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讓人糊塗的軍用物品 《洋基歌》最初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首歌曲

《洋基歌》(Yankee Doodle)是一首表達美國人民民族主義的典型歌曲,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牛津美國軍事必備詞典》一書說,“《洋基歌》歌詞來自英國,有可能是當時某首民間小調或進行曲的歌詞”。

《牛津音樂簡明詞典》(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稱,“1775年前後,格拉斯哥(Glasgow)出版了《艾爾德的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及外國橫笛、小提琴與德國長笛曲目選:卷一》(Aird's Selection of Scotch, English, Irish, and Foreign Airs for the Fife, Violin, or German Flute, Volume I)一書。該書收錄了這首曲調,這也是這一曲調第一次以《洋基歌》為標題被出版”。《美國軍事詞典》(Dictionary of the US Military)也表示,這首歌“創作於法國-印第安人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也被稱為七年戰爭—時期,約為18世紀50年代”。在這次戰爭中,法國意圖統治美洲,英國和美國殖民地軍隊並肩作戰,共同抵禦法軍。目前為止,仍未確定這首歌歌詞的具體起源,但是《牛津英語詞典》表示,“據說,這首歌的曲調是由沙克伯勒醫生(Dr. Shuckburgh)於1755年創作的”。《牛津美國曆史指南》一書也認為,“人們一般認為這首歌的曲作者是英軍的軍醫沙克伯勒醫生”。《牛津英語詞典》寫道,這首歌的歌詞最初是“用來嘲笑同英軍一起服役的外省軍隊的”。

雖然“Yankee”一詞的具體起源尚不清楚,但是《牛津英語詞典》認為,“最有可能的猜測”是“洋基”衍自荷蘭語中的“Janke”,縮寫為Jan(即英語中的John)。《牛津英語詞典》還表示,“荷蘭人或英國人在新英格蘭地區會使用這一具有嘲笑意味的綽號”。根據《牛津英語詞典》,“Doodle”一詞起源與17世紀,在英語中表示“蠢小夥兒”的意思。

《洋基歌》中有句歌詞這樣寫道:他在帽子裏插根羽毛/叫它作通心粉式假發(He stuck a feather in his cap/And called it Macaroni)。這句歌詞十分讓人疑惑,因為通心粉(macaroni)是一種管狀的空心意麵,與羽毛長得一點兒都不像。《牛津英語詞典》認為,歌詞裏的通心粉指的其實是18世紀倫敦的通心粉俱樂部(Macaroni Club)。當時美味的通心粉還是舶來品,因此成立了這個俱樂部,“表示俱樂部的成員都喜愛異域美食”。這個俱樂部的成員都是遊曆歐洲各國的年輕人,他們“會為模仿歐洲大陸的品味和潮流而一擲千金”。換句話說,這是英軍嘲笑殖民地軍隊的話,英軍認為殖民地軍隊其實沒有他們自認為的紳士有理。同士兵之間常見的玩笑話相比,這個玩笑倒顯得比較溫和,而且有理有據。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先的戰友成為了現在的敵人。美國羅克斯伯裏(Roxbury)的威廉·戈登牧師(Reverend William Gordon)於1788年撰寫《美利堅的崛起、發展、建國與獨立史:卷一》(The History of the Rise, Progres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I)一書。該書寫道,萊克星頓戰役之前,“珀西勳爵(Lord Percy)指揮的英國軍隊在行軍路上還縱聲唱著《洋基歌》來表達自己的不屑之情。這是一首嘲笑新英格蘭人的歌,洋基人是對他們的蔑稱”。

然而當戰局扭轉,殖民地軍隊處於上風後,殖民地軍隊士兵也唱起這首歌來嘲笑英國士兵。《牛津英語詞典》轉引了《賓夕法尼亞州晚郵報》(Pennsylvania Evening Post)1775年的一篇報道。根據該報道,英軍蓋奇將軍的部隊“士氣萎靡不振……打算安安靜靜地撤退,不再唱什麽《洋基歌》了”。之後,美國人民就把這首歌作為自己的愛國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