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緩解情緒的良藥

人人都希望自己情緒健康飽滿,遠離惱人的壞情緒。但情緒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當中,除去睡覺的時間,約有十分之三的時間會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各種消極情緒做不懈的鬥爭。

情緒是一種本能的能量,就像天氣一樣總是在變化著,其產生和變化的原因很多。上至社會政治和經濟製度的變革、社會風氣、文化潮流、戰爭和動亂,下至人際關係、學習、工作、個人經曆、心理衝突或挫折、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疾病等,都會引**緒的急劇變化。而情緒作為一種能量是有積蓄效應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發泄。情緒的好壞對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時刻覺察並控製情緒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

大腦活動的所有能量都來自於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情緒波動也常常與我們吃的東西有關。《食物與情緒》一書的作者索姆認為,對於那些每天早晨隻喝一杯咖啡的人來說,心情不佳是一點也不足為奇的。

關於食物與人的情緒這一課題的研究,在近年受到了國外不少專家學者的青睞。人的一生,約要吃掉60~ 70噸的食物,這些食物在人體內分解、吸收、排泄,其成分有的直接刺激人的神經係統,從而左右人的情緒;有的通過影響人的健康狀況,間接左右人的情緒。

德國的科學家注意到,人的喜怒哀樂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食物能夠使人快樂、安定,有的食物則可使人焦慮、憤怒、悲傷、不滿、恐懼、狂躁。

美國的一些醫生根據部分食物能使人快活、從而調節情緒這一觀點,治愈了一些精神方麵的疑難雜症。

有一位女病人終年抑鬱寡居,精神專家卡瑟·李普曼給她注射了一劑濃度很高的玉米液。注射後,病人反應很強烈,連眼睛都睜不開。接著又給她注射了一支中和劑,病人反應很快消失。這證明病人症狀可能是由於吃玉米類及含碘鹽較高的食物引起的。經過兩年的“忌口”,這位婦女的精神狀態大為改變。

許多失眠者都有這樣的經驗,睡前喝一杯糖水或熱牛奶,或者吃一塊麵包、喝一碗小米粥,往往就可安然入睡,免受失眠之苦了。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物質可以促使人的大腦內產生更多的5-羥色胺,而睡眠的產生,並不全由於疲勞所致,而是由於腦內產生了5-羥色胺。

許多實驗證明,水果、精麵粉製品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對心情沮喪、抑鬱症有顯著的療效。土豆、沒有去掉表皮的粗麵粉麵包能夠使人心情愉快。燕麥中也含有使人快活的物質,多少年來英國人的早餐總少不了燕麥粥。有些人認為這種燕麥、水加鹽煮成的食物,或許是英國人樂觀開朗、幽默風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