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亂世英豪 項氏家族

離開沛縣的劉邦自然選擇了投奔項梁。這不難解釋,因為項梁在當時的各路義軍中是一棵大樹,而大樹底下好乘涼。劉邦在項梁的軍中待了一個多月後,第一次見到了剛剛從前線得勝歸來的項羽。

項羽是項梁的侄子。項羽其父姓項,名、字、生卒年、事跡統統不詳。項羽九歲時秦國名將王翦攻陷楚國。楚國的最後一任國君昌平君熊啟戰死,項羽的祖父項燕兵敗自殺,從此項羽便跟著叔父項梁生活。

出身將門的項梁本身也不是什麽善男信女,經常因為觸犯法律及招惹仇家而長期處於逃竄流亡中,最後跑到會稽郡的吳中地區才安定下來。吳中地區原本屬楚國的故地,又靠近秦帝國的邊疆,是政府控製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正是可以讓項梁在背地裏培養死士謀求大計的好地方。成年後的項羽身長八尺餘,力氣過人,能舉起大銅鼎,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當時作為平民的他服過徭役——除了說明政府對當地控製力量薄弱之外,沒法兒做其他解釋。秦帝國是一個行事完全以法律條文為準繩的國家,秦法明確規定,凡正常成年男子均須無償為國家服徭役。當時朝廷判斷一個平民是否應該服徭役,甚至犯罪是否應當承擔完全刑事責任,標準並不是年齡——彼時沒有完善的出生證明製度,誰知道你是不是離成年始終差兩個月?當時秦朝使用了一個比較直觀而且很難作假的指標,那就是身高。按朝廷的規定,凡身高六尺五寸以上者就需要服國家的徭役,身高達到六尺五寸的男子和六尺二寸的女子犯了事就要負完全刑事責任。身高超過八尺的項羽居然能堂而皇之地逃過徭役,這反過來也說明了當時遠離鹹陽的吳中地區確實是反叛分子的樂土。

史書上說項羽從小不愛讀書,認為隻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夠了;又不肯習武,覺得舞刀弄劍隻能對付個把人;他自己想學兵法又淺嚐輒止,不願深入研究,所以項羽是個無文化、無技術、無見識的“三無”青年。但從之後的事情來看,或許這個評價有失公允。首先,在那個時代,身為文盲不是什麽丟人的事,那時大多數人都是文盲,而讀項羽最後留下的《垓下歌》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多少還是有一點兒文藝範的,至少文化水平肯定不隻是他說的會寫自己的名字而已;其次,項羽的武藝驚人,時常以一敵百的他格鬥技能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日,都不是“高手”這兩個字能概括得了的,至少是“高手高手高高手”的水平;最後,說到兵法,對一個“戰必勝、攻必取”的將領,我根本不好意思在他麵前談“兵法”二字。

所以,結合項羽從小在項梁身邊,由其撫養長大這一事實,估計項羽如此表現可能是因為在他看來,項梁的水平就是這樣:識得一些字,談不上有文采;會幾下子,卻是三腳貓功夫;背得了兵法,不一定能靈活運用。老師沒有一桶水,怎麽給得了學生一碗水,於是學生項羽在老師項梁那裏才會表現得這也不學那也不學。

年紀輕輕的項羽自認為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老師項梁,天底下也沒幾個英雄好漢能入自己的法眼。當年嬴政恰好巡遊到楚地,項羽第一次見到帝國執政者時便不以為然地說:“我是可以取代他的。”

當時就在項羽身旁的項梁一聽這話便急忙捂住項羽的嘴不讓他再說下去。不是項羽說的不對,也不是項梁沒有類似的想法,隻是項羽說得不是時候。年輕的項羽沒意識到,雖然項梁可能不是一個出色的將才,但他是一個帥才,因為他還有一種項羽不擅長的技能:戰略眼光。這也許是項羽和項梁最大的差距。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項梁的苦心經營下,項氏一族在吳中地區又逐漸興旺起來。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說明項氏早就有了造反的打算,但是項梁在背地裏擴充自家實力,在當時吳中地區有識之士的眼裏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吳中,項梁一麵通過主持包括婚喪嫁娶在內的各種民事活動在鄉親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一麵在暗地裏培養了一批所謂的“死士”,來壯大自己的力量。據說當時項梁有九十個忠心耿耿的手下,可以稱得上人才濟濟。這些手下以武士居多,甚至有類似魯智深那樣能倒拔垂楊柳的壯士,也有一些熟讀兵書會出謀劃策的謀士。當然,這些人叫什麽我們現在不得而知,隻知道其中有一個叫參木的謀士。這個人並沒有敵萬人的武藝,但在一眾人中他對項梁尤其重要——因為他會鑄私錢。

鑄私錢在哪個朝代都是犯法的勾當,可曆朝曆代都屢禁不止,原因很簡單——犯罪的門檻太低。那時候的銅錢談不上什麽防盜版技術,即便有一些防盜版的手段也很容易被破解。所以,隻要你有銅,再找幾個熟練工人,搞個手工作坊照著樣子開煉就可以了,反正銅在礦裏,礦在山裏,你煉還是不煉,山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在項梁的授意下,參木經常裝生病躲在密室裏鑄私錢,並且參木這人的胃口還不小,對一文錢一個的銅板根本不屑一顧,淨挑那些麵額大的“大錢”來鑄,然後用這些錢暗中購置甲胄、兵器。想來項梁可能就是靠這種一本萬利的買賣迅速發家致富,成為一方豪強的。這樣一來,項家在當地就成了地下勢力的話事人,也就成了影響社會安定的隱患。可在吳中這種政府控製力量薄弱的地方,地方長官甚至連自己的位置都坐不穩,隻要你不公開打著旗號鬧事,他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的反秦烽火迅速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同年九月,會稽郡的代理郡守殷通為了保命,便起了和沛縣縣令相同的心思,打算先發製人,於是主動找項梁商量起兵的事情——這是讓人看著眼熟的狗血橋段,證明幸福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幸福,而不幸的人最後的結局都差不多。略微不同的是,會稽郡郡守府上的人更多,死得也更多。

借著郡守接見的機會,項梁和項羽兩人進了郡守府。殷通見到來的隻有項梁叔侄二人,便沒多加防備,結果在項梁的授意下,席間項羽突然發難,拔出腰間佩劍隻一劍便取下殷通的首級,之後更是隻身一人格殺了郡守府裏的上百皂隸——即便不考慮技術問題,這也是個繁重的體力活兒,理論上來講,這通常是在武俠小說裏才能看到的情節。我們無從考證其真實性,但我們之後仍將看到項羽多次進行以一敵百的格鬥。

項羽殺了殷通後,項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出他別在腰間的印章——這下項梁就成了會稽郡的郡守,隨後他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吳中自然不同於沛縣那種小地方。劉邦在父老鄉親的全力支持下才收得兩三千人,甚至我們可以臆測裏麵包括部分老弱病殘,而在吳中,項梁很快就募得精兵八千,組成了秦末各地武裝中戰鬥力極其強悍的項家軍的班底。

有了軍隊,項梁就開始行動了。最初的項家軍隻是在吳中地區出沒,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和戰略。但項梁的機會說來就來,起兵不久,項梁見到了一個叫召平的人。這個人自稱是陳勝的使者,奉陳勝的王命拜項梁為楚國的上柱國,並帶來了陳勝的命令:要項梁帶兵渡過長江,向西進攻鹹陽。

得到任命的項梁很高興,很快就領命帶著隊伍過江了。但其實項梁是被召平騙過去的。召平原本隻是奉陳勝之命征討廣陵,可他沒能完成任務,又碰上當時陳勝被章邯擊敗,秦軍已經近在咫尺,召平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便找到項梁,自稱奉命行事,其實是希望項梁過江擋住秦軍救自己一命,或許他在頒布陳勝的命令時連個正式的委任狀都沒有。當然,老謀深算的項梁也不可能輕易上當,可他依然很高興,因為陳勝生死未卜,那麽他上柱國頭銜的真實性隻有天知、地知、召平和他自己知。

項梁渡江後打著上柱國的旗號,很快便得到了許多楚地反秦武裝的支持,陳嬰、黥布、蒲將軍等都主動帶槍投靠,項梁的軍隊迅速發展到六七萬人,可見項氏的名聲和上柱國的頭銜還是很有號召力的。軍隊壯大後,項梁還沒來得及著手對付秦軍,就麵臨一個不得不馬上處理的問題,那就是景駒。

於公於私景駒都是項梁必須解決的人。一方麵,關於陳勝的下落,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消息,而景駒代理楚王,對楚係的起義軍來說是一種公開分裂義軍的行徑;另一方麵,對項梁來說,他是受陳勝“詔命”的楚國上柱國,如果陳勝已死,那正是他一展宏圖的機會,豈容另冒出個楚王來騎在自己頭上?項梁的不滿是肯定的,所謂一山難容二虎,項梁和景駒之間必須先解決誰是正統這個問題。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很簡單,那就是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景駒雖然人馬比項梁多,但不是項梁的對手。項梁主動出擊,隻打了兩仗,景駒的軍隊就被打敗,景駒本人也沒能逃過一死,時間大概是劉邦脫離景駒,在豐邑城下發呆的時候——這反映了劉邦這個人天生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他有可能事先已經意識到景駒這條船肯定會翻,所以才迫不及待地從景駒那裏脫離。四百多年後,劉邦身上這種融入基因的高度的政治警覺性依然存在,一直遺傳到他那個“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的後代劉備身上。

項梁解決了楚軍的內部路線問題,又坐實了陳勝已死的消息,自然成為楚軍實際上的領袖。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在薛縣 (今山東滕州市南)對楚係的所有反秦武裝力量進行了改編,並接受了居鄛 (今安徽巢湖市東北)的老頭兒範增的建議。範增指出陳勝之所以敗亡,主要原因之一是他本人過早地暴露自己稱王稱霸的野心,拋棄了“楚”這個有利的旗號。範增建議項梁現在應該重新把“楚”這個旗幟拾起來,繼續使用。項梁於是派人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當時已經淪落為放羊娃的熊心,立他為楚王,並在盱台建都。為了讓大家同仇敵愾,他依舊將新立的楚王熊心稱為楚懷王,任命陳嬰為楚國上柱國,而掌握楚軍實際話語權的項梁則自封為武信君。

上柱國是楚國的官職,相當於楚國所有軍隊的統帥,在楚國是僅次於令尹的高官,而“某君”曆來隻是統治者授予個人的一個虛銜,相當於一種榮譽稱號,並不是某種有實際意義的官職。可能有人不理解項梁的做法,這裏我們可以簡單地猜測下項梁的用意:如果項梁在楚懷王手下當一個有實權的官,哪怕是令尹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也是楚國的一個臣子,臣子是不能反對、推翻主子的,那叫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而“君”則不然,它隻是統治者賜予有重大貢獻的長者的尊稱,與統治者並不存在實際的關係,既在製度之中,又遊離於體係之外。楚懷王熊心既然是項梁一手扶持起來的,眼下如果他安分守己,固然皆大歡喜,如若不然,等到時機成熟,隨便給他安插個“昏君”“廢物”之類的罪名,到時候作為有威信、有名望的長者的項梁迫不得已出來為天下黎民匡扶下社稷也未嚐不可。總之,熊心在項梁眼中隻是一個傀儡、一個招牌而已,對項梁來說,這個放羊娃自然是隨時可以取而代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