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劇目最佳女演員,驪姬

驪姬繼母,惑亂晉獻,謀譖太子,毒酒為權,果弒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亂昏。-西漢劉向《列女傳》

這個記錄是在說中國一個著名的外族女子的故事,當然不是什麽好故事,隻是一個讓人鬱悶的故事。

大宗與小宗

春秋時,晉國的局勢特別亂,除了晉文公統治的一段時期的政局比較穩定外,前期很亂,中期很亂,末期直到三家分晉之前還是很亂。

誰是晉國變亂的罪魁禍首,唯驪姬莫屬。

有的人說,晉國的內亂是由一個女人瞎起名字開始的。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晉穆侯的老婆薑氏生大兒子時正趕上條之戰(今天的山西安邑),她給這個兒子取名為“仇”;巧了,薑氏生另一個兒子時,又趕上一次戰役叫千畝之戰,所以給二兒子取名為“成師”。

很多人看到這段一直不明白,放著這麽多好字眼不用,為什麽薑氏要給兩個兒子起這麽怪的名字。

後來我翻看一些史料,終於明白了薑氏為什麽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上條之戰晉國戰敗,薑氏為了讓兒子記住這次仇恨,所以給兒子取了仇字為名,而千畝之戰晉國大勝,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所以薑氏給兒子起了“成師”這個名字,成師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晉國之師大獲成功。

薑氏起這樣的名字本來是好意,可是壞就壞在薑氏的學問不高,在嫁到晉國後也沒有了解晉國的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薑氏不知道“仇”和成師都是些犯忌諱的字眼兒。

晉國大夫師服看到薑氏起這兩個名字非常的氣憤,說道:“哪有國君這麽隨意給孩子取名字的!(冤枉!名字其實是薑氏起的)取名要合於大道,大道生出禮儀,國家用禮儀規範行政,行政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正確的生活。所以說,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美好的姻緣叫做“妃”,不好的姻緣就叫做“仇”,自古如此。現在國君把自己的兒子叫做仇、成師,這是要出亂子的前兆,做哥哥(指仇)的會倒黴的。”

原來,起名字這件事情,在晉國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情,是要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慮的,政治、經濟、民生,包括風水都要考慮。而齊薑這麽輕易地給孩子起名字犯了大忌。而且仇這個字在古文裏是當不好的婚姻講,這明顯是不吉利的,而成師這個詞好像也犯了晉國的某些忌諱。就好像在一些地方見麵喊大哥,是尊敬,而在另一些地方見麵喊大哥,是罵人,一個道理。據上下文理解這個詞,在晉國的語言裏“成師”這個詞應該有克死大哥的意思。

我一向不相信什麽地名啊,人名啊決定命運之類的話,原來看《三國演義》龐統死在落鳳坡,看《封神演義》聞仲死在絕龍嶺,這樣的故事我感覺都是文學作家編出來的故事,後來我看了正史的記載後,感覺有些事情是不容你不信的。

不過我感覺對於晉國的國運最不吉利的名字並不是薑氏給這兩個孩子起的名字,而是一處地名,《史記.晉世家》記載:“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曲沃在今天的山西省聞喜。《史記》中記錄這句話實際是說晉國在春秋早期的一場內亂的起源是從曲沃開始的,其實後來晉獻公時期的第二次動亂也是由曲沃這個地方開始的,這個地方好像變成了晉國的不詳之地。

晉穆侯死後,他的弟弟殤叔自立,公子仇怕叔叔對自己不利就跑路了,三年後,仇在死黨的擁護下,奪取王位並殺了殤叔,仇就是晉文侯。

《史記》上記載晉文侯仇在位三十五年,風平浪靜,並不像成師所說的那樣會遭到什麽不測(婚姻是否美滿史無記載)。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晉文侯雖然沒有遭到預言中的詛咒,但是他的後代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晉文侯死後,他的兒子伯做了君王,也就是晉昭侯。

晉昭侯即位當年,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封自己的親叔叔成師到了曲沃,成師從此被稱為桓叔。有的人說,這是非常喜愛小兒子的齊薑的主意,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因為當時的成師已經五十八歲了,即便當時他的母親齊薑還活著,也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了,還有能力管這些事?

成師之所以能夠被封在曲沃,是因為他的人緣很好,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親信,昭侯初立在大臣中還沒有威信,所以當然是人家說什麽就是什麽了,不過這事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就是前邊說過的,做出名字不利於哥哥預言的師服,他反對的理由是在分封國內再搞分封就是動了晉國的國本。

曲沃是晉國原來的都城,麵積比新都翼(今天的山西翼城)還要大。

曲沃從成師開始才漸漸興旺起來,形成了晉國的“小宗”,小宗與晉國大宗相爭了七十多年,在相鬥中,大宗日漸衰弱,終於在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晉武公殺了大宗的晉侯緡。因為當時的周釐王接受了小宗行賄的晉國寶器,拿人家手短的周王室終於承認了小宗的合法地位,從此晉國重新統一,這才算消停了下來,大家也終於明白了原來師服當年那番話的意思實際不是什麽對仇一個人不利,而是對整個晉國的大宗(仇的後代)不利。

這是春秋早期晉國的第一次國亂,這次國亂如果硬把它加在齊薑起錯了名字上,我感覺太過於牽強了。名字任何時候隻是一個代號,不可能決定人的命運,這又是一次把曆史的國亂牽強的推給女人的經典案例。

實際這次晉國國亂,始於晉國對於本國貴族的再次分封。

曆史證明,國家搞分封,必生國亂,比如日後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諸侯國搞分封,就必然會導致諸侯國的分裂和消亡。所以漢朝的皇帝強行采用賈誼、晁錯、主父偃等人提出的“推恩令”,使各諸侯國從強大變成弱小,到最後再也無力造反。

如果說晉國的第一國亂與女性無關,那麽晉國的第二次國亂絕對是由女人引起的,而且是徹徹底底的由女人的陰謀引起的。

晉國在晉武公殺了晉侯緡後,小宗終於取代了大宗的統治,晉國確實消停了幾年,具體多少年呢?廣義上是十一年,狹義上說應該隻有短短的七年。

驪姬姐妹

晉武公死後,晉獻公即位。

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在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時,驪戎的國君給晉獻公進獻了一對美女,以求晉國退兵,這對美女就是驪姬姐妹。能給這些強悍的少數民族這樣的壓力,可見晉國當時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

驪姬姐妹,天生麗質,很快得到了晉獻公的寵愛,兩個女人的肚子也都很爭氣,很快為晉獻公生了兒子,驪姬生了兒子奚齊,而她的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當時晉獻公已經有了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品行都很好。因為早年,晉獻公的原配夫人賈侯的女兒沒有生育,所以當時晉獻公娶了他老爹晉武公的老婆齊薑作了夫人(《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烝於齊薑。”)生下了太子申生。

而重耳和夷吾的母親也是一對親姐妹,這對姐妹都是戎狄的女子,一個是大戎狐氏(《左傳》上稱為狐季姬。)生重耳,一個是小戎狐氏生夷吾。

可是自打驪姬來之後,這三個晉國最有前途的年輕人,竟然被晉獻公疏遠了。(《左傳》:“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所以我說,晉國的不安定是從驪姬嫁到晉國開始的,如果從那時算起,晉國穩定的時間隻有七年。

關於晉國驪姬的故事不知道為什麽,記載最全麵的不是《左傳》也不是《史記》,而是《國語》。所以,現在我就以《國語》的記載為主體,輔助其他記載,把驪姬之亂的故事展現給大家。

晉獻公當年要攻打驪戎的時候算了一卦,算此卦的人叫史蘇,他從卦象上得出的結論是:“勝而不吉。”晉獻公問他為什麽,史蘇得出的結論是“且懼有口,攜民,國移心焉。”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即使這場戰爭晉國打勝也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且會有大量的俘虜進入晉國,這樣國民的輿論將不利於國家。但是晉獻公的態度是晉國的事老子說了算,老百姓誰敢說個不字。

晉獻公打敗了驪戎,得到了美人驪姬,得意洋洋地質問史蘇,寡人這次攻打驪戎得到了美人,有什麽不吉利的?史蘇仍然堅持認為晉國的大難要臨頭了。

史蘇出了宮門就對大夫裏克等人說,晉國之亂馬上就要因為驪姬這個女人引起來了。裏克問為什麽?史蘇以妺喜之亂來作比喻,裏克終於相信了史蘇的話。

沒過幾年,驪姬生了奚齊,晉獻公就想把她立為夫人(因為此時齊薑已經死了),但是立為夫人也要個說法啊,所以又一次荒唐的迷信活動開始了。晉獻公先派人用占卜的方式算一算,結果是不吉利,後用占蓍(shi,四聲,一種用草來占卜的方式)的方式算了算,結果是上上簽。

很多人事選舉實際就是個形式,雖然有人說,占蓍的結果不如占卜準確,但是晉獻公一向是隻聽喜,不聽憂,硬生生把驪姬立為了夫人。

一場好戲

晉國剛剛平息的事態,馬上被這個女人攪得一塌糊塗。驪姬非常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做未來晉國的繼承人,但是別說是太子申生,就是公子重耳和夷吾,自己現在也很難對抗。所以驪姬開始自導自演了一整套廢太子逐公子的好戲。

驪姬先是和晉獻公的一個叫施的戲子(公之優曰施)勾搭成奸(《列女傳》上說這個人是驪姬的弟弟)。驪姬問這個不男不女的戲子,擺在我麵前有三座大山,要成大事該怎麽辦?(《國語》:“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

這個叫施的戲子估計是戲文看的比較多,所以主意也比較多,他建議先朝太子申生下手,因為申生是一個對人對己都非常嚴格的人,且自尊心很強,不是個可以忍辱負重的人,所以對他下手最容易。

銅鑼敲響,好戲開場。

戲子先在晉獻公麵前對太子申生大加中傷。驪姬此時也沒有閑著,賄賂梁五和嬖五二個晉獻公的寵臣(《國語》:“驪姬賂二五”)。

這倆“二百五”以邊地需要人防戎狄來犯為由,要求把申生、夷吾、重耳三位公子派去鎮守邊疆。大臣們紛紛反對這個建議。但是晉獻公同意,結果三公子被排擠出了晉國的政治中心,重耳被派到了蒲(今山西省隰縣)、夷吾被派到了屈(今山西省吉縣),而太子申生被派到了我們無比熟悉的地方曲沃。晉國的百姓不明真相都以為晉國的這種人員安排是因為太子申生獲罪而被發配了。

所有人都知道晉國大宗與小宗的戰爭就是以這裏作為起點的,沒有人懷疑,一次更大規模的爭鬥要開始了。

驪姬陰謀的第一步已經完成了,但是驪姬深知不搞倒太子申生,自己的兒子奚齊就不可能即位。

為什麽要把太子申生派到敏感的曲沃地區,其實這就是一個借口。因為當年的大宗與小宗的爭鬥在先,太子申生又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曲沃的百姓肯定願意依附他,而且太子申生手握重兵,第二個“小宗”的形成的條件就這麽成熟了。

這肯定是晉獻公不願意看到的。

有人會問,如果太子申生真的造反了怎麽辦?驪姬豈不是很麻煩,我隻能說驪姬對於人性的把握,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她料定申生不敢造反,才敢製定這麽大膽的計劃。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驪姬的算計可以用精確來形容。

當然要晉獻公認識到太子問題的嚴重性,是需要方法的,戲子給驪姬出了個主意,讓她半夜衝著晉獻公哭(《國語》:“優施教驪姬夜半而泣。”)。

女人的眼淚往往是最厲害的武器,對於男人而言,這是無堅不摧的。驪姬哭著對晉獻公說:“現在太子在邊疆百姓依附,手握重兵,如果這時他說我迷惑君王(實話)找我的麻煩該怎麽辦啊?他肯定會依從民意殺了我的”

晉獻公聞言說出了一番現在很流行的話:“他是站在百姓的一邊,還是站在他老爹的一邊?”(《國語》:“夫豈惠其民而不惠於其父乎?”)

驪姬馬上又加上了一把火,說道:“如果是為了仁義,當然會顧及骨肉親情,如果是為了篡奪這個國家的政權,那就不好說了,申生一定會先殺了你,然後在汙蔑你是個昏君,取得百姓的信任。”

然後驪姬做了一個過去式的假設,這個假設是我見到的最有水平的假設命題之一。

驪姬的假設是這樣的:“如果當年紂王有個好兒子,而紂王又早死了,這個好兒子即位了,那麽周武王就不可能取得王位,周武王也沒有機會把紂王說的一無是處,我們現在還會知道紂王到底是善是惡嗎?”

驪姬做的假設,理論水平之高,令人歎服,如果這個假設不是在一個陰謀中的話,真可以作為一篇對於曆史的研究性文章去好好品味一下。她說這話有兩層引申含義,第一,太子申生一定會在邊地造反,然後殺了您並毀掉您的名譽,第二,您其實有個好兒子,奚齊如果即位,您的名譽就不會受到損害,晉國的國運也會就此延續下去。

晉獻公果然被這番話嚇傻了,問驪姬該怎麽辦?驪姬此時顯示了她極為狡詐的一麵,說:“您還是現在就把政權交給太子吧,這樣太子得到了他想要的,就會放過您了。”驪姬又怕晉獻公真的老糊塗,真把國君之位讓給太子,所以又加上了一句180°拐彎的話,“自桓叔以來,誰又顧及親情啊?隻有六親不認才能做成大事。”

但凡是最高統治者,不可能放棄的一樣東西就是權利,驪姬非常了解君王的這個心理,所以故意用權利這個詞眼來激怒晉獻公,最後暗示晉獻公,想要保住權利就給六親不認,殺掉你的兒子申生。

晉獻公當時一定很激動,真把驪姬的建議當做好言相勸了,說道:“決不能傳位給申生,如果那樣的話諸侯國就會與我斷絕聯係,到那時太子還不把我整死啊?你不要害怕,我會先下手為強。”

驪姬此時又獻上一計,說讓太子去攻打狄人,來試探他周圍擁護者的反應,如果打敗了,就可以以此為借口來治太子的罪,如果打勝了,功勞是您的,諸侯必將對您又懼又怕,您左右是不吃虧的。

晉獻公接受了驪姬的建議。

此時的晉獻公已經有意廢了太子申生而立驪姬的兒子奚齊,這件事情已經是一個不公開的秘密了,當時晉國的三位大夫是裏克、丕鄭和荀息,這三個人開了個碰頭會,荀息的態度是堅持“兩個凡是原則”,凡是晉獻公做的決定我都遵守,凡是晉獻公指定的接班人我都會維護,而丕鄭是太子黨,他堅定的站在太子申生一邊支持太子,裏克的態度非常讓人沮喪,我保持中立,靜觀其變。

很多人評價裏克這個人是個滑頭,兩麵派,牆頭草。就我看來這是一個很識時務的人,他懂得順應事物發展的變化。裏克之所以有這種反應是因為他在一件事情後,感覺太子申生的性格中有一種非常不好的元素,這就是固執。

申生要出戰了,裏克這時覲見晉獻公,太子應該是國家的二號人物,應該不離陛下的左右才是。可是晉獻公根本聽不進去裏克的諫言。

裏克又來規勸早已心慌慌的太子申生,並告訴他不要怕,首先要掌握軍權,然後是修身律己並且不要得罪人,可是太子申生還是得罪了人。

在對狄人的作戰中,一個叫狐突(此人並不糊塗)的大臣告訴申生,不要急於進攻,如果勝了,狄人對於晉國的威脅解除了,你對於君王的價值也就沒有了,您的兵權也會隨之解除,那時讒言一定會四起的,那樣的話會對您非常不利。這就是所謂的以敵養軍的道理。

申生是個非常固執的人,他沒有采納狐突的建議,他認為這是自己父親給自己的任務,是一定要完成的。所以他選擇了進攻,堅決的出擊。狐突見申生言不聽計不從,索性閉門不出,不再管申生的事了。

令驪姬多少有些意外的是這次對於狄人的作戰,申生竟然能夠很順利的大勝而歸。所以沒辦法,還得按老路子來,驪姬繼續讓晉獻公周圍被自己收買的那些近臣們說太子的壞話。

驪姬逐漸感覺到機會來了,就告訴晉獻公,此時雖然申生獲勝,卻得罪了狐突,申生失去了智囊,現在下手正是機會。此時的晉獻公好像也動了惻隱之心,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說道:“現在還沒有合適的罪名。”(《國語》:“抑未有以致罪焉。”)

此時也沒有什麽人再願意為太子說話了,讒言越來越多,晉獻公也越來越討厭太子。

終於有一天,晉獻公私下對驪姬說:“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

驪姬聽到這話,心下竊喜,卻泣了起來,什麽叫泣?《水滸》中解釋的明白,隻掉眼淚不出聲叫泣,就我看來這是哭的最高層次了,這種哭法會讓任何男人都受不了的。

驪姬邊泣邊說:“申生是太子,各諸侯都知道,而且太子手握重兵且百姓依附,大王要廢長立幼,如果您要這麽做,我就自殺。”

驪姬說一套做一套的高手,雖然嘴上這麽說,但是下邊的準備卻一刻也未停止。

驪姬此時也深切的感覺到,機會真的就在眼前了,但是如果想要幹掉太子,還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大夫裏克。在沒有得到裏克的答複之前,絕不可以貿然行事。

驪姬找到戲子,問如何是好。戲子說道:“您就準備一桌全羊宴,我去把這桌宴席送到裏克家去試探一下,我就是個戲子,說話沒什麽顧及。”

驪姬按照戲子的吩咐去做,讓戲子去給裏克那送菜、喝酒。這酒喝到一半,戲子跳起舞來,並對裏克的妻子說:“我教您這個舞蹈,回來在閑暇的時候,您跳給裏克大夫。”

戲子又唱起歌來:“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這話的意思是,某些人還不及鳥獸,人家都願意在樹葉茂盛的地方呆著,可有的人卻偏偏願意呆在枯樹枝上。

裏克聽得出戲子話裏有話,笑道:“何謂苑?何謂枯?”

戲子說:“其母為夫人(指驪姬),其子為君(指奚齊),可不謂苑乎?其母既死(指齊薑),其子又有謗(指申生),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

戲子說完這番話走了,可是裏克卻輾轉反側睡不著覺,半夜裏克又讓人找來了戲子,“你說的話是真的嗎?是你親耳所聞嗎?”(“曩而言戲乎?抑有所聞之乎?”)

戲子說道:“當然了。國君已經許諾驪姬殺太子而立奚齊,這已經是定下來的事情了。”裏克說:“殺太子我不忍心,我又不好得罪我的故交好友(指太子的支持者丕鄭),我保持中立,可以放過我嗎?”其實戲子就在等裏克的這句話,隻要你裏克不參與啥事都好辦,戲子痛快的答應了裏克的要求。

裏克很快稱病回家修養,裏克當然有隱退的理由,因為他知道太子此時是無論如何也保不住了,但是他並不是驪姬一夥的,他已經把晉國未來繼承人的人選定位在了重耳和夷吾中的一個,但是這時他不能表明心跡,要讓驪姬集團對自己徹底放鬆警惕才行。

這時,驪姬這頭都準備好了,現在唯一還差的就是給申生安一個罪名。

這個當然也難不倒聰明美麗的驪姬,她想出了一個極為毒辣的陷害的方法,這個方法,我翻查了各種史料基本上沒有出入。

公元前656年,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夢見了你的母親齊薑,太子快到曲沃去祭祀你娘(齊薑的墓地就在曲沃)。古代但凡祭祀都有一個規矩就是把祭祀的物品分給自己的親友,就好像我們今天老人們會讓孩子們分食貢品以表示吉利一樣。

申生把一塊祭肉獻給了晉獻公,晉獻公此時正在外邊打獵,沒在宮中,驪姬趁機在祭肉中放了毒藥。晉獻公回來後,晉獻公剛要吃申生獻上的祭肉,驪姬忙說道:“外邊來的食物應該先檢驗一下”,結果找來了隻狗試試,死了,又找來了個下人試試,也死了(《國語》、《列女傳》中都說這個可憐的仆人是喝了申生獻上來的酒死的。)。

死了就麻煩了,況且是在晉獻公眼皮子底下死的,晉獻公的恐懼我們是可想而知的。

驪姬此時再也忍耐不了她狂喜的心情了,但是自己這時依舊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說道:“這太子也太沒有人性了,您都老了,王位馬上就是他的了,這都等不了了?”(《史記.晉世家》:“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

一場晉國內部的大清洗運動展開了,晉獻公先殺了太子的老師杜原款,就我看來這個老頭實在該殺,因為就是這樣一個迂腐的人教出了像申生一樣迂腐的學生,導致了晉國的悲劇。杜原款竟然在臨死前還托人轉告太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獻身為孝的理論,意思是無論如何太子你都不能弑君造反。

太子申生逃到新城,有的人勸他不要跑,因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驪姬下的毒,為什麽不到君王麵前把這件事情挑明了呢?

此時,太子申生的回答,是讓我絕望的,我到此時才終於明白了狐突、裏克這些人的心情,為什麽他們都選擇了退隱,而不再幫助太子。

申生說:“父親年紀大了,沒有驪姬服侍,吃不好,也睡不好。如果向他解釋他會埋怨驪姬的,這樣做不合適。”我隻采用的是《史記》的說法,《國語》的說法更加令人生氣,如果脾氣大點的,又比較投入的讀者估計聽完後會罵娘,所以我還是不說了,總之一句話,申生的腦袋多半是讓驢給踢了。

《國語》記載,驪姬竟然在這個時候還見了申生一麵,然後說出了自己這整套劇本的最後一句台詞:“你現在忍了你的父親,會有人說你好嗎?你現在殺了你的父親,你又能得到什麽好處?你左右都是個讓老百姓厭惡的人,你左右是活不長了。”我估計驪姬此時臉上一定是閃過了一道恐怖且詭異的微笑,因為她知道,憑借自己的這幾句話,膽小且受禮法束縛的太子申生一定是死定了。

有人勸申生逃奔他國去留亡,申生說道:“帶著這樣的惡名出逃誰肯接納我,我還是自殺吧。”據《國語》記載,太子申生自殺前,非常後悔自己當年沒有聽狐突的話。

公元前656年十二月,太子申生自殺於新城。

當然這場陰謀隻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因為此時公子重耳和夷吾回到了朝中,這時有人告訴驪姬二位公子回朝就是衝著她誣殺太子的事情來的,驪姬非常害怕,繼續向晉獻公誣告重耳和夷吾,說太子投毒的事情兩位公子也知道,也就是說他們也是同謀。晉獻公還沒來的及查問,兩位公子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兩位公子的不辭而別,晉獻公反倒以為他們確實參與了此事(這個懷疑確實合理),下令到他們的封地去捉拿他們,重耳越牆而逃,宦官隻砍下了他一塊衣袖(《史記.晉世家》:“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袪”),重耳逃往了翟國,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流亡之旅。

夷吾也逃到了梁國。夷吾逃往梁國不是像重耳一樣沒有目標的瞎跑,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他接受了大臣冀芮的建議,梁國雖然不大,但和秦國關係很好,這就有機會向秦國借兵複位。

此時晉國的局勢已經完全掌握在了驪姬這個女人的手上。

晉獻公趕走了在京城的其他公子,立奚齊為太子。

五年後,晉獻公死了,奚齊即位了,眼看著一場陰謀就這樣成功了,可是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正是這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晉國的局勢。

這個人就是裏克。

裏克在當時放棄了申生是因為他覺得申生這個人優柔寡斷且過於迂腐,不是做國君的材料。現在裏克現身是因為他知道奚齊和驪姬也不是晉國統治者的材料,因為陰謀家和政治家是兩回事,陰謀家隻**人,而政治家不隻**人,還會治國安邦。

晉獻公病重時將自己的寶貝兒子奚齊交給了“兩個凡是”的堅定擁護者荀息。晉獻公托孤後,就死了。怎麽說呢,這是一個為了一個女人糊塗了一輩子的男人,對他我真的無話好說了。

在晉獻公的葬禮上,沒有肅穆的氣氛,也沒有沉重的哀思,有的隻是下一場血雨腥風的開始。裏克聯合三公子的黨羽突然發難逼荀息廢掉奚齊,荀息自然是不答應,不答應就來硬的了,裏克殺死了奚齊,荀息又立了奚齊的弟弟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做了君王,不久之後,也被裏克殺掉,荀息也殉節而死。荀息的死使驪姬集團徹底瓦解。

驪姬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其實自己麵對的最大敵人並不是三位公子,而是晉國士大夫集團。

這就是陰謀家和政治家的差距。

驪姬苦心經營多年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驪姬的死法非常恐怖。《列女傳》記載:“乃戮驪姬,鞭而殺之。”

她是被鞭子活活抽死的(也有人說這是死後鞭屍)。

其實我感覺給她的刑法應該是割掉她的舌頭,不是我殘忍,實在是這個女人太能說會道,她最壞的就是她這張嘴,為了自己的利益,到處挑撥是非,誣陷好人,白白賠上別人的性命,自己卻還能坦然視之,我對她的評價是曆史第一“長舌婦”。當然她最終倒黴也倒黴在這張嘴上了。

餘波未平

裏克一開始想立重耳為下一任君主,而重耳辭謝說:“違背父親的命令跑了出來,又在父親的喪事上回國即位,這不合適,大夫還是另立他人吧。”如果重耳回國即位的話,我並不好判斷是福是禍,但是重耳的這個決定造就了一段傳奇的曆史,很多故事就在他這個決定下產生了,這些故事裏涉及了很多有趣的女性故事,我會在後邊的章節裏講到,這裏就不多說了。

裏克隻好又找到了梁國的夷吾,夷吾想回國,但是,一幕幕殺戮就在眼前,他不敢就這麽輕率地回去。

說實話,晉國國內這麽多公子,國外還有重耳,輪也輪不到夷吾即位的,但是有一種東西叫做命運,這種命運用在君王身上就叫做天命,他的謀士呂省和冀芮都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但是他們又覺得夷吾的考慮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們決定向秦國借兵,傭兵回到晉國即位。當然條件是把汾陽割讓給秦穆公。

夷吾即位,就是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晉國陷入了短暫的和平階段。

驪姬之亂,我感覺驪姬是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絕對的罪魁禍首,但是曆史對她的記載我感覺多少有些演義的性質,特別是《國語》上的記載,把驪姬和戲子之間的陰謀詭計的話記錄的如此清楚,難道史官就在他倆旁邊,還是事後抓住了兩個人之後審問所得的口供?這件事情很明顯是後世的史家做出的合理的推測。

晉國的第二次變亂是由驪姬而起,這毋庸置疑,但是把這次變亂的全部責任都歸於這個女人身上,我感覺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晉獻公不這麽色迷心竅,老邁昏庸,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如果太子申生顯得強勢一些,給驪姬以最強的壓迫感,這種事情也很有可能不會發生。所以說,驪姬之亂是有多方麵的原因的,不能隻把這個責任推給一個女人來承擔。這也並不是一個女人能夠完全左右的事情。

但是,我們看到的驪姬也確實是一個心狠手辣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栗的角色。她的花言巧語,惺惺作態,對於語言把握的準確,對於事態發展方向的良好感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女人雖然是個反麵角色,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回味。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驪姬她在曆史上的表演酷似一出成功的話劇,她人生的謝幕就好像一出精彩戲劇的完結,我要說驪姬不但是個好演員也是一個好導演。

可以說驪姬的心態起初就像一個剛剛出道的小明星,他必須靠各種各樣的炒作捧紅自己,所以在開始的時段,驪姬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製造著新聞,讓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她。

而當她順利的得到萬眾矚目之後,一切變得複雜起來。

從小明星變成大明星後,演員的心態肯定會發生變化,一開始演員靠各種方法讓觀眾注意到自己。

當自己成名後,每個演員的心願就是讓觀眾記住自己。這就不能靠歪門邪道了,靠的是演技。

很明顯,作為大明星的驪姬做到了,為了讓世界記住她,一切演出都變得精彩,隻可惜驪姬不善於演喜劇,她演的大部分都是悲劇。

可是曆史和戲劇是有不同的,曆史上人死了不能複生,而舞台上人死了卻還能站起來。驪姬在真實和虛幻中混淆著自己,迷失著自己,最終把舞台變為了真實,道具變為了凶器。讓許多人在曆史中血腥謝幕。

當然,就演技來說驪姬是沒的說的,很多大明星都是靠演反派人物出名的,如果你是一個一心想做大明星,要報考電影學院之類的年輕漂亮的女孩,我建議你把驪姬作為你模仿的對象,如果最後你能把驪姬模仿的惟妙惟肖了,那你肯定會成為好萊塢首屈一指的女影星。

當然我隻說你的表演隻限於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