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發明煤球機

隨著礦工的增多,安全問題也提上日程。

小寨村隻有一千來人,而礦工及服務人員卻有三千人,比村民還要多兩千。這些人丶大多是年輕人,不乏手腳不幹淨之徒。

今天摸個雞,明天牽條狗,讓村民苦不堪言。

他們偷了雞狗以後,肯定是殺了吃掉,嚐個鮮。

楊殿城通知主管食堂的二嬸徐冬梅,保證每天每頓飯都有肉菜,隻要願意花錢,想吃多少有多少,滿足他們吃肉的願望。

因為出產品了,銷量也上去了,楊殿城也賺到了錢,踐行之前許下的諾言:提高工資待遇。

在原有基礎上,每人增加一千銅錢的工資,也就是一兩銀子。

不要小看這一兩銀子,平均到每人頭上也許很少,可集中起來,楊殿城每月要多開三千兩銀子,一年就要多開三萬六千兩。

要知道,當初楊殿城承包娘娘山的時候,一年才支付縣令六萬兩。

人多了,也有錢了,當然要提高各方麵的待遇。

其中就包括修路。

山腳下的路是泥土路,不下雨的時候還好些,隻是塵土飛揚,吹一陣風,就漫天飛塵,讓人喝一嘴灰塵。

下雨後就倒了黴,塵土變成爛泥,變成糊辣湯,任誰走過去,鞋上褲子上都沾一層黃泥。

楊殿城讓主管後勤的安全礦長楊裏河,再招一百人,拔出專款,讓他們修路。

不僅修礦上用的路,還修村子裏的路,畢竟村子也不大,隻有兩條主幹道,修了也花不了多少錢。

不修是本分,修了,卻是發財不忘鄉裏,是大善之舉。

楊殿城選擇了後者,給村民修路鋪橋,改善村民出行條件。

修路也很簡單,首先把地麵砸平,再鋪上從礦井下麵挖出來的煤渣,澆上瀝青,最後碾平。

與穿越前的柏油路十分相似,不過用的不是小石子,而是礦渣。

這樣,即使下雨,礦工們也不用踩著泥水上班,走在幹淨堅硬的瀝青路上,從出門到礦井,鞋上一點土也不沾。

所有人都知道修路鋪橋是善舉,要花很多錢。

楊殿城這樣做,是遠見之明,是善行,無不大力稱讚楊殿城做得好。

修完礦上和村上的路,楊殿城大手一揮,又讓礦工修一條從礦上到縣城的路。

這條路必須修,修了利益大於付出,不修會影響礦上的利益,也就是影響楊殿城自己的利益。

因為楊殿城要通過這條路往縣城運煤,每天都有大量的牛車和人力車往縣城送煤,不修好它,凹凸不平的,影響正常工作。

雖然修它要花不少錢,至少幾萬兩銀子。

楊殿城還是毅然決然地修了這條路,不僅要給村民們方便,也給自己方便。

縣城的路,特別是官道,修的路很好用,可一下雨,混土變濕變軟,車輛走過去,留下兩條深深的車轍,比平時花費兩倍的力氣,才能把煤運到城裏。

修好以後,大大節省力氣,這錢花得值!

修這條路,讓一百名礦工花了幾個月時間才修好。

修好以後,縣令金河田專門挑個時間走了一遍,平坦,舒服,安全,太值得稱讚了。

轉眼到了九月份,天氣轉涼,正是大量需要煤炭的時候。

通過幾個月的鍛煉,每個銷售代表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礦工,不僅給楊殿城帶來巨額利潤,他們自己也賺到不少錢,整天開心得什麽似的。

林水央懷孕七八個月,孕肚大如球,行走不便,舉止笨拙,需要專門的人陪護。

楊殿城就把一個人在家的嶽母請到自己家裏,讓她照顧林水央的起居生活。

不過教她讀書識字卻沒有停下來,反而還加大了她的任務。當母親的在懷孕的期間努力學習,會影響到肚子裏的小寶寶的,這就是傳說中的胎教。

為了孩子將來出生聰明,楊殿城專門給林水央學《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簡單的書籍,增加林水央的閱讀量的同時,也給孩子進行胎教。

做完這一切,楊殿城又開始了新一輪研究。

這一次,楊殿城撲下身子,研究如何提高煤的利用率,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穿越前的煤球。

有煤球,就要有煤爐灶,這個世界還沒有這種新鮮玩意。

既然沒有,那就造出來,方便大家,也方便自己。

楊殿城畫出圖紙,先找鐵匠定製一萬個鐵桶,外麵用薄鐵皮裹一層,裏麵中空,塞上礦渣,可以起保溫作用。

最裏麵製一個瓷芯,找燒瓷器的師傅燒出來。

然後,一個煤爐灶就完成了。

做成以後,楊殿城沒有立刻讓銷售代表出去賣掉,而是等最佳時機。

接下來,楊殿城就開始製造煤球機,並畫出圖紙,煤球機下麵打煤球的鐵圈直徑十五厘米,厚度十厘米,然後再在上麵安裝四根手柄,兩根是固定的,兩根可以伸縮,以便將鐵圈中的煤推出去。

同時,鐵圈內還有十根鋼筋,保證塞滿煤的時候,煤球出現十個孔。有了孔,進入大量氧氣,使煤能充分燃燒,達到提高煤的燃燒率的效果。

這一切做完,楊殿城又教礦工們如何和煤。

打煤球的煤不是純煤,純煤不結渣,容易散掉,使用起來不方便。需要在煤裏增加一定份量的泥土。

泥土經過高溫燒紅以後,會變成很緊固的渣,可以把煤包裹在裏麵。

如此這樣,才能保護煤球在運輸過程中,以及在使用過程中不散開。

至於加多少土,這就是一門學問了。

加少了,不起作用,加大了,煤球也不會燃燒,楊殿城也不知道多少煤裏加多少泥土,才能保證煤球既不鬆散,也充分燃燒。

這就需要做試驗,楊殿城先用兩鐵鍬煤加一鐵鍬泥土,用這樣的混合物製成的煤球,不太好,還是鬆散易碎。

楊殿城就慢慢加大泥土的份量,一直加到三鐵鍬煤混一鐵鍬泥土,才試驗出滿意的結果。

之後,楊殿城就把這個訣竅告訴了打煤球的礦工,讓他們按三比一的比例添土,添水。

於是,礦上出了新情況,一百名礦工除了下雨天氣休息之外,平時都在做煤球。

前後也就不到一個月,煤球已經堆成山,隻等將來推銷給村民,推銷給縣城裏的居民,大賺其錢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