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閱讀指導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曆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

源遠流長的中華曆史是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畫卷,從遠古的洪荒、文明的誕生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豐功偉績,朝代的更迭演繹了綿長的時代史,鐫刻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經多方研究,專家考證,選取經典之作。所選之篇不僅膾炙人口,而且切合當下,其價值深遠。

經過反複實驗,專家論證,所選色彩均勻,賣和,不僅愉悅視覺,而且還能保護讀者眼睛。在取得視覺效果的前提下,獲得精神的愉悅。

(581年至618年)

隋朝在北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麵,並為唐朝強盛打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隋王楊堅廢掉周靜帝,自稱皇帝,改國號隋,年號為開皇,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隋朝,楊堅是為隋文帝,隋文帝實行了一係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置了三省六部製,分散宰相之權,使之相互製約、在地方,精簡州縣數目,實行州縣兩級製。又頒行《開皇律》,加強中央權力,維護社會秩序。以科舉製度取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製,繼續順應曆史潮流,清理門閥政治的影響。在內修政治,積蓄力量後,589年,隋文帝發兵南下,統一南北,自西晉永嘉之亂後近300年的分裂局麵就此結束。

文帝死後,其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又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力量,有可能征發大量的勞動力,營造東京,開鑿運河如果東京的精致奢華隻為滿足帝王的個人欲望的話,大運河的開鑿溝通,則大大促進了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文帝開創的製度,再次得到煬帝的發展、補充與完善,成為隋初之製走向唐代製度的一個必要的中介楊廣的功業還不僅在於此,他派裴矩打通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係,又先後擊敗吐穀渾、突厥,消滅北部邊怠朱寬八海求訪異俗,劉方經略林邑、常駿出使赤土等是煬帝發展與東南亞鄰國關係的明證煬帝末年,隋代的疆域達到極盛。共置190郡,1255縣,有民戶890萬,疆域西至且末郡.北到五原郡,東達遼東郡,南抵南海郡。但是隋朝很快衰落了。文帝時積累的財富迅速被揮耗,文帝時奠定的政局在煬帝時急劇地動**起來,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他以奢華享樂、耀武揚威為目的,在他短暫的一生之中,三次南巡江都,先後北遊五原、恒山,相繼西巡狩獵於隴西,最遠抵達張掖。煬帝不珍視財富,更不珍惜民力。為征高麗,致使舉國就役,掃地為兵,田畝荒蕪,於是,全國反隋起義蜂起,統治集團內部分化,隋統治瓦解。617年,宇文化及縊殺煬帝.隋朝僅存37年而亡。

曆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曆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曆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曆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曆史一脈相承,文明代代相傳。將中華文明悠久曆史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時間順序,依史籍材料,條分縷析地加以組織和剪裁,將編寫體例、圖片和藝術設計等多種要素有機統一,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種立體的、極具文化魅力的閱讀空間。

以圖釋文,視覺效果明顯。在注重美感的前提下,著重文圖切合,確保文圖傳神。

“鑒前世之興衰,思來者尤可追”,選取典型故事,對原文主旨予以闡釋,以增加讀者興趣,擴展讀者思路,提升讀者處世能力。

楊堅稱帝建隋

581年(開皇元年),楊堅廢周稱帝,建國號隋,定部長安。楊堅本為弘農楊氏之後,父楊忠曾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的過程中功勳卓著,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上柱國、大司空,封隋國公。周武帝執政後,楊堅地位上升很快,並因其長女作了皇太子的王妃而地位更得到鞏固。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周武帝死,周宣帝宇文贇繼位,以楊堅的女兒為皇後,任命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不久,又轉為大後丞、右司武。宣帝外出時,由楊堅主持日常政務。580 年(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死,靜帝即位,以外戚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掌握軍政大權。

楊堅一麵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重用李德林、高熲等人,以自己控製的丞相府來代替朝廷成為決策中樞;另一方麵廢除宣帝苛政,許漢人恢複本姓,並順乎民意.提倡節儉。

楊堅的舉措令宇文氏貴族大為不滿,北周宗室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迪在長安密謀誅殺楊堅,發動兵變。趙王邀楊堅來府吃飯,欲在席間動手,但計謀被楊堅隨從元胄發現,元胄掩護楊堅脫險。事後,楊堅以謀反罪誅殺了趙王、越王等五人,將宇文氏勢力基本翦除。

581年,楊堅廢周靜帝,封靜帝為介國公。自稱黃帝,改國號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建立隋朝,楊堅即為隋朝開國皇帝——文帝。

隋文帝頒布均田令

582年(開皇二年),隋文帝楊堅頒布均田令。隋文帝建國之初,在北齊、北周均田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均田製。本年,隋文帝頒布均田令,規定: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畝,種植五穀,再受永業田20畝;婦女每人受露田40畝,不給永業田;奴婢受同於常人。永業田不需歸還,露田在田者死後要歸還國家。