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們的優點來自於讀書

我前邊說,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不順,想爭取點好事兒特別的不容易,唯一值得自信與**的是我們的長處或優點比較多,如世界觀比較正確,信念上比較堅定,精神上比較充實,我們民族的一些傳統美德也繼承得比較好等等的話,還引起了一點小共鳴,收到了些讀者的來信。再仔細想一下的時候,就覺得這些優點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讀了一些好書。

如今想來,影響我們世界觀形成的還是那些充滿愛國主義、理想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的書,如“三紅一創”,《青春之歌》、《歐陽海之歌》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們從那裏知道一個有出息的人應該怎麽樣為共產主義奮鬥,為革命獻身,為社會主義大廈增磚添瓦。

我讀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時我正上高小,村裏辦起了個圖書閱覽室,那本書就擺在“工具書”一檔裏。我發現那書的前邊幾頁有人物表,裏麵有插圖,不像純粹說怎樣煉鋼鐵的書,遂借來讀了。那本書的扉頁上,就顯赫地印著當時及此後非常流行的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可以說,我已將生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這樣的一句名言,對我們整個一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確實就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像當時大多數少年喜歡做的那樣,將它抄到小本本上並不時地背誦它,此後即經常地以此進行自我反省:我這段時間碌碌無為了嗎?虛度年華了嗎?

好的書籍不僅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與氣質,同時還可以開發一個人的愛好和興趣。我差不多就是讀了那本書之後,萌生起當作家的念頭兒的。作為一個尚未涉世、情竇未開的高小生,我對那本書中以下的細節印象特別深刻:小保爾去河邊釣魚認識了冬妮婭並將向其挑釁的維克多揍了一頓,之後又將偷林務官手槍的事告訴給了冬妮婭;他救水手黨員朱赫來,他從監獄裏跑出來與冬妮婭相會,若幹年後,他在鐵路上鏟雪遇見從火車上下來的冬妮婭及她的丈夫……這些細節或溫馨,或苦澀,能讓我們想起個人類似的經曆並產生出許多聯想——它啟蒙了我對溫馨的興趣與敏感。同時也生出一點小野心,將來咱也來它這麽一本。

人的興趣與審美都有其接近性和階段性,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隻喜歡一本書。我在整個少年時期喜歡我前邊列舉的那些書,到了青年階段又喜歡魯迅、趙樹理、孫犁。我說過,一本《紅樓夢》,養活了多少紅學家,而魯迅則可以養活作家,一個從小就學魯迅並鍥而不舍的人,他即使是笨蛋也可以成為作家。“文革”時期,當無新書可讀的時候,我就讀魯迅。這對我以後的創作確實就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對我創作影響比較大的是魯迅與趙樹理。我認為要講對中國農民的熟悉、了解和理解,還是他二位。我在藝術上學習他們的講究與嚴謹,在人物塑造、矛盾處理、情感把握上學習他們的分寸感,他們的某些句式,對我創造和形成自己的語言也有著某些啟示的作用。

作家一生與書相伴,好人也一生與書相伴。有一個現象是勿庸置疑的:即一個老在讀書的人,比一個老在看電視的人要有涵養和有層次得多。

所以,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