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果失蹤的蘇格蘭探險家大衛·利文斯通醫生

在眾人的想象中,蘇格蘭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通醫生(Dr. David Livingstone)是一個非常無能的探險家,因為許多人認為他在非洲最暗無天日的地方失蹤了好幾年。

1841年,利文斯通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非洲,並下定決心要探索這片大陸。1853年,利文斯通致信另一位傳教士羅伯特·莫法特(Robert Moffat)。他在信中說道,“我要開辟出通往腹地的道路,否則就選擇死亡”。利文斯通開始遠征讚比西河,在那裏他發現了一處瀑布奇觀,並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利文斯通隨後成為了民族英雄,所寫的書也十分暢銷。1866年,他開始了最後一次遠征,以此希望找到尼羅河的源頭。隨後兩年,利文斯通與外界失去聯絡,人們再也沒有聽到關於這位受歡迎的探險家的任何消息。

小詹姆斯·戈登·本納特(James Gordon Bennett)是《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的編輯(19世紀末,人們會使用戈登·本納特的名字來婉轉表示“竟有這種事”)。一日,他突發奇想,要派遣一支由其報社記者組成的隊伍去搜尋利文斯通。出生於威爾士的美國人亨利·莫頓·史丹利(Henry Morton Stanley)得到了這份工作。亨利·莫頓·史丹利曾在威爾士的聖阿薩夫救濟院(St Asaph workhouse)生活過一段時間。史丹利在其著作《我如何在中非找到利文斯通的》(How I Found Livingstone in Central Africa)中回憶道,本納特告訴他“可以隨意取款,隻要能夠在非洲找到利文斯通就行”。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曾說史丹利的這本書是“我所見過的選題最好、寫得最差”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史丹利講述了兩年之後的1871年,他在坦噶尼喀湖岸邊的烏吉吉(Ujiji)小鎮找到了利文斯通,當時大約為10月23日(無法確定具體日期)。

史丹利說:“我慢慢朝他走去,然後注意到他臉色蒼白,神色疲憊憔悴。”他脫下帽子,然後(有可能)說:“我想,你是利文斯通醫生?”艾倫·蓋洛普(Alan Gallop)在《我想,你是史丹利先生?》(Mr Stanley, I Presume?)中說道,兩人遇見之後,《紐約先驅報》很快就進行了報道,並刊載了這句很出名的話。但是,艾倫·蓋洛普補充說,一些曆史學家懷疑史丹利沒有說過這句話,因為史丹利日記本裏的相關記錄丟失了,而利文斯通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是的。”利文斯通一邊輕輕摘下帽子,一邊親切地回答道。史丹利接著說:“感謝上帝,醫生,我受委托特意來找你。”利文斯通說:“很高興能在這裏迎接你的到來。”史丹利證實利文斯通“並沒有迷路,隻是在進行一次非常全麵翔實的探險”。他隨後告訴我們,“二人又交談起來,但是我現在已經忘了具體的談話內容”。(我現在開始明白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意思了。)

D.羅伯特(D. Robert)在其所貢獻的《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的一個詞條中寫道,“二人一起向北,來到了坦噶尼喀湖的盡頭,從而證實了坦噶尼喀湖在北邊沒有出水口”,並說“二人於1872年3月14日在塔波拉(Tabora)一條大篷車必經的路上分開”。盡管史丹利說利文斯通回國去了,羅伯特則認為這位探險家仍然“繼續著探險”。不幸的是,當史丹利回到英國,告訴大家他找到了利文斯通醫生的消息後,大家都嘲笑他,認為他是癡人說夢。利文斯通未能回國,1874年,他死於如今的讚比亞。

史丹利並未灰心喪氣。根據《走進非洲》(Into Africa)一書的作者馬丁·杜加爾德(Martin Dugard)的說法,史戈登·本納特“開始了《紐約先驅報》讚助的第二次非洲遠征”,以尋找塞繆爾·懷特·貝克爵士(Samuel White Baker)—盡管“貝克沒有走失,而且並不需要人們的解救”—史丹利以此為契機,繼續自己尋找探險家的新的職業生涯。1887年,史丹利進行了第三次遠征,這一次是為了到蘇丹營救埃明·帕夏(Emin Pasha)。

《牛津美國文學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一書說,盡管史丹利是“一名美國公民……1899年,他加入英國國籍,並獲封爵士”—這有可能是為了表彰其在尋找失蹤探險家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對一個曾在救濟院生活的男孩來說,這也算是走上人生巔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