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春節晚會

春節晚會是什麽?有人說它是一種新民俗,是一種新的年文化。把春節晚會稱為新民俗、新的年文化自有其道理。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人們圍坐在電視機旁,共同品嚐著這除夕節目大餐,應該說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在古代,別說平民,就是皇帝、富豪等達官貴人也無法享受這種眼福。那時的科技落後,除夕夜也就是多點幾根蠟燭罷了。如今的電視發展很快,多數家庭都有電視,春節晚會的節目一到,隻要打開電視機,那熱烈的場麵便立馬呈現在你的眼前,吸住你的眼球。

我是春節晚會的熱心觀眾。每年春節晚會,我都從頭看到尾,生怕漏掉一個節目或一個鏡頭。四個多小時的節目,我一氣嗬成地看完,決不含糊。看完之後,還要玩味一陣子,再做一番評論。春節晚會的確成為我的一種渴望、一種需要,它給我帶來了快樂。

然而,在觀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雷同”的春節晚會的時候,我同時也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失落和悲傷,這種失落和悲傷與年俱增。

我感到我越來越被動了。一年一個除夕夜,這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其意義顯然不比尋常。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除夕夜一家人要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地樂一樂,玩一玩,絮一絮,應該是親情大融合的時候。但我發現,有了春節晚會後,電視成了主角,我們都成了看客,電視節目在熱熱鬧鬧地過春節,而我們似乎是在看人家過春節,過春節和看春節完全是兩碼事。春節晚會使我們由春節的主角變成了旁觀者。想想看,這是多麽大的悲劇呀。我們熱衷於圍著電視過春節,電視正在改變春節的內涵。

春節本來是大家的春節,是全身心投入的團圓節,是參與,是交流,是關愛,是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可由於春節晚會節目橫在大家當中,我們應有的親情交流、溝通反而被衝淡了。我每年都到農村老家過春節,在除夕之夜,老父老母一再勸導我不要用眼睛總盯著電視,大家在一起包包餃子,嘮嘮嗑。有時,我真的從心裏掠過一種愧疚之感。我隱隱地發現,電視在除夕之夜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它阻隔了親情交流,迷失了春節的本意。

每年春節過後,大家都要發一陣子牢騷。說春節晚會不盡人意,說節目質量如何如何。而春節晚會的主辦者,強調的是大家眾口難調,要讓每一個人都滿意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春節晚會辦得很不錯了。它是由全國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表演,以最令人喜歡的節目門類出現,以最宏大的場麵展示。這樣的節目恐怕是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少見的,其質量是很高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為什麽大家還是不滿意呢?我認為問題不在於節目質量,而在於節目的性質。春節晚會從客觀上剝奪了人們感情發揮和親身參與的機會。它辦得越好,人們就越不滿意。人們看到,電視上的春節雖然很熱鬧,但現實中的年味卻很薄,電視代替了不應代替的東西。那麽人們看完電視,自然會覺得缺少點什麽。於是,不滿就自然產生了。春節晚會實質上是一個看似熱鬧實際是冷清的民俗。

作家馮驥才在《春節晚會是跛足的新民俗》一文中說:“傳統的民俗都是主動地參與、去表達,每個人的心裏有多麽強烈的願望,就用多麽大的勁兒表達與發揮。人在民俗中始終是一種主角,但在電視前,卻成為看客,隻是被動的接受者。年的情感與願望無法充分表達與釋放。電視的性質有悖於民俗的性質,這便是人們對春節晚會‘年年不滿年年看’的最根本的心理理由。”我很讚成這一觀點。其實,凡事都有其內在規律,民俗也不例外。民俗講的是參與和表達。誰主動誰高興,誰被動誰無趣。由此可見,我們對春節晚會有一個平常心才是,如果寄希望太高,想在春節晚會上找到真正過年的滋味,恐怕是水中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