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家庭 爸爸的作用

出於工作的緣故,我見過很多媽媽,她們都與我討論過一個共同的問題:爸爸的作用是什麽?我想大家都知道,正常情況下,爸爸是否了解孩子,取決於媽媽對此做了些什麽。諸多原因決定了爸爸很難參與到嬰兒的養育過程中。首先,寶寶醒著的時候爸爸可能根本就不在家裏。即使爸爸在家的時候,媽媽也常常不知道什麽時候該讓丈夫做點事情,什麽時候該讓他不要礙事。難怪很多媽媽覺得在爸爸回家前把寶寶哄睡是更好、更簡單的做法。不過,很多人可能都會因為自己的親身經驗而認同這樣的觀點:分享育兒的點點滴滴,對夫妻關係很有幫助。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可能在外人看來很傻,但是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至關重要。嬰兒逐漸長大,他開始蹣跚學步,他開始牙牙學語,關於他成長的細節越來越豐富,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

我知道有些爸爸在最初麵對寶寶的時候會不知所措,誠然,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永遠也不會對寶寶感興趣。但不管怎樣,媽媽都可以讓丈夫參與到一些小事中來,也可以安排在爸爸在場的時間給寶寶洗澡,從而讓爸爸在一旁觀看,如果爸爸願意,甚至可以參與其中。如我前文所說,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對此是怎麽做的。

我並不是說,爸爸盡早參與育兒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好事。人與人是如此的不同。一些男人會覺得自己當“媽媽”會比妻子當得更好。他們會很煩人,尤其是他們可以輕巧地走過來,當半個小時的耐心“媽媽”,然後又輕巧地走開時,從而忽略了媽媽要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做一個好媽媽。也有一些爸爸真的能夠比妻子更好地承擔媽媽的工作,但他們仍然不是媽媽。因此,我們就一定要找到方法脫離這種困境,而不是簡單地讓媽媽逐漸退出這個工作。但通常來說,媽媽知道自己擅長這份工作,如果丈夫想要的話,她們可以讓丈夫參與其中。

從嬰兒出生起,他最先認識的人是媽媽。嬰兒遲早能夠認出媽媽身上的某些特質,而人們總是會把其中的一些特質,比如柔軟或甜美,與媽媽聯係起來。但媽媽也有各種嚴苛的特質,比如她可以非常嚴厲、嚴肅、嚴格;確實,一旦寶寶接受自己不能想喝奶就喝奶之後,他就會非常看重媽媽準時喂奶的行為。但媽媽身上這些嚴苛的特質並不是她的本質性特征,孩子會在心裏漸漸把這些特質歸為一組,而這些特質會引發孩子的某些情感,最終孩子會把這些情感投向爸爸。比起媽媽身上的一組死板僵硬的、由規則禁令構成的特質,一個活生生的、強有力的、寶寶可以尊敬和愛戴的爸爸,則要好得多。因此,當爸爸以父親的身份進入孩子的生活,他會接管嬰兒那些本來對媽媽的某些特質產生的情感,而這則讓媽媽鬆了一口氣。

我想試試把父親的價值進行分類。首先,我認為家庭需要有一個爸爸,因為爸爸要在家裏幫助媽媽,讓媽媽身心愉悅。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敏感,如果母嬰關係之外的家庭生活一切順利,孩子第一個就能感受到,他會通過一些方式把這個感受表現出來:整體更輕鬆、更滿足以及更容易照顧。我想這就是嬰兒或兒童對自己世界中“社會保障”的定義吧。

孩子會圍繞父母的兩性結合這一鐵的事實構建自己的幻想世界,他可以依靠這個事實,也可以對抗這個事實;不僅如此,這個事實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解決三人關係問題的天然基礎。

其次,家庭需要一個爸爸,原因在於爸爸要給媽媽精神支持,在媽媽培養孩子的規矩和秩序時,支持媽媽,做那個代表規矩與秩序的人。他並不需要為此一直在那裏,但他要常常出現,讓孩子覺得他是真實存在的。確實,每一個女人說話做事都要樹立一定的權威;但如果她必須要自己承擔全部的角色,既要愛孩子,又要嚴厲強硬地管束孩子,那她的負擔真的太重了。而且,有兩個家長對孩子來說也要容易得多:一個家長可以一直溫和地愛著孩子,而另一個則是嚴厲而被孩子討厭的那個,這樣的結構本身就較為穩定。有時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在踢打媽媽時,你會覺得如果爸爸在一旁支持媽媽的話,孩子可能想踢的就是爸爸了。當然,孩子也很可能根本就不會踢人了。孩子會時不時地恨一個人,如果此時爸爸不在身旁教他怎麽發泄,他就會恨媽媽,而這會讓孩子很困惑,因為媽媽同時又是他最愛的人。

我認為,爸爸被孩子需要的第三個原因是他身上的積極品質、那些把他與其他男人區分開的東西以及他鮮活的個性。孩子在生命早期對事物形成的印象會很鮮明,如果可能的話,這段時間就是讓孩子認識爸爸的時候。當然,我並不是說爸爸要把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強加給孩子。有些孩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會四處尋找爸爸的身影,聽腳步聲來判斷是不是爸爸來了,在爸爸進屋時伸手讓爸爸抱;但有些孩子幾個月大時則不願跟爸爸接觸,或者慢慢地才允許爸爸成為自己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有些孩子可能想要知道爸爸是怎樣的人,但還有些孩子隻把爸爸這個人物當成做夢的素材,根本不想像其他人那樣去了解爸爸這個人。但如果爸爸在孩子身邊,想要了解孩子,那這個孩子就是幸運的。最好的情況是,爸爸會極大地豐富孩子的世界。如果媽媽和爸爸都很願意接受孩子的存在給自己帶來的責任,那就給一個美好的家庭奠定了基礎。

爸爸可以有那麽多的方式來豐富孩子的生活,我很難一一去描述。孩子理想世界的形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他們所看到的或者他們以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當爸爸逐步向孩子展露出他早出晚歸所做的工作的本質時,一個新的世界在孩子麵前展開了。

孩子們會一起玩一個叫“媽媽和爸爸”的遊戲,遊戲中爸爸早上出門去上班,而媽媽則在家做家務和照顧孩子。家務是孩子們很容易了解的東西,因為他們身邊每天都有人在做家務;但爸爸的工作,更不用說他業餘時間的愛好了,則擴展了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如果爸爸是一個成熟的工匠,那孩子該多開心啊——爸爸在家時會向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手藝,向孩子們分享製作精致又有用的東西的過程。如果爸爸有時加入他們的遊戲,那爸爸一定可以帶來一些可以融入遊戲中有價值的新元素。而且,爸爸還能按照自己對世界的了解,給孩子找到適合的玩具和裝置,既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遊戲,又不影響孩子想象力的自然發展。不幸的是,一些爸爸會在給孩子買了蒸汽機後,自己去玩,或者因為太喜歡這個蒸汽機而不願意讓孩子玩,生怕孩子弄壞它。這樣的爸爸做得有點過分了。

爸爸為孩子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孩子的早年生活中保持活力。這一簡單舉動的價值很容易被遺忘。盡管孩子會天然地理想化自己的爸爸,但與爸爸一起生活,去了解爸爸這個人,甚至隻是知道爸爸出門了,這些經曆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我認識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的爸爸參了軍,他們覺得自己那段時間的經曆很美好。他們跟媽媽一起住在一個有著漂亮花園的房子裏,有一切生活必需品,甚至綽綽有餘。有時他們會突然吵鬧,仿佛在進行有組織的反社會活動,幾乎把家都要拆了。現在回顧這段經曆時,他們明白當時這種周期性的爆發是他們在無意識地努力,想讓爸爸出現。他們的媽媽在丈夫的來信的支持下,幫助他們度過了那段時間。但你可以想象,她是多麽期望丈夫在家裏,在自己身邊,這樣她就可以偶爾坐在椅子上,看著丈夫讓孩子上床睡覺。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她的爸爸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這個故事的悲劇之處在於她隻有一個理想化的爸爸,而她就隻能基於這個理想化的爸爸而形成對男人的看法。她沒有過真正的爸爸漸漸讓自己失望的經曆。她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把男人想得很理想,這在一開始會帶出這些男人最好的一麵。但最終不可避免地,她所認識的每一個男人都會表現出不完美的一麵。每次她都會陷入絕望,並且一直抱怨。你可以想象,這種模式毀掉了她的生活。如果她的爸爸在她童年時還活著,她能夠把這個爸爸理想化,但又發現他有缺點,然後在爸爸讓自己失望時發現雖然自己恨爸爸,但爸爸依然活著,那她的人生一定要幸福得多。

眾所周知,有時父親與女兒之間會有某種尤其重要的連接。事實上,每一個小女孩都可能會夢想自己取代媽媽的位置,或者至少不管怎樣都會有與爸爸的浪漫幻想。當這種感受發生時,媽媽一定要體諒。有些媽媽覺得比起父親與兒子之間的友誼,父親與女兒之間的友誼要讓她難以忍受得多。然而,如果媽媽因為嫉妒而去幹涉父親與女兒之間的緊密連接,而不是允許其自然發展,那就太遺憾了;因為小女孩最終會意識到這種浪漫依戀的阻礙,她會長大並看向其他人,給自己的想象尋找切合實際的結果。如果爸爸媽媽與彼此的關係是幸福的,那爸爸與孩子之間的這種強烈依戀就不會被視為是與父母依戀的競爭。對此,兄弟這個角色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們就像跳板,能幫助女孩把情感從父親和叔叔身上轉移到其他男性身上。

人們也都知道,男孩與父親之間有時會因為母親而處於競爭狀態。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幸福的話,那就無須對此感到焦慮。如果父母都深愛彼此,並對此確信無疑,那這當然不會影響兩人的關係。小男孩的感情往往是最強烈的,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有些孩子在整個童年期間都不曾和父親單獨相處過一天,甚至半天。於我而言這是很可怕的。我認為媽媽有責任不時地讓父親和女兒或者父親和兒子一起出去,進行一次小小的旅行。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其中一些經曆可能會被孩子珍視一輩子。有時媽媽因為更想自己和爸爸單獨出門,所以不太情願安排女兒和爸爸一起出門;當然,媽媽也會和爸爸單獨出門,否則她不僅會在心中積累起怨恨,而且很容易跟自己的丈夫疏遠。但如果她能不時安排爸爸和孩子們或者和一個孩子一起出門,那她就極大地增添了自己作為媽媽和妻子的價值。

因此,如果你的丈夫在家,你可能很容易認識到,費盡心思幫助他和孩子了解彼此是值得的。你無法讓他們的關係更加豐富,這要看爸爸和孩子,但你可以選擇去促成、妨礙或破壞他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