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穿越而來的孟薑女

我知道,現代女孩都有個共同的愛好,旅遊,曾記得有個美女問過我,你旅遊曾經最遠去過哪?

我想了半天才說,媽媽在我小時候,曾經帶我去過秦皇島,後來我也挺尷尬的,好像自己真的是連河北省都沒有出過。

我是很想出去走走的,但是可惜一無時間,二無錢,三來懶散慣了,所以隻能始終遵循著父母在,不遠遊的“老人言”。

但是,在這篇文章開寫前,我突然想起了媽媽帶我去過的秦皇島,那裏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的是我曾經去過一個地方,叫薑女廟,是為了紀念孟薑女而修建的旅遊景點。

雖然對於那個廟的記憶已經模糊,但是我在那裏第一次聽說了孟薑女的故事。

故事裏的事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民間故事。

秦始皇是一個強勢的君王,他的作為我就不細說了,估計列位讀者比我要清楚的多。

一般強勢的君王對於美女的欲望自然也比他人更為強烈。

《史記》記載秦始皇滅亡六國後將“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而《三輔舊事》上說:“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

秦始皇擁有的女人數量可謂不少,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在官方記載中,我們隻能找到與秦始皇相關的兩個女人記錄,一個是皇後趙氏,她是趙孝成王的女兒,而另一個是那個被趙高和胡亥矯詔害死的太子扶蘇的母親鄭妃。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對於這些女人,秦始皇隻有占有,沒有愛情,對於很多女人,秦始皇其實隻是一兩次的臨幸,甚至還有一些女人終老於鹹陽,都沒有見過他一麵。

所以說從這點上來說,秦始皇是個不太有情趣的君王,他對於女人隻有男人那種最原始的占有欲,而沒有絲毫的憐愛之情。

雖然正史裏找不到和秦始皇有關的女性記載,但是野史裏可不乏其說。

秦始皇和孟薑女的故事就被民間傳的沸沸揚揚。

傳說,孟薑女是秦朝時的一個富家小姐,有一天,孟小姐在自家後院裏,把一把絲扇掉進了池塘裏,便捋袖子,露出玉腕子去撈,這時她看見了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也看見了她。

在封建時代裏,女性,特別是沒有出嫁的女性,見到青年男子,就是失節,還讓男人看到了一條白白的胳膊,那就更沒法見人了。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女性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自殺,第二是幹脆嫁給這個男人。

這個青年很走運,可能是因為長的帥的緣故吧,孟薑女把這件事情稟明了父母。孟薑女的父母問這個男人的姓名,這個男人叫萬杞良,是因為想逃脫秦始皇的厚重的勞役,逃難來的,沒想到誤打誤撞的到了孟家的宅院,看見了孟薑女。

孟薑女的父母也比較“通情達理”,既然讓人看了就結婚唄。

就這樣,孟薑女嫁給了萬杞良。

可是即便怎麽樣,命運都沒有饒過萬杞良,秦朝很快又征召勞工去修長城了,孟薑女隻好哭哭啼啼地送走愛人。

孟薑女在丈夫離開後,很不放心,天天惦記他,於是便萬裏迢迢地趕奔長城工地。

當孟薑女趕到長城的時候,他被眼前的場麵驚呆了,都說現在農民工苦,農民工領不到工資多可憐,那是沒到長城工地去過。

這裏別說工資,能保住命就不錯。千萬勞工在兵吏的驅使下,幹著重體力勞動,每天都有無數的瘦骨如柴的男人倒下去。

當孟薑女向這些勞工問及萬杞良的名字時,萬杞良的死訊就像晴天霹靂一樣,把孟薑女震得差點當場昏厥過去。

當孟薑女問及旁人,丈夫埋在哪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搖搖頭,因為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在埋人,誰也不會給誰立個碑。

孟薑女絕望了,丈夫死了,就連埋在哪都不知道。

當孟薑女看到眼前雄偉的萬裏長城,悲從心來,放聲痛哭,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

這七天,日月無光,山河失色。

到了第七天的頭上,長城的一麵城牆突然崩塌,一具白骨露了出來,孟薑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磕破中指,把血滴在白骨上。

古人是信這個的,認為隻要是一家人,或者是兩個人真心相愛,他們的血肉就會融合在一起,孟薑女的血滴在這具白骨上,馬上就融了進去,孟薑女知道這就是丈夫萬杞良。

秦始皇聽說還有這樣的奇遇,便想召見孟薑女,但是當秦始皇見到孟薑女的美色後,色心大起,想把孟薑女帶回自己的後宮。

可是孟薑女不從,她背起丈夫的骨骸就跑,秦始皇在後邊追趕,當孟薑女跑到海邊,前邊已經無路可去,孟薑女便背著丈夫的遺骨,跳海自盡。

以上故事是我綜合了各種孟薑女的傳說做的最為完備的文本故事。不過,大家可能也看的出來,這個故事無論從哪方麵講,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不說旁的,把長城哭倒的情節就太邪了一點,我想那時還沒有豆腐渣工程,一段堅固的城牆哪這麽容易就被哭倒了,很顯然孟薑女是一個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而並非曆史人物。

可是人們要問,孟薑女到底有沒有其人呢?

原型

1952年10月,毛澤東離京到外地休假一周,其間在山東省逗留了三天,毛澤東與陪同的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一時興起,談起了孟薑女的故事,毛澤東說:“孟薑女哭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

毛主席為什麽會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呢?

因為孟薑女的原型就在齊國,薑這個字,其實就是春秋時齊國的國姓。中國著名的曆史學家顧頡剛將孟薑女傳說的原型一直追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在講春秋時,我特意漏掉了一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就是為了今天在這裏對孟薑女的問題做一下梳理。

公元前550年,齊莊公讓晉國欒盈做內應(前邊講過這個故事),自己親自帥兵奇襲晉國,但是由於欒盈事敗,齊莊公擔心孤軍深入,難以成功,便早早撤退了。

公元前549年,齊莊公回齊國的途中,經過莒國的領地,他突發奇想,賊不走空啊,這趟出去不能白玩,所以齊莊公就想了個壞主意,捎帶腳把莒國滅了得了。

這次衝動讓齊莊公失去了三名勇士,卻創造了後世的一個傳奇。

為了激勵將士,齊莊公賞賜州綽、賈舉二勇士,一人賜了一輛五匹馬的戰車。州綽和賈舉二人十分高興,賈舉又推薦臨淄華周和杞梁(也作杞殖)二人,孔武有力,可當大將。

於是,齊莊公召來華周和杞梁二人,一見之下,果然儀表不凡,真壯士也。

所以,齊莊公各賜了一輛戰車給華周和杞梁,並封為了大夫。華周滿心的不高興,對杞梁說道:“同樣是賞賜勇士,賞給州綽和賈舉一人一輛五馬戰車,卻隻賞給我們兩個人一輛一馬戰車,對於我們來說,這不是賞賜,是侮辱。幹什麽幹,不如逃跑,另尋他處吧。”

杞梁一聽,有點猶豫,對華周說道:“我家裏還有老母親,讓我回去跟老母親說一聲,然而再跑不晚。”

杞梁回家,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了母親。母親教訓了杞梁一番,說:“如果你生時沒有什麽功勞,死時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馬戰車,人家也會笑話你。如果你有大功勞,又死得轟轟烈烈,那麽即使是那些坐五馬戰車的人,也不如你。君命不可違,你還是去努力打仗吧。”

杞梁把母親的話跟華周一講,華周麵紅耳赤,歎道:“婦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卻不懂,慚愧慚愧!”

於是華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車,在齊莊公軍營中聽候調遣。這一天齊莊公調兵遣將,準備開拔。華周與杞梁主動請纓,要做前鋒。齊莊公問道:“你們要步兵多少人?戰車多少乘?”二人回答說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車,我們就坐你賞給我們的戰車,兩個人一輛車足夠了。”齊莊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著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帳,約定輪流駕車,臨行的時候,說道,如果能有一個人在車上守住右邊,就篤定能戰勝一支軍隊了。這時有一個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願意同行。於是三人同行,一人駕車,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左,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右,向莒國都城進發。

莒國國君聽說齊軍馬上要到了,親自率領三百個步兵到城效巡察。沒想到正好與杞梁三人相遇。杞梁馬上亮明身份,說:“我是齊將,你們誰敢上來決一死戰?”

莒國國君大吃一驚,再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沒看錯吧就一輛車,三個人,保鏢都沒有。

這種便宜不撿是傻子,莒國國君命令三百步兵圍攻三人。杞梁與華周對隰候重說:“你在車上擊鼓助威,看我們如何殺敵!”

於是二人跳下戰車,手持長戟,衝入重圍,左右衝突,長戟橫掃,當者披靡。三百個莒國士兵居然被二人殺得死傷過半。

莒國國君大為驚歎,對二人說道:“別打了,好厲害的將軍,隻要你們歸順莒國,我把莒國分給你們一半。”

杞粱二人笑道:“拋棄國家投降敵人,是不忠;領了軍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貪圖私利,不是我們的為人。”說完,又奮戟砍殺。莒國國君抵敵不住,大敗而走。還好,杞粱來的人少,怕莒國有援兵,便沒敢繼續追擊。

齊莊公聽說杞粱二人大敗莒國國君,大喜,要大賞二人。

當使者,托著賞賜來到二人麵前的時候,杞梁說道:“大王當初隻賞給別人五馬戰車,而隻賞我們一馬戰車,是以為我們不勇,現在又用重利來封賞我們,是以為我們重利輕義。我們真的這麽品行低下嗎?”

於是杞粱二人,驅車直逼莒國都門。

事實證明,杞粱、華周和隰候重,這三個人隻堪配勇士的稱號,他們不是軍事家,在他們的眼裏,自己憑借強壯的身體就可以完成一切。

三個人麵對著整個莒國的軍隊,就是這樣,莒國國君也沒敢正麵和這三個人交鋒,他命令在城門狹道處挖土成溝,在溝裏裝滿燒得紅紅的木炭,炭火騰焰,他想通過這種方式組織三人的進攻。

隰候重見此慷慨地說道:“古來將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讓你們過去。”於是隰候重趴到炭上,讓杞梁二人從他的身體上衝過去。

等杞梁二人過去之後,隰候重已經變為一塊焦碳了。二人大哭一場,持戟殺入城門。莒國國君早就在城門埋伏下弓箭手,萬箭齊射。杞梁二人冒矢突進,身中數箭,又殺了多人。守城的軍士環立城上,皆向下拚命射箭。杞梁、華周先後戰死。

當齊莊公聽說三名勇士殞命後,再次攻打莒國。沒想到,莒國繼續頑強抵抗,齊莊公大腿受傷,隻得退軍,最後齊莊公隻能和莒國簽訂停戰協定,雙方罷兵。

齊莊公這次出征是失敗的,既沒有在晉國那占到什麽便宜,就連莒國這裏也讓他損兵折將,白白犧牲了三名勇士。

可更讓齊莊公鬱悶的還在後邊,因為一個女人,正在齊國的都城下等待著他。

當齊莊公將杞梁屍體殯於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來迎夫屍。

齊莊公停車,使人到杞梁妻前吊喪。

杞梁妻寒著臉說道:“是不是杞梁有罪,違背了您的命令?假如杞梁無罪,那麽還有祖先的屋子在,怎麽可以在郊外吊唁呢?我不敢接受。”

齊莊公一聽,大為慚愧,於是將杞梁之屍殯於其家而去吊喪。杞梁妻發喪,到了城門之外,停棺露宿三日。

這個故事中的杞梁妻,被認為是孟薑女最早的原型。

城牆崩塌

好久沒有寫考證型的文章了,借孟薑女這個機會,把我對孟薑女的考證給大家說一下。

首先說,《左傳》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它合情合理,一個失去丈夫的寡婦,向國君撒點怨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可是孟薑女的故事重點,在於她哭倒了長城,再簡單點,也最起碼給有哭的內容,可是《左傳》故事裏杞梁妻隻是要求齊莊公吊唁,而絲毫沒提哭的事。

這就讓人有點意外了,那這個杞梁妻是怎麽和孟薑女聯係在一起的呢?

原來這件事情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亞聖孟子,他老人家曾經說過一句話,直接導致了這兩者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聯係,孟子曰:“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後來亞聖的這句話戰國時齊威王的名臣淳於髡也曾經說過:“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就這樣,杞梁妻由一個敢向君王撒怨氣的女人,變成了一個愛哭,會哭,且哭出了花樣的女人,連國家的喪葬的習俗都被她改變了,聽說齊地後來還產生了哭調,就是老百姓模仿杞梁妻的哭聲而來的。

孟子說的話,我們也是基本上可以相信的,因為他說的也比較符合邏輯,丈夫死了,年輕的女人守了寡,怎麽說也是件悲痛的事,哭的再難過也不為過。

可是,孟薑女人家可是把長城哭倒了,杞梁妻你的哭聲雖然改變了國俗,甚至後來還變成了流行歌曲的調子,可是和孟薑女比起來功力似乎還不到家。

結果我們的老朋友西漢的劉向同誌在他的兩本名著《說苑》和《烈女傳》中,都把杞梁妻哭的情節,增加了一點藝術效果,杞梁妻跳入淄水自殺了,而且在自殺前她還做了一件事情。

“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說苑》

這種描述可就嚴重了,城真的倒了,而且很多人相信這是真的,所以很多人開始在想,是哪裏的城池會這麽的不堪一擊,簡直就是豆腐渣工程。

於是中國的曆史學家們開始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開始了尋找豆腐渣工程的主題討論活動。

首先有曆史學家提出在《烈女傳》中,杞梁妻臨終所跳入的是淄水,淄水就是今天山東淄博境內的淄河,它發源於淄博市南部的博山區,而後北上,流經淄川、臨淄兩區,最後從東營進入渤海。它幾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長122公裏,是淄博境內最長的一條河流。

據劉向的記述,杞梁妻是枕著丈夫的屍體在城下慟哭,而後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他們推測這個城應該距離淄河不會太遠。

而臨淄城就變成了豆腐渣工程的最大懷疑目標,淄河從南到北橫穿臨淄,而淄水正好從城的東牆下流過,當年齊獻公就是因為都城所在地東臨淄水,才更名為臨淄的。

而據當地居民說,臨淄城古時候是沒有東城門的,因為淄河河堤代替了城牆,淄河成為了城東的天然屏障,而且那時的淄河水流很大,尤其是城東的一段水很深。因此說杞梁妻在臨淄城下哭夫,然後登上城東的河堤,從這兒投淄河而死是最有可能的了。

可是會不會是杞梁妻哭倒的就是這東麵的城牆呢?很多曆史學家相信就是這麽回事。

所以,第一種說法是杞梁妻哭倒了臨淄東城牆。

而豆腐渣工程的第二個懷疑對象是杞城,這個地方也在山東境內。

這個說法從東漢末年就開始了,王充的《論衡.變動篇》中,很直接的指出杞梁妻哭的是杞城。

而這種說法的支持者是大曆史學家顧頡剛,顧先生認為先秦的時候,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女的用姓,男人用氏,杞梁這個杞,它應該是一個“氏”,春秋的時候,山東就有一個杞國,杞梁肯定和杞國有關係,很可能他是杞國人,在齊國做事。

而杞梁戰死後,中國人將就落葉歸根,她的妻子把丈夫送回老家安葬,然後在丈夫的墓前大哭一場,而在她墓地旁邊的杞城就成了一個倒黴的地方,城牆被哭塌了。

而有些人反對這個觀點,因為杞國的國都在雍丘,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杞縣。河南和山東差得夠遠的了。

而顧頡剛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在西周時杞國的國都在西周時的確是在雍丘,而到了春秋時已經從河南遷往山東了,這是根據有關曆史文獻以及自清代以來在新泰境內出土的大量杞國文物證明的。

然而,顧頡剛的說法仍然不能令所有的人信服,因為北魏有個著名的地理學家叫酈道元,他的《水經注.沭水條》中說,杞梁妻所哭之城是沭水流經的莒國城。

在莒縣城的南部,現在仍然保留著一段大約700多米的夯土城牆,看上去有六七米高,頂部寬約8米,經專家鑒定,它就是春秋時期莒國的古城牆遺址,並且據《左傳》記載,杞梁當年就是在這座城下戰死的。

然而,莒國城在魯南,臨淄城在魯中,兩地相距200多公裏,在當時的情況下,杞梁妻到莒城哭夫再返回淄河投水似乎不太可能。所以,這種說法也沒能被絕大多數的人認可。

到此為止,杞梁妻所哭的城已經出現了臨淄、杞國、莒城三處,地點雖然不同,但都在山東省的東部,並沒有離開這個故事的原始路線。

這就是曆史學家給我們的成果,他們把杞梁妻哭倒的城牆,定位在了山東。

但是這有什麽意義嗎?

好像什麽都解決不了,因為人家孟薑女哭倒的是長城,而杞梁妻哭塌的是城牆。

這咋又聯係到的一塊呢?

曆史、戲劇和考古此時交相輝映,為所有人解開了這個謎題。

原來在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和沂源三個區縣就保存有近一百公裏的齊長城遺址,而這段長城準確地點在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的南部,距離齊都臨淄約50公裏的城子村。

城子村地處淄河上遊,它原是齊國南北通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曾經建有規模很大的兵營。在它周圍的山上,有很多齊長城的遺址。

據《肥城縣誌》卷二《古跡誌》記載:“長城:縣北二十裏,俗名長城嶺。“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肥城的長城遺跡就是齊長城的一部分。

當時,東周時的各國為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都修建了長城,比較著名的有,齊國、燕國、趙國和秦國。

而秦始皇所謂的修長城,其實是把這幾國的長城接在一起而已。

而杞梁妻哭塌城牆的說法,很容易讓古人聯想到哭塌的可能是齊國的長城,而齊國的長城後來也就變成了秦國的長城,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這就是整體的一個關於杞梁妻哭塌城牆的考證過程,從西漢到現代,無數曆史學家,考古工作者,為了得出這一條清晰的線路來,辛勤的工作著。

但是還是那句話,這種工作有意義嗎?

出發點本來就是錯的,因為城牆被哭塌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發生過。

傳說與傳承

戲劇和曆史是有差距的,曆史和真實也是有差距的,由此可證孟薑女和杞梁妻的差距是大大的。

我曾經親手撫摸過山海關博物館裏,陳列的堆砌長城時最原始的岩石,那些岩石幾乎每一塊都有一人多高,成方型,即便經曆了幾千年的風化,卻依舊堅硬。

那時我很小,但是,那時我就抱定了一個想法,孟薑女哭不倒長城,換成等式替換的就是杞梁妻也哭不倒長城。

其實這個故事,隻有最開始杞梁妻哭夫,吊唁那個故事是真實的,而後來的故事其實是文學工作者再加工的結果。

在劉向之後,很長時間,沒有人在提及杞梁妻的故事,而到了後漢三國時期,陳琳突然寫了首不太引人注目得的詩叫《飲馬長城窟行》,裏邊有這樣的詩句: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而晉代的左芬也誇讚杞梁妻:

“夫卒莒境,郊吊不賓,哀崩高城”

而這兩段記載也成為了把秦始皇和杞梁妻聯係起來的橋梁。

三國之後是魏晉南北朝,然後中國就迎來了燦爛的隋唐。大唐王朝是以其富庶聞名天下的,而大唐的文人們也有太多的時間思考加工之前的那些故事。

結果戲劇性的變化產生了,孟薑“橫空出世”了,薑本來就是齊國的國姓,而孟是老大的意思,孟薑女實際上就是薑大姑娘的意思,而這個薑大姑娘和齊國的那個杞梁妻也就這樣建立起了聯係。

唐代的《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秦朝時的燕地,而且把故事說的有鼻子有眼,杞梁妻變成了孟薑,杞梁變成杞良,而孟薑千裏尋夫、哭崩萬裏長城的故事,也都在這本書上有所體現,具備了今天的故事的雛形。

唐朝末年有個愛做詩的和尚叫貫休,他做了一首詩就叫《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裏,杞梁貞婦啼嗚嗚”。

從這首詩開始,杞梁妻也好,孟薑女也罷,終於和秦始皇掛上了關係。

從此以後,真實的故事麵目全非,而戲劇中的形象越來越傳神,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叫孟仲姿,或姓孟名薑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隻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粱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係在了一起,人們出於對暴君秦始皇的憎恨,把故事附會到了三百年後的秦始皇身上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而後來這個故事隨著朝代的變更變得更加離奇。

特別是以戲劇著稱的元朝和以小說著稱的明清三代,孟薑女的故事又有了大的發展。

元代,中國的民間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孟薑哭城的故事的發展都做出了貢獻。在這些戲曲中,孟薑轉化成孟薑女。而杞良的名字從範希郎、範四郎、範士郎、範喜郎到範杞良、範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範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薑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薑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薑兩家,所以叫“孟薑女”。

孟薑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薑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顧頡剛在他的《孟薑女故事研究》裏,講述了一段曾經發生在上海的怪事。文章記載:“清宣統二年,也就是1910年,上海推廣馬路,開至老北門城腳,得一石棺,中臥三尺餘石像,當胸鐫篆書“萬杞梁”三字。”

萬杞梁是山東人咋又會跑到上海去呢?

原來,據從上海圖書館查到的民國初年的《孟薑仙女寶卷》等石印本所載:“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裏長城永堅剛。”

孟薑女的原籍竟成了鬆江府華亭縣,丈夫萬喜良是姑蘇人,姑蘇也就是今天的蘇州。

這鬆江府華亭縣就是現在上海的鬆江區,清代也隸屬於蘇州。

據顧頡剛研究,明代的修城牆、修長城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百姓深重的苦難也使孟薑女哭長城故事的流傳達到了**。

靠近明朝故都南京城較近的蘇州和鬆江一帶,就成了孟薑女傳說故事在江南的一個重要流傳區域。上海的城牆是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修建的,清代又有擴建,因築城的年代正值這件故事風靡一時,而且又聽到當年秦始皇把萬杞梁築進長城以求城牆堅固的傳說,所以也就鑿了石像埋在城底。

萬杞梁和孟薑女也就從山東老家,又遷徙到了上海來了。

在清代的《澧州誌》和《孟薑山誌》上記載,孟薑女是是秦代的澧州人,就是湖南省的津市,津市與相鄰的澧縣早先合稱為澧州。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孟薑女的故事是具有十分強烈的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的。

而現在的孟薑女儼然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藝術形象,更是一個被神化了的形象了。

山東淄博、河北秦皇島、江蘇蘇州和上海鬆江、湖南津市以及陝西銅川都有薑女廟,而人們虔誠地稱她為薑女娘娘。

而孟薑女也欣然的以一種神女的形象接受著大眾對她的頂禮膜拜。

我的一個朋友在山東的一個小縣城裏發現了羅成的廟,回來問我,真的有羅成這個人嘛?我說正史上肯定沒有,是小說中編出來的人物,他不信,編出來的人物咋還有人會給他立廟。我當時就給他舉了孟薑女的例子。

這就是中國式的崇拜,有時並不真實,但是卻可以滿足老百姓最起碼的精神需要。

當然這個故事裏最倒黴的是秦始皇,他其實什麽也沒做,卻被孟薑女硬生生的拉進了這個故事,找誰說理去?

可是又有什麽辦法呢,誰讓他是暴君呢?還有那一段段、一絲絲的聯係,雖然牽強附會,卻被我們偉大的中國戲劇家們硬生生的聯係到了一起,組成了這麽幽怨哀婉的故事,孟薑女像是一個從春秋時代穿越而來的女性,而她穿越的時代並不隻是秦朝,她像是在時間隧道裏迷失了方向一樣,在曆朝都要逗留一會。

想起了《宰相劉羅鍋》裏的歌詞:

“故事裏的事,說是也是不是也是,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是該咒罵秦始皇,還是該表揚中國的戲劇家,或是肯定一下曆代曆史學者的不懈努力。

能把一個曆史上並不存在的女人寫上這麽一大篇,也不知道大家看煩了沒有,不過不要緊,很快我們就將回到現實中去,因為大秦王朝是短暫的,因為兩個強人馬上站在了曆史的中央,徹底毀滅這個王朝。當然關於這兩個強人身邊的女性故事,也馬上會成為曆史的一段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