處是腳手架聳立,到處是塵土飛揚。市委領導在會見我們時說:“歡迎你們短期來采風,更歡迎你們長期來落戶!這座城市雖然年輕,正因為年輕,就有希望,就有蓬勃的生命力!”

不錯,年輕就有蓬勃的生命力!三十度春風勁吹,三十年豔陽高照。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立起來了,大街開出來了,一家家大商場出現了,緊接著,世界之窗、錦繡中華、中華民俗村、東部華僑城……一個個主題文化公園誕生了。這裏有了大學、無數的中小學,這裏有了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科技園、音樂廳……

於是,那個小村鎮在歲月的長河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常住人口達數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她的繁榮與亮麗,幾可與河那邊那個已經回到祖國懷抱的國際大都市媲美,小河南北的小妹妹與大姐姐,個頭不相上下了。

村莊變成了都市,而都市裏仍有村莊。那是一個因“畫”而鳴世的村,一個“畫”出來的世界名村。

這就是大芬油畫村。

村子坐落在都市的東北部,占地僅四平方公裏,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裏的村民不過三百來人。當這個都市還是村鎮的時候,靠種田過日子的大芬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春風一度一度地吹來,村鎮向著都市奔跑。一批一批的年青畫工,匯集到了這裏,開始了他們的藝術磨礪。很快,小村的土地上,出現了一條一條井井有條的藝術街道。一個一個的畫廊,相繼在這裏出現。如今,這個小村,聚集了近萬名畫家、畫工和畫商,畫廊和書畫工作室達一千餘家,被人們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那天,我們深入畫村。走進“太陽山”,主人老陳巧妙、高超的藝術匠心,更是使我們驚歎不已。原來,這是村裏的一棟破舊老屋,他購下以後,把它當作一幅“作品”進行“創作”,注入他故鄉安徽建築藝術的元素,使整個建築,像一幅厚重的大畫聳立在村子中央。房屋天井前麵,留下了一堵老屋的殘牆,經他匠心打扮,像一個數說曆史的老人,向每一位來客“說古”,妙極了!

在主人的安排下,幾位在村裏落戶的青年畫家,用我們做模特,當場為我們畫了像。你剛坐下不久,隻見他揮動手中的畫筆,草草幾筆,那個“你”,就惟妙惟肖地出現在他的畫布上了。這裏,是一個練兵場,一個藝術創作的練兵場!

這裏,也是一個基地,一個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創業基地,匯集著世界各地藝術市場的各種信息。作品精美,而價格卻“大眾”,普通的家庭都能享用得起。因而使這裏的“藝術”真正地走進了天下千千萬萬的家庭。

大芬,一個令大都市驕傲與自豪的小村落。

如果說,藝術是一座塔,那麽大芬村,隻是這座塔的塔基。匯集在這裏的,也多是今天尚不知名的藝術家,在這裏磨練自己的藝術功力,向更高的藝術境地攀登!

而在那裏,卻是一個藝術之塔的塔尖——觀瀾版畫村。

觀瀾版畫村是一個很有曆史的客家古村。村裏的房屋,極具嶺南民居風格。灰牆青瓦,整潔厚重。每一棟老屋子,都保護得十分完好。水井、磨房,一應俱齊。村子裏兩個姓氏的宗祠,雖不高大,卻氣勢非凡。一棵古老的菩提樹,挺拔於村頭,成了這個村子的標誌和靈魂。一條條村道幹淨平整。也許,正是這種濃鬱的華人民居的文化氣息,生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頂尖的版畫藝術大家,紛紛向這個小村奔來。

觀瀾版畫村,集原創、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訓和產業開發為一體。版畫工坊是版畫原作的拓印中心。整個工坊占地麵積一千多平方米,一樓印刷車間分為石版、銅版、絲網、木版四個工藝區,印刷版畫的材料和設備是從美、英、德、比利時、荷蘭、日本、韓國等地引進的。現時版畫工坊所聘請的、為版畫家服務的技師也都是國內的一流高手。

邀請進村的畫家呢,則瞄準全世界最具創造力的版畫大家。被邀請的畫家,在這裏創作和生活,短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全由畫家自己確定。都安排入住在這外表古樸、裏麵卻又頗為現代的民居裏。入村畫家在這裏創作的作品,印製三十份,版畫基地留下五份,其餘二十五份畫家本人帶走。幾年下來,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六十多位畫家來到這裏創作和生活。

全世界的版畫家聚會在這個古老的村子,全世界的版畫藝術在這個古老的村子裏交匯……

(原載2012年1月1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