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女篇

殺夫棄子的****女人文薑

當初金聖歎批《水滸》,當他批到武鬆被陷害後遷怒並殺害很多無辜的人的時候,他用一個“惡”字評價武鬆。

我想如果您知道文薑的故事,就會知道,對文薑而言,即便您翻遍新華字典、康熙字典、辭海這些書,也不會找出比“惡”這個字更貼切的評價了。

文薑的故事是我寫這本書以來比較複雜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牽扯了春秋初期魯、齊、鄭三國的國運走向,決定了十餘個人物的悲劇命運和各國國運,而且這個故事裏還有太多的疑問和分支劇情,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來分析一下三國的情況。

魯國

魯國是西周初期的封國,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周公旦,周公旦做《周禮》,所以魯國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禮儀之邦”。

但是很遺憾,到了春秋時期,魯國也變成了一個“不禮”的國家。

魯惠公和聲子生了魯隱公(息),和宋仲子生了魯桓公(允)。因為魯惠公比較喜歡仲子,所以魯惠公把仲子立為了正妃,就這樣允成了太子。但是,魯惠公死的時候,允還很小,所以魯隱公攝政。

《左傳.隱公元年》上說:“不書即位,攝也。”《史記.鄭世家》上說:“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後來在魯隱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12年的時候,由於一個小人,《左傳》上稱之為羽父,《史記》上說是公子揮,他先攛掇魯隱公殺了魯桓公,結果隱公說自己老了,魯桓公也長大了,打算退休,把位置傳給魯桓公。這個小人知道了魯隱公的意圖,怕自己的話泄露,又跑到魯桓公那裏建議魯桓公把魯隱公殺了,這次“勸諫”成功了,於是魯桓公殺隱公於蔿氏。

魯桓公就這樣登上了王位。

我們來看一下,魯惠公、魯隱公和魯桓公,這兩位君王和一位攝政王,父子三代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魯惠公硬生生的娶了兒媳,據《左傳》記載魯隱公的母親聲子死了,他竟然哭也不哭一聲,魯桓公更殘忍,竟然殺掉了為自己辛苦操勞,並想把王位盡快傳給自己的哥哥。

魯國當時的狀態就是這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元前709年,魯桓公即位兩年後,他娶了齊僖公的女兒文薑。當這個女人來到魯國後,也就注定了這位君王悲劇的一生,當然這也很可能是上天給他的報應。

鄭國

魯國的事情大致是這樣,不過還是先放一下,我們再來看看鄭國。

鄭國建國較晚,他的首任國君叫鄭伯友,鄭國這個國家建國很晚。

鄭國的建立是公元前806年,那時正是周宣王統治的時期,有一天,周宣王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姬友封為伯爵,所以我們稱姬友為鄭伯友,就是曆史上的鄭桓公。

鄭桓公是個賢臣,百姓很愛戴他,官拜司徒,最後為周幽王力戰而死。而他的兒子鄭武公也很了不起,他曾與秦、晉、衛三國軍隊協同作戰,把西戎軍趕出鎬京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遷都時,鄭武公領著鄭國的兵馬護送周平王,又立了大功,周平王把洛陽以東的大部分土地賞賜給鄭武公。

鄭武公的兒子也很是個人物,他就是被稱為春秋第一霸主(並不是最強,而是第一個)的鄭莊公。

鄭莊公有兩個兒子,因為其中一位是今天的一位重要的配角叫忽,也就是後來的鄭昭公。另一個兒子叫突,後來也做了君王,就是後來的鄭厲公。

這兩位公子都好生了得,他們都先後在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得到了鄭莊公的信任。

據《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公元前714年,北戎軍隊侵犯鄭國,連見過大世麵的鄭莊公都覺得自己的軍隊機動性不好,畏懼起來。

這時公子突的能力體現了出來,他建議鄭莊公用引蛇出洞的方法,並用完美的圈套幹掉了來犯鄭國的北戎主力部隊,從這個事例說明,公子突是一個典型的運籌帷幄的智謀型人才。

而公子忽在公元前705年也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地位,齊國當時受到北戎部落的襲擊。齊僖公無奈之下向鄭國等諸侯搬救兵。

公子忽和他的弟弟突不一樣,他在戰場上的能力偏向於勇,公子忽在同年六月率軍支援齊國,大敗戎軍,俘虜了戎軍兩名主帥,砍了戎軍三百多人的首級獻給了齊侯。

從以上的戰例來看,我個人覺得公子突很像劉邦,公子忽很像項羽。

齊僖公看到了一表人才的公子忽高興極了,就準備把自己的女兒,春秋時著名的大美人,今天的主人公文薑嫁給鄭公子忽。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齊侯欲以文薑妻鄭大子忽。”

但是忽拒絕了這樁婚姻,理由是這樣的。《左傳》記載:“人各有耦,齊大,非我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配偶,齊國那麽強大,文薑不適合做我的配偶。《詩經.大雅》上說自求多福,就是追求幸福要靠自己,仰仗大國有什麽用?

這是一句很有骨氣的話,但是就是因為這句話注定了公子忽的悲劇命運。

公元前705年,在公子忽打敗北戎後,齊僖公舊事重提,想要和公子忽聯親。

鄭公子忽當時已經娶了陳桓公的女兒陳媯做了老婆,不知道是對老婆的專一,還是他真的有自卑感,或是他真的像人們所說的是個自強自立的人。他第二次拒絕了齊僖公提出的這門婚事。

理由《左傳》記載的也很清楚:“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意思是當時沒事時,我都不做,現在趁人之危,娶了人家姑娘,老百姓回去會怎麽說我?

這幾句話,在曆史上博得了無數人的好感,鄭公子忽的人氣一下飆升了很多。

但我認為這完全是死要麵子活受罪。

趙本山和宋丹丹在《炒作》這個小品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

趙本山說了一大段台詞“一隻公雞下了蛋,你讓鴨怎麽看?你讓大鵝怎麽看?你讓和公雞好過的那些老母雞怎麽看?”

宋丹丹隻用了一句台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顯然宋丹丹要比老年癡呆的趙本山高明。

況且當時鄭國百姓的意見很明確,鄭國人創作了《詩經.鄭風.有女同車》表達對這位未來的君夫人的期待之情。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薑,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薑,德音不忘。”

作詩的人雖然沒有貶損陳媯的意思,但是偏愛不言自明,說陳媯雖然美好,但是孟薑(齊國的大女兒,指文薑)更美好,深層之意在說明與陳聯姻不如與齊聯姻好。

如果說,公子忽第一次拒婚,我們對他充滿了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崇敬,但是他的第二次拒婚我理解隻能用愚蠢和固執這樣的詞來形容他。

對公子忽這個決定提出反對的是他的堅定支持者祭仲,《左傳》和《史記》記載差不多:“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謂三公子者,就是太子忽,其弟突和子亹。

但是公子忽不聽,從而失去了齊國這個強援。

悲劇就此降臨。

天作之合而不作,就要遭到天罰。

祭仲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而且起因竟然是祭仲自己,宋國的雍氏誘捕了祭仲,威脅他說:“如果不立公子突為國君,就宰了你。”(不立突,將死。)

事實證明,祭仲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什麽叫精明,通俗的說就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他立了突為鄭國的國君,這時公子忽隻能逃亡到衛國去了。

但是,祭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在鄭國演繹了一把不折不扣的無間道,把大權都攬在自己身上,鄭厲公被架空了。

我剛才說過,鄭厲公也是個優秀的謀略家,他很清楚祭仲想幹什麽。所以他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想要殺了祭仲,大家請注意這個姓氏,說明當時雍氏的兒子娶了祭仲的女兒,雍氏想用聯姻的方式徹底籠絡住祭仲。

但是,雍糾的計劃被他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兒知道了,祭仲的女兒雍姬就去問自己的母親:“爸爸和丈夫哪個更親近”( 父與夫孰親?)

祭仲的老婆告訴她:“丈夫可以有很多,但是老爹就一個。”(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雍姬恐怕是對這樁政治婚姻和自己的丈夫早有不滿,將丈夫要在郊外宴請祭仲並在那時候殺害父親的事情告訴了母親。

結果很嚴重,祭仲殺了雍糾。

祭仲的女兒變成了寡婦,脫離了那個自己並比喜歡的丈夫。鄭厲公知道自己的計劃敗露了,心想大權在手的祭仲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便逃往了蔡國,臨走時,大罵:“這種大事竟然泄露給了女人,死的活該。”(謀及婦人,死固宜哉)

當然這對頭腦清醒的鄭厲公來說是件好事,給了他逃跑和的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跟祭仲這種老江湖玩,自己還是太嫩了。

不過很顯然,鄭厲公逃跑是祭仲故意警告他,放他走的,因為祭仲並不想殺害鄭厲公。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鄭厲公還能回來再當君王,十六年後,這裏仍舊屬於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實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等待。

祭仲的等待首先成功了,《史記.鄭世家》記載:“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複入鄭,即位。”

但是我說過公子忽並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在政壇樹敵過多,兩年後,他被仇家高渠彌殺害。

他的弟弟子亹即位,但是很遺憾子亹即位當年就因為得罪了齊襄公而被殺,連諡號都沒有留下。

可憐的祭仲隻好又到陳國找到了子亹的弟弟公子嬰即位,子嬰很低調,低調到沒敢稱侯,是為鄭子。

十二年後祭仲死了。

鄭厲公再也沒有對手了,此時他已經學會了祭仲所有的政治計謀,兩年後流亡在外的鄭厲公劫持鄭大夫甫假,甫假被鄭厲公威脅收買,回國殺了鄭子及他的兩個兒子,鄭厲公最終回國坐穩了王位。

公子忽,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他小的時候,正趕上大周王朝與鄭國關係緊張,他被送到了大周王朝作人質。後來做太子雖然屢建奇功,但是卻遭到鄭國其他勢力的排斥,做了大王沒幾年,就被迫出走,後來又複位回來繼續當大王,最後被奸臣高渠彌謀殺。

當然,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未來的權力,對於這些事情,我們不該多做評價,我說的是如果這件事情隻是公子忽個人的事情的話。鄭國的這二十多年的動亂造成了多少百姓的流離失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管出於什麽原因,應該為民眾做出最起碼的犧牲。

而如果當初公子忽娶了文薑的話,我寫的以上的一切悲劇都會因此而改變。

而公子忽的拒婚,對於個人來講也是災難性的,特別是一個女人,還是個對自己頗為自信的大美女。

文薑,她的命運也因為公子忽而改變。

文薑出嫁

美麗的齊國文薑在公元前709年,嫁給了魯桓公。我相信這是一場並不存在愛情的婚姻,甚至文薑很有可能是因為多方的壓力而選擇的。

文薑從出嫁時起就負麵新聞不斷,齊僖公竟然親自送女兒出嫁,這是一次嚴重違背禮儀的事件,根據《周禮》規定文薑應該是由下卿送嫁。

這個事件好像並沒有引起太多曆史學家的重視,我是一個比較八卦的人,喜歡琢磨一些奇怪的事情。

魯國是一個禮儀之國(表麵上),上有周公旦作《周禮》,下有孔子維護禮製。就我看來,當時齊魯正在修好之時,齊僖公犯不著違背禮儀,而得罪禮儀之邦魯國。更奇怪的是第二年,齊僖公的弟弟又來到魯國訪問,《左傳.桓公三年》說的很明確,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致夫人也”。

是什麽事情讓齊僖公這麽不放心,出嫁要親自送行,一年後還讓弟弟特意去查訪呢?

我認為沒有可隱瞞的了,就是文薑和自己哥哥諸兒(後來的齊襄公)存在一種不清不楚的關係。當然開始時兩個人關係可能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麽複雜和齷齪。就我看來這完全是兩個人那種懵懂的性幻想。

其實就現代性心理學來講,這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就好像很多正處在青春期的獨生子女,男孩子幻想著自己有個美麗的妹妹,女孩子幻想著自己有個帥氣的哥哥一樣。

當然,文薑和諸兒可能是表現的過於親密了,引起了老爹齊僖公的重視,怕女兒真有什麽事情發生,老爹親自送女兒出嫁了,而且還怕文薑不能忘情,第二年還特意派弟弟去了解了一下情況。

魯桓公和文薑的婚姻在一開始是風平浪靜的,在所有曆史記載中(包括正史和野史)魯桓公有記載的妻子隻有文薑一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

在公元前706年,兩個人結婚三年後,他們的兒子誕生了,這個兒子一生下來桓公就很喜歡,因為這孩子的生日和桓公是一天,所以這個孩子取名為姬同。

從老婆的記錄唯一,兒子姬同後來即位非常順利來看,我們隻能說魯桓公真的對文薑很好。

兩個人這種美好的關係持續了十五年。

公元前694年,一切的美好都被一次意外的出訪打破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魯桓公即位後,齊國一心想要吞並紀國,紀國沒有辦法,曾經兩次祈求魯國出麵調停。

後來齊魯兩國談判破裂,那沒辦法,隻有打了,公元前699年,魯國聯合紀國和鄭國打敗了齊國、宋國、衛國和燕國的聯軍。事情並沒有由此罷休,齊襄公即位後,齊國仍然想要吞並紀國,而魯國仍然要保護紀國,後來矛盾激化,衝突不斷升級。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很想改變這一切,緩和與齊國之間的矛盾,所以魯桓公決定出使齊國,當然他帶上了文薑一起去。

這個行為就今天來看不算什麽,就是很正常的回娘家嗎。

但是在那個時候不行,這是嚴重的違禮行為,因為《周禮》規定,出嫁的女兒是不能返回娘家的。

魯大夫申繻這時站了出來,勸諫魯桓公:“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意思是說,女人成了家,男人有了老婆,就不能冒犯對方,這就是禮,要是違反了這一點,離倒黴就不遠了。

魯桓公可能真的是被那次起名字事件給煩透了,對於申繻的勸諫,《左傳》竟然沒有記載魯桓公的反應。但《史記》的記載還是很明確的,“公不聽,遂如齊。”

曆史證明,申繻的預言是準確的,帶著文薑去,魯桓公真的就離倒黴不遠了。

結果是魯桓公是豎著去的,卻是橫著回來了。

曆史第一**事件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和齊襄公在濼(luo,四聲)見了麵,會後,魯桓公就帶著文薑來到齊國。

從文薑與魯桓公十五年的婚姻經曆來看,絲毫看不出來文薑和他的哥哥諸兒有什麽聯係,我們有理由相信,文薑來到齊國最初的目的隻是省親,並無他意。

但是人類的情感有時候是不受自己的理智左右的。

齊襄公見到了年少時美麗的妹妹仍舊那麽美麗,文薑見到了少年時英俊的哥哥仍舊這麽多情。

多年前的相思,今天變成了現實,於是兩個人就……

還是引用原文吧,《左傳.桓公十八年》:“齊侯通焉。”

《史記.魯世家》記載:“齊襄公通桓公夫人。”

《史記.齊世家》記載的最為詳細:“齊襄公故嚐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複通焉。”

紙是包不住火的,齊襄公和文薑的**行為,很快被魯桓公知道了。

魯桓公痛罵了文薑,《左傳》記載:“公謫之。”《史記》記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

魯桓公一巴掌拍在了文薑嫩嫩的臉上,這恐怕是魯桓公第一次狠下心來痛罵美麗的妻子。

帶了綠帽子的魯桓公的表現是正常的,他不僅有生以來第一次罵了文薑,還懷疑起了自己的兒子同是不是自己親生兒子(《公羊傳》:“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

很明顯魯桓公說的是氣話,因為同是在文薑出嫁後第三年才出生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之前齊襄公和文薑私會過。

但是讓自己的老公做了烏龜的文薑的表現是不正常的,可能是因為魯桓公這麽多年來從來不舍得罵文薑,也可能文薑真的是害怕了,她跑到齊襄公麵前,她哭,她鬧,她上吊。

最後他像情哥哥提成了最後的要求,“幹掉那個該死的老鬼巴,我從來也沒有愛過他,他給我帶來了太多的痛苦,幹掉他咱們就可以痛快的相處了。”

齊襄公的表現也很正常,正常的像日後《水滸傳》中的西門慶一樣,他痛快的答應了。

他先設宴款待了魯桓公,由於齊強魯弱,魯桓公抱著一肚子氣卻還是參加了宴會。

當然齊襄公沒蠢到在魯桓公的食物裏下砒霜。他在宴會後,魯桓公上車要走的時候,讓公子彭生幫助他上車,結果魯桓公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車上。

具體怎麽死的,眾說紛紜。

作為第一手材料的《左傳》並沒有明確說明魯桓公是怎麽死的。

《史記.齊世家》上說:“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

《史記.魯世家》:“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公死於車。”

《集解公羊傳》上說:“幹而殺之。”何休解釋說:“折聲也。”

現代人對魯桓公的死法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想這是刑事犯罪鑒定專家的工作,我們今天隻知道結果就可以了,魯桓公客死齊國,而且死狀極其恐怖。

魯桓公死了,文薑高興極了,可是齊襄公有點鬱悶了。

因為這件事情當然不會這麽算了,苦主魯國自然是不會答應的,我們是來修好的,我們的君王帶著誠意撲麵而來了,沒有過錯卻死在了齊國,魯國人民要求嚴懲行凶者。

齊襄公為了推卸責任殺了彭生,這件事情做得極不厚道,齊襄公不會知道八年之後,正是這個彭生,讓他邁進了鬼門關。

這個時侯的文薑怎麽樣了?

有一些人說文薑突然良心發現,改邪歸正,他奔走於齊魯之間,為兩國的和平而努力。

一個清朝人還企圖為文薑翻案,他的理由是《左傳.莊公二年》上有這麽一段話:“二年冬,夫人薑氏會齊侯於禚(禚,二聲)。書,奸也。”他認為這裏的“奸”,應該念成“幹”,這個字應該是幹預的意思,而不是**的意思。因為古代幹、奸二字是相同的。

我不想提這位清朝仁兄的名字(說實話他的名字挺難拚的),但是我想說,他要是到了現代一定能給很多強奸犯當律師,那不是強奸,而是幹預!

我要告訴這位仁兄(雖然他聽不見了),在做出結論的時候,最好通讀一遍《左傳》,別多讀,把《莊公元年》到《莊公二十二年》的事情通讀一遍即可。

對於曆史人物的評價,我向來的立場是絕不冤枉一個好人,也絕不放過一個壞人,還要設身處地的體諒這些曆史人物的環境和背景。

魯桓公死後,文薑壓根就沒敢回到魯國。

《左傳》記載很清楚:“夫人孫於齊。”《史記.魯世家》也記載:“莊公母夫人因留齊,不敢歸魯。”

魯國做出的反應也很堅決,《左傳.莊公元年》:“不稱薑氏,絕不為親,禮也。”也就是說,魯國已經和文薑斷絕了親屬關係,這是符合禮製的。

清朝的那位仁兄,如果看到這段,你做何感想,文薑去幹預魯齊之間的關係,誰給她授權了?魯國都不認她了,她去齊國還能幹什麽?

還有人認為文薑在魯莊公少年時回國幫助他處理政務。鄭玄的《詩經.齊風.南山》序鄭箋就認為:“夫人久留於齊,莊公即位乃來。”

我的看法是這也是不可能的。

鄭玄的這句話本身就自相矛盾,魯桓公死了,魯莊公馬上就即位,文薑何來的久留於齊?

所以我的觀點是,文薑在魯桓公死後,很害怕,她沒敢回魯國。

不回去不代表她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不代表她會痛改前非。相反她對自己的行為絲毫沒有檢討,悔恨的意思。她和齊襄公該怎麽來還怎麽來。

風流快活,好生自在,情哥哥、甜妹妹,早把禮義廉恥拋在了一邊,早把死去的夫君,年幼的兒子拋在了一邊,文薑就這樣墮落了下去。

從公元前692年到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害的時間),《左傳》記載兩個人共約會了五次,幾乎一年一次,而且地點每次都不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杜預曾經在《春秋三傳》的注釋中,不隻一次的說過這就是奸情。如果還有人說這五次是正常的外交活動的話,我真的是無話好說了。

齊襄公之死

人是有報應的,對於文薑來說最大的報應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情人和親人,她的哥哥齊襄公終於死了。

齊襄公的死是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公元前685年,這年冬天齊襄公到姑棼巡視,並且順便到了貝丘打獵,當時他看見了一隻大野豬。結果詭異的一幕發生了,齊襄公身邊的一個隨從突然說了一句話:“這就是公子彭生。”

史料上沒有記載說這話人的名字,但是我覺得這肯定是別有用心的。據犯罪心理學來講,殺完人的殺人犯,心理都會有陰影,即便不是自己親手殺的人也是一樣,我想當時齊襄公的腦子裏估計已經出現了八年前那血腥的一幕,那時魯桓公和彭生都被自己殺死。

這件事情說迷信點就叫陰魂索命。

很明顯齊襄公是不信這一套的,他大吼:“彭生竟敢出現?”,說完拔箭就射,說也奇怪,野豬竟然像人一樣站了起來,還哭叫不停,這回齊襄公信了,嚇得從車上栽了下來,摔傷了腳。

回到行宮後,齊襄公就被亂黨堵在行宮中殺害了。

齊襄公死亡的大致過程就是這樣,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惡有惡報。

這個結論我同意,但是在這個結論背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陰謀。

大致上說齊襄公得罪了三個人,他先派連稱、管至父兩個人到葵丘駐守,這是個苦差事,齊襄公答應他們到了明年瓜熟的時候,就派人替換他們,結果兩個人駐守了一年,也沒見到換防的命令,於是就向齊襄公打報告。可齊襄公不同意。

因此兩個人決定叛亂,但是但凡叛亂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方式是裏應外合,所謂內部給有臥底。很幸運,他們很快找到了這個人,這就是齊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是齊襄公叔叔的孩子,齊襄公的爸爸齊僖公在位時特別喜歡這個孩子,視如己出,所以公孫無知的待遇和齊襄公基本相同,這令齊襄公非常的不爽。所以齊襄公上台後降低了公孫無知的待遇。

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這三個對齊襄公不滿的人迅速地勾結到了一起。但是,想要叛亂還需要一個機會,這時候,連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他有一個堂妹,在齊襄公的後宮不得寵,可以讓她去做間諜,監視齊襄公的一舉一動。公孫無知聽完後,立即許諾:“如果事情成功,我就娶她做我的正妻夫人。”

曆史證明,這個正妃夫人不是公孫無知不想給,而是壓根就沒有時間給,因為當他們幹掉齊襄公不久,公孫無知就被殺了。

當然,從效果上來看,不管這個承諾管不管用,連稱的這個堂妹還是忠實地完成了間諜這個任務。

這三個人掌握了齊襄公的行程圖。可以想象,那個說野豬是彭生的人,也是這個陰謀的一部分,往淺了說是讓齊襄公恐懼,不敢離開行宮,這就利於他們行刺,不過這個陰謀的效果好的超出想象,因為齊襄公不但精神上出了問題,還把自己的腳弄傷了,跑都跑不了。

一個和自己的妹妹有八年奸情的諸侯王,就這樣被亂黨殺害,他因為一個寵愛的女人快樂了八年,也因為一個自己冷落的女人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文薑的結局

一切似乎都結束了,當然我是指和文薑有關的男人們的命運,但是文薑自己好像還不想消停。

文薑在齊襄公死後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678年,又來到了齊國,很多人有疑問了,難道她又有新的情人了?

這個我不知道,不過我的結論是這個女人老了,他這次去齊國完全是因為她的另一個兄弟,這個兄弟叫小白,他的另一個稱謂叫齊桓公。

他在這一年稱霸了。

有的人說,文薑這次去是為了改善齊國與魯國的關係,但是就我看來,他這次去是為了和齊桓公研究一個陰謀,另一個關於女人的陰謀,這個陰謀到底是怎麽樣的我在下篇會為您講解。

在公元前674年和前673年,文薑又兩次出訪了莒(ju,三聲)國,這次出訪為了什麽?當然也是上述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

就在文薑最後一次出訪莒國之後,這個女人終於死了,怎麽死的不知道,死在哪也沒說。但是有個細節是值得注意的,文薑死的時候是秋天七月,但是魯國給她舉行葬禮卻是第二年正月的事情了。

這可能說明,文薑客死他鄉,且魯國起初並不想承辦她的喪事。但是諸多原因的影響,魯莊公還是為母親辦理了喪事。

這個女人的一生就此落幕,由他引發的各國的災難大致如此。

同情耶?怨恨耶?

盡在此中!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有學者認為,齊國為東夷之地,在建國的時候保留了很多土著的禮俗,所以在很多時候,齊國人是認同兄妹通奸這些事情的。

但是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詩經裏關於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有《齊風.南山》、《齊風.敝笱》和《齊風.載驅》,都是齊國百姓對這次事件的評價。

以《詩經.齊風.南山》為例,這是一首很明顯在諷刺齊襄公與魯桓公的詩,《毛詩序》上說:“《南山》,刺襄公也。鳥獸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惡,作詩而去之。”鄭箋雲:“齊大夫見襄公惡行如是,作詩以刺之,又非魯桓公不能禁製夫人而去之。”

那麽和習俗沒有關係,文薑又為什麽演變成一個和兄長通奸,又殘忍殺害丈夫,拋棄親子的惡女人的呢?

我感覺文薑其實在出嫁時很明顯抱有一種剩女的心態,首先女人在中國古代並不獨立,特別是美女,他們都想追求一個帥氣、有錢、有能力的好夫君。

現在也是一樣,女人,特別是漂亮的女人有這種想法無可厚非。

但是這個世界上好男人真的是稀缺品,像公子忽這樣的男人真的是百年一遇的人啊,家庭背景好,有能力,長的帥。文薑自以為得到了佳偶,卻沒有想到,文薑萬沒想到公子忽會拒絕自己。

由於文薑早到了出嫁的年齡,自己再呆在家中會受到很多閑話,所以他勉強嫁給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魯桓公。

在出嫁前,文薑的心被傷透了,而此時能夠安慰她的恐怕隻有和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哥,這時一種畸形的感情已經在文薑的心中產生。

親情此時已經變形,但我敢肯定那絕不是什麽愛情,隻是在特定時間內的一種奇特的情感罷了。

而魯桓公恐怕也是個並不解女兒風情的老男人而已,他恐怕除了在物質上可以滿足文薑外,在其他方麵他一竅不通,這裏包括**這方麵,從他們生孩子的數量就能看出來。

所以,在日後的當文薑再一次見到齊襄公時,暗藏在心中那種委屈,一下子把埋藏在心底那些畸形的情感激發了出來。

這就是形成文薑這個特殊的惡女人的誘因,所以,所有的清純漂亮的女孩,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好戀愛失敗的準備,還有就是千萬不要找一個自己不愛的人草草結婚,那樣一定是個巨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