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貝克特英文名字的正確拚法為Thomas à Becket。

被國王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稱為“胡鬧的教士(turbulent priest)”的托馬斯·貝克特出生於倫敦一個商人家庭,曾先後擔任大法官和大主教一職。亨利二世與貝克特曾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但後來二人心生嫌隙。一次,亨利二世未經細想就喊道:“誰能幫我擺脫這個胡鬧的教士嗎?”國王的手下見狀就衝到貝克特的教堂裏,用棍棒殘忍地把貝克特殺害了。12世紀的修道士愛德華·格裏姆(Edward Grim)為了保護貝克特而手臂受傷。他於1180年寫成《聖托馬斯生平》(Life of Saint Thomas)一書。該書寫道,國王真正說的是:“我在自己的朝堂上培養和提攜了如此卑鄙的寄生蟲和叛徒,竟然讓身為國王的自己被出身如此卑賤的教士汙蔑!”這樣聽來,國王所說的更像是普通的哀歎之詞,而不是要求進行血腥報複的命令。

殺人者有可能從未想過要把貝克特殺死。威廉·霍爾登·赫頓(William Holden Hutton)在其19世紀寫成的《坎特伯雷的聖托馬斯》(St Thomas of Canterbury)一書中寫道,這群殺人者事後承認說,他們拽著他,“有可能是想在教堂外把他殺了,或者是把他帶到監獄裏”。但是,貝克特“不為他們的威脅所動”,直至最後慘死。

至於貝克特姓氏的英文正確拚法為à Becket還是Becket,有人認為應該是à Becket,後來當代的學者將他的姓氏拚寫做了簡化,簡化成了Becket。但是,H.斯諾·登沃德(H. Snowden Ward)在《坎特伯雷朝聖》(Canterbury Pilgrimages)一書中說道,“沒有與貝克特同時代的證據證明à Becket是其姓氏的正確拚法”。他說,“貝克特父親名叫吉爾伯特·貝克特 (Gilbert Becket),其姓氏的拚法為Becket或Beket……吉爾伯特·貝克特的父親來自法國魯昂(Rouen),是來英國定居的諾曼移民者”。弗蘭克·巴洛(Frank Barlow)在《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一書中也寫道,“托馬斯的爸爸吉爾伯特是法國諾曼人”,並認為“Beket”有可能是法語“bec”的昵稱,一般指的是“鳥嘴(beak)”,但在諾曼地區也有“小河(beck)”或“小溪(brook)”的含義。

另外,巴洛還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吉爾伯特的兒子曾用過貝克特這個姓氏”,並補充說,“人們在使用這個名字的時候,有可能是為了嘲笑他出身不高貴”。他認為,貝克特“離開出生地後,就稱自己為倫敦的托馬斯(Thomas of London),一直到他在教堂擔任要職後才又改成了貝克特”。F.唐納德·洛根(F. Donald Logan)在《中世紀教會史》(A History of the Church in the Middle Ages)一書中認可了巴洛的觀點。該書寫道,“當時隻有三個稱他為貝克特的記錄。人們一般稱他為倫敦的托馬斯,托馬斯大法官或托馬斯大主教”。

巴洛認為,“宗教改革後,有可能是為了模仿托馬斯·肯皮斯(Thomas à Kempis)的名字”,才在Becket前加上“à”字母的。洛根也認為“à Becket”是“後來的模仿之作”。

這樣看來,聖人托馬斯本來就姓Becket,隻是後來被人為加上了一個頗有神秘色彩的字母“à”,而這一加就是幾百年,而現在人們采用Becket這種拚法,隻不過是使用最開始的拚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